电影《金刚川》为何让我恸哭流泪

作者:白头豕

《金刚川》这部电影,某种意义上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我对电影的主创团队们,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因此这部电影的感受分享,将会是非常私人化的。

整个电影我都是哭着看完的,甚至有些情节在电影院里失声恸哭,都无法克制住声音。看电影之前,我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如此动情和失控。

第一幕

早在电影片头龙标放完之后,出现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心中就一酸。让我联想到了《钢的琴》片头工厂两个巨大的烟囱中间一个灵堂上的奠字。感觉看见了一个被时代尘封了很久的老朋友。

而《金刚川》电影开头,是抗美援朝的一些老影像。我还在仔细看这些难得的老镜头时,一闪而过的一幕突然就击中了我的内心,那是伟人站在城楼上阅兵的背影。看到这一幕时我眼泪突然就夺眶而出,完全没有预料到。

这是因为正好今天下午翻今日头条,给我推送了大量抗美援朝的文章。其中一篇讲的就是抗美援朝第一名志愿军毛岸英牺牲的故事。我对这个故事非常了解,无论是岸英同志牺牲的细节还是主席去世时被发现他珍藏的岸英同志遗物,十几年我写过很多文章对那些历史污蔑进行驳斥。但仍然每次读到这些故事,就会流泪,尤其是现在自己也有了孩子之后。

看到电影第一段时,大概十几分钟左右,本着对各种电影叙事结构的熟悉,我已经猜中了七成的剧情。因此我是怀着知晓每一个角色的命运的心情往后看的。然而看到志愿军遇袭牺牲,明知道有煽情设计,我仍然忍不住流泪。这不禁让我思考自己为何对抗美援朝的故事如此共情。

回想自己十岁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所有四年级小学生去电影院观看《火烧圆明园》,在骑兵部队面对八国联军炮火一遍遍冲锋,一个个倒下的那一幕,我当时难过的满脸泪水,但一看周围同学却都在嬉笑,这一幕给自己内心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从那之后自己的人生志向就确定了,一定要保家卫国参军,当年压岁钱买的书也是《孙子兵法》……直到稍稍长大之后,才明白让我童年倍感屈辱,决定了自己一生方向的那个屈辱历史,已经在抗美援朝那场战争中被志愿军终结了!!

这应该是我对抗美援朝战争共情的根本原因。必须拥有从1840年之后的民族悲痛记忆,才知道抗美援朝那场战争对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

所以看第一段的时候,我就不断在流泪,看到志愿军牺牲也流泪,看到喀秋莎发射也流泪。尽管对剧情细节诸如白马、脏话、动手打人等有着各种不认同(尤其是邓超的角色,“国军”的气质很重),但仍然沉浸在一种共情之中。

但我此时对管虎电影的走向仍然是心存疑问的,如之前文章所说,“牺牲”并不是抗美援朝的核心,日军美军德军一样有牺牲,一样不怕死。电影英文名叫“sacrifice”都让人产生疑虑,是要用宗教式的思维,暗示志愿军的牺牲相当于对“新中国”的献祭吗?我挺讨厌脑海里这种可能的联想。

 第二幕 

看到第二段,美国飞行员的故事时,我大概猜中了剧情的九成;打消了对电影主旨很大程度上的担心,开始怀有期待。

原因很简单,我十几年前就设想过这样的电影剧情。纪念朝鲜战争的电影,却不是单方面从志愿军角度来叙事,而是穿插着志愿军和美军的叙事。而且美军的味道,越正宗越好。

设计这样的剧情结构原因很简单,现代社会资讯非常发达,对内的封闭叙事没有战斗力。单纯把敌人描述成恶魔,既不真实(刚刚经历反法西斯战争的美军,一部分人对朝鲜战争肯定是怀有自以为的道德动机的),也无助于了解我们的立场和价值观(为何志愿军反对帝国主义,却善待美军俘虏),更不利于舆论场的斗争。

斗争要来源于真实的碰撞,在战场是血与火的碰撞,在舆论场上则是双方都能完整表述观点、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围绕真理和立场的碰撞。

