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朝鲜午夜阅兵(中)

空中梯队

徒步方队分列式结束后紧接着是空中编队 - 这次阅兵最大的惊喜。朝方播放的视频镜头从飞行员登机开始,记录了滑行、起飞、空中编队的过程,还有大量空对空跟拍场景,一直到飞抵金日成广场上空释放热焰弹和礼花,衔接流畅,空地视角转换自如,编辑制作水准非常高。

500

飞行员登上米格-29准备升空,可以看到飞行员身穿新式连体飞行服,和过去朝鲜空军飞行员臃肿邋遢的皮衣皮裤相比精干了很多。

500

> 2014年金正恩视察第188部队和两位形似熊大熊二的飞行员合影

在米格-29的座舱侧面绘有国徽+飞翼的图案,这个图案最早出现在今年4月米格-29试射AA-8空空导弹的照片中,显示它未必是阅兵专用图案,而可能是米格-29战斗机部队的标志,作为朝鲜空军最精锐的部队所获得的特权。

500

朝鲜空军到底有多少架米格-29一直是个谜,有40多架、35架、18架等多种说法。实际上这确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字,除了朝鲜自己没人说得清楚。

朝鲜早在1985年就获得了米格-29的出口许可证,在1989年前总共获得22架早期出口型米格-29B-12,包括两架双座型UB-12。为了进一步扩充机队,朝鲜在1987年引进了米格-29装配线,计划在本土散件组装多达150架米格-29S-13型。

但随着苏联的解体,双方都无力完成这一计划,朝鲜组装的首架飞机直到1993年4月15日才首飞,之后以每年2-3架的低速生产,到90年代末才生产出15架飞机。组装速度这么慢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零部件,尤其是RD-33发动机。朝鲜满世界搜罗,包括前苏联、东欧、印度、伊拉克等装备米格-29的国家甚至是黑市,最大的收获是从白俄罗斯搜集到30套退役的散件,大部分作为备件维持现役机队。

苏联解体后又从正规渠道进口过12套米格-29S-13散件,在1998年到2005年间完成组装。因此最多时朝鲜约有50架米格-29,但其中具备作战能力的不超过40架,一些混搭装配的飞机中还有米格-21、米格-23改装而来的设备,作战能力和机况参差不齐。

500

原装进口的米格-29机龄超过30年,“攒”出来的拼装机则五花八门,因此外界一向不看好朝鲜空军米格-29的作战能力。然而这次阅兵一次性出动了7架米格-29进行夜间密集编队起飞,显示出飞机和飞行员的良好状态,令人刮目相看。

500

更绝的是所有参阅飞机的装饰,机翼前缘、上下翼面以及挂架上安装了彩灯条,和圣诞节的软管LED彩灯类似,虽然近看有点土法上马的味道,但是夜间无论是地面滑行还是空中机动,灯光效果只能说是惊艳。这样的做法也可以说开创了世界先河,创意满分。

500

> 滑跑时从安装在翼尖挂架上的摄像头拍摄的彩灯特写,要在高性能战机外表面安装灯具、连接电源,又不破坏气动和飞行控制,技术要求并不低

500

> 从俯视图可以看到上翼面的彩灯为倒T字型,尽量扩大照明面积

米格-29之后出动的是苏-25攻击机,平直机翼布置了一长条绿灯,下翼面则是红灯。

500

朝鲜空军共有32架单座型苏-25K和2架双座型苏-25UBK,当年贷款购买的,苏联解体后有一半贷款没还。这次阅兵也出动了7架,在腾腾烟雾中密集滑跑的彩灯战机极具科幻色彩,不熟悉的人谁会想到它在白天是这副灰头土脸的样子。

500

打开加力升入夜空的米格-29,真有种星际战机出击的既视感。

500

500

从空中俯视,7机夜间编队相当密集,间隔不到一个翼展的距离,考虑到朝鲜航空燃料短缺,飞机导航设备老旧,飞行员年训练时数平均只有50小时,要飞出这样的水准相当惊人了。

500

7架绿翼红灯的米格-29就像7只绿蜻蜓轻盈地翱翔在夜空中,因为只有横向的灯光而没有纵向机身的轮廓,编队的空中位置变化特别醒目。

500

> 背后亮光处就是金日成广场阅兵场地,右边的高塔是江对岸高170米的主体思想塔

编队接近金日成广场上空时飞行员敬礼,施放热焰弹作为礼花。

500

从这张超广角镜头拍摄的后向照片也可以看出编队飞行得非常密集,很有视觉冲击力。

500

下面飞来的是大红色的朝鲜劳动党党徽图案,由锤子、镰刀和毛笔组成,动用了29架飞机。

500

编队飞近广场上空时开始释放烟火,形成一片夺目的红霞。烟火向前飞溅,高度和速度逐渐降低,火光暗弱下去后背后的飞机再度出现,呈现出一波波起伏跌宕的立体动感。

500

地面观看的效果,更像一只凌空展翅的火鹰,配上地面数万人组成的党旗图案,动静呼应,蔚为壮观。

500

之后左7右11两个编队组成75字样通场,画面中几乎听不到飞机的轰鸣声,编队飞得比较缓慢也非常整齐。

500

用飞机拼图案各国都有,过去朝鲜阅兵式上也出现过,但夜间飞行是第一次,当编队施放礼花时75变成了跃动的字型,这效果就立体了。

500

如果是在大白天,不仅没有烟花彩灯的视觉效果,参演飞机肯定会让人大失所望,因为这两批萤火虫实际上分别是1946年首飞的雅克-18初级教练机(中国的初教-5)和1947年首飞的安-2双翼运输机飞机(中国的运-5),都是活塞螺旋桨动力。