所以我蹭设想的剧情,正是志愿军和美军的交叉叙事,在还原美军主观动机的情况下(美国人也赞赏他们在朝鲜战场上舍己为人、敢于牺牲的英雄人物),仍然在精神力量上战胜他们。

而最关键的目标,是用交叉叙事突出为何而战。美国军人从抗日英雄转变为朝战屠夫,他们二战时拥有的正义性(珍珠港、反法西斯)不断在堕落,战争的意义感最终会变成民族主义的优越感、和军人对同袍自然的关爱感情,与对待生死之敌自然的仇恨。而他们本该仇恨的,其实应该是战争本身。

这样就站在美军的立场之上,消解了他们战争的正义性。与之相反,志愿军的人民军队,却至始至终都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为何而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八个字构成的逻辑,精辟地阐述了最基本的动机。

而《我的祖国》那首极其优美的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则是对战争意义最为完美的注解。这也是这首歌能够成为第二国歌的原因之一。

按这种思维叙事的电影,既达到了反战的效果(反对无意义的战争,却不仇恨战争中被裹挟良知尚存的士兵),同时又起到了为战争正名的效果(保家卫国的战争是正义的)。

所以当我在电影院看到《金刚川》第二幕是以美军视角出现时,非常的振奋。感觉编剧很可能是用相同的叙事思维,来诠释共同的道理。如果他真的做到了,那么之前的白马或令人膈应的“国军气质”,在我这里就做到瑕不掩瑜了。

于是当电影放到美军飞行员因为年轻队友被高炮 KIA,而陷入愤怒与私人仇恨,对志愿军施暴时——我相信很多观众对这种叙事会有质疑——但我反而认为这才是高明的。

美国人在朝鲜战争的末期已经害怕战争,渴望回家了;他们的勇气来源于战争本身,战友死亡带来的私人仇恨,而战争中产生的私人仇恨本就是错位的。反战的立意达到了!

更何况剧情设计中,为报私仇而攻击的美军飞行官战死了,他的战死多么没有意义?

与美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志愿军高炮组的牺牲,不仅仅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为了战役的胜利,而他们都明白战役胜利的目标是为共和国打下一个和平发展的未来。

志愿军的牺牲是为了让其他战士活下去,是为了让自己身后的老百姓有更好的未来,他们的牺牲多么有意义?

两相对比,不仅电影的主题骤然升华,而且具备了在国际舆论中公开碰撞的立足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第三幕

我看第三幕的时候哭得非常厉害,可能与一些观众不一样,后半段“张飞”就义的剧情,并没有流泪。反而是前半段“老关”和“张飞”轻松交谈的时候,我哭得特别厉害。

因为看第一幕的时候,看到说连长吩咐不许部署交叉炮位,必须一个隐蔽时,我已经猜中了整个剧情。第一个被暴露的防空火力点,一定是要直面牺牲的。尽管还有一些不能及时转移阵地的不合理之处,但我已经猜到了编剧想用这个剧情表达什么。

尽管我猜到了编剧的设计,仍然非常感动,因为这个设计中出现的感情对我而言是真实的。

满口京片子风趣幽默的吴京,在我眼里一直是视死如归途的形象,而这种艺术表达手法巧妙之处,他们完全不想让观众意识到吴京的视死如归。

之所以连长让“老关”的徒弟“张飞”代替他来指挥,指定了“张飞”去一号炮位,是因为连长无论出于战友情、还是出于对“老关”技战术的信任,他都希望老关生存的机会更大一些。而且“张飞”这样有经验的老兵,第一时间就明白了这些道理。

之所以“老关”不停地甚至蛮横的要抢“张飞”的阵地,并不是他作为一名老兵和“张飞”师傅的高傲,而是因为他知道第一个炮位是第一个面临牺牲的。他也知道,很可能两个炮位都是面临牺牲的,但他很轻松地做出了决定,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张飞”。

而“张飞”一直和“老关”争抢一号炮位,前因后果他们全部都是知情的。电影按着这个逻辑来推动剧情发展,却完全没把这条线挑明出来,是非常节制和高明的做法。

尽管我完全知道导演的心思,但这样两个志愿军英雄争抢着主动承担最危险任务的心情,我发自内心的相信。正因为预先猜到了这些剧情,越是看到他们相互推让,我就哭得越厉害。尤其是老关壮烈牺牲前的那一幕幕,对观众席上的我而言是巨大的折磨,就好像亲眼看着一名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一步步走向注定的牺牲一样。

“老关”模糊的血肉被葬在金刚川旁不知名的山头里,有没有让人想起主席那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呢?

张飞的牺牲

张飞的牺牲那一段,光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有许多的不合理。就像那些质疑邱少云烈火中至死不出声的言论一样,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张飞”手脚断掉、大量失血,难以想象他能撑到那么久,更不用说成功击中敌机。这一段是纯粹的剧情设计,所以我也没有流泪。

但这一次,我一点也不反对导演编剧做这样的设计。原因很简单,从电影的角度,要让普通的观众充分的共情,是需要比现实更夸张的表达手段的。这种手法,我看做“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它是把一种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情,用更加直接、更加夸张的形式,将真实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只要情感本身是高度真实的,“魔幻”的部分反而成了一种表达手法。因此周星驰的悲剧电影最后,总是会有一个童话的反转;而昆汀意淫的《无耻混蛋》、《好莱坞往事》,反而成了影评人眼里的神作。

《金刚川》里“张飞”牺牲的过程,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成分。但这个剧情并不影响美军轰炸机投下了燃烧弹,没干扰现实逻辑的发展。

志愿军战士在烈火中以战斗的姿态焚烧成雕像,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长津湖的烈士冰雕,想起松骨峰上保持战斗姿态的最可爱的人,也想起了在烈火中永生的志愿军第一位士兵、主席的长子。

所以我把“张飞”在炮位上睁眼焚烧成雕像那一幕,理解成对所有牺牲在美军炮火优势下的英雄们的集中致敬。这个剧情再怎么虚构和魔幻,我也是认可的。

话说回来,美国人可以在《狂怒》中意淫一辆坦克击溃数百德军,因为他们毕竟赢得了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我们本该在抗美援朝的电影中书写我们的英雄传奇,原因只有一个,我们是那场战役的胜利者!

结语

第三幕之后的剧情,我想不必多说了。可以为整部电影下一个结论。电影中对志愿军的许多行事细节描写(语言、态度),无法很好区分志愿军和其他军队的区别,和上世纪老电影中的战士们气质有巨大的差别。这是主创团队能力不足之处。

然而我认可电影的整体叙事设计,更重要的是这种叙事同时体现了反对不义战争,和坚持正义战争的逻辑,用调整过的“独白”也点明了最核心的一点:志愿军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正是因为美军没有战争的正义性,所以在停战之前,尽管拥有地区性的空优,他们对炸毁金刚川桥防空火力心存顾忌,不敢付诸全力,而且也屡次轻敌;而正是因为志愿军战士心中的正义性,所以才能不顾牺牲,拼命大桥,保障了金城战役的最终胜利。

“钢多气少,气多钢少”,“为何而战”的逻辑,在这个故事中完整地陈述出来了。而志愿军战士们不畏牺牲,甚至互相争抢牺牲的情节,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以至于许多的瑕疵,我都不愿去追究。

大家试想一下,像我这样从90年代末就在互联网上为志愿军和抗美援朝写文章,一次次又一次与袁腾飞式的恶毒恨国派、带路党、美吹、公知论战,常常陷入“彼口众而我寡”的被动中……能终于看到一部正面描述志愿军的主流商业电影,是多么的振奋!!

衷心希望你们能在坚持批评同时,放下偏见、看到正面价值,借这样的舆论机会,把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重新带回到当代人的心中!我向你们表示感谢!

来源 | 白头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GI9IjYBzdu4CDE45-VszA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