500

> 对比一下2018年朝鲜70周年国庆阅兵时白天的安-2编队

朝鲜空军装备过一百余架雅克-18,历次阅兵中都用它来搭字母或者图案。

500

> 美国加州一家航空博物馆收藏的雅克-18,采用了朝鲜空军涂

安-2的数量更是多达300架,所以量足管够,双翼机良好的低速飞行性能也能保证夜间低空密集编队的安全。朝鲜经常使用安-2作为夜间特种作战渗透机,不但布蒙皮机翼雷达反射面积极小,关闭发动机在低空低速滑翔时甚至只有风声,简直就是声、光、电全能隐身飞机。

500

最后压轴的是苏-25编队,一边拉烟一边施放热焰弹,用热焰弹的闪光渲染出拉烟的轨迹,7架飞机点亮了整个夜空。

500

区区4个场景持续时间只有几分钟,7架米格-29、7架-苏25、29架雅克-18、18架安-2,就是这样一个以现代标准看相当寒碜的阵容演绎了一场堪比星球大战特效的视觉盛典,构思奇幻,回味悠长。

500

500

500

一夜遮百丑,夜间飞行看不到老旧的飞机式样,一架飞机打出的十几发热焰弹犹如撒豆成兵,比白天一个大编队都要夺目。朝鲜方面扬长避短,以夜空做幕布,将飞行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融于一体,这个空中阅兵式可以打满分。

500

飞机刚刚消失在夜幕中,地面上的车辆方队就登场了。


500

车辆方队

1. 远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500

9辆6x6“骏马”底盘远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该车在2018年阅兵式上第一次亮相,当时采用绿色迷彩,而这次却出人意料地改用沙土色的荒漠迷彩。在车身顶部安装了一个薄装甲焊接成的转塔,顶部打开升起8具方形的发射筒。

500

> 2018年阅兵中的同款发射车

在发射车上没有看到任何观瞄设备,从倾斜发射方式看很可能采用“红箭-10”、“标枪”一类非瞄准线发射的图像制导方式,爬升到高空后依靠导弹自身的光电导引头搜索目标,识别锁定后俯冲攻击坦克最薄弱的顶盖部位,具备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特征,只是不知道采用何种方式回传图像信号,是无线电还是光纤。

500

“骏马”底盘改进自俄制BTR-80A轮式装甲人员运输车,去掉了8x8原型车中的第二轴,加宽了侧门,朝鲜对改装车加长、改短都很有心得。

500

转塔后部没有装甲防护,只是用帆布盖着,导弹发射时打开排焰。车尾保留了喷水推进装置,无需准备就可进行浮渡。

2. 中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500

9辆8x8“骏马”底盘中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是首次亮相,采用绿色迷彩。车顶中部有一个装甲转塔,内藏可升降的5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尺寸明显比上面的8联装导弹发射筒小,朝鲜解说称为中程反坦克导弹。

500

这个升降发射架似乎不能俯仰,发射筒水平指向前方,可见是采用直瞄射击方式,发射筒的直径、长度都和俄制“短号”反坦克导弹相似。之所以是5联装发射筒而不是6联装,很可能在5具发射筒包围的底座上集成了激光观瞄设备,以支持激光驾束制导方式。该导弹即使仿制自“短号”导弹,也不过是二代半反坦克导弹的水准,谈不上很先进。

比导弹更吸引人的无疑是下面的底盘,它长得几乎和美国的“斯崔克”M1126装甲人员输送车一模一样,从车头形状①、车身折线②到首下附加装甲上的螺栓、驾驶室开盖④,甚至4轴的轴距⑤、车尾结构⑧,拷贝不走样啊。

500

不过车头右侧的车长席⑨还是透露出了内部结构的不同:“斯崔克”采用前置发动机,驾驶员在左,发动机舱在右,而朝鲜新装甲车仍然是靠前的双人驾驶室布局,发动机只能后置,所以面子上是M1126,里子上还是BTR-80,朝鲜解说中也说这是“骏马”底盘(魔改拉皮版)。

在转塔两侧各有一个竖起的柱状物⑩,顶部有朝向侧面的开口,据说是辅助光学观察装置,帮助车组成员观察侧面的死角,好比大门上的猫眼。

至于为什么上面的8联装远程导弹用6x6,这个较小的5联装中程导弹反而用8x8呢,很可能宽大的车身里还有备弹,实际载弹量会是5枚的倍数。

3. 顶置式122mm轮式突击炮

500

9辆8x8“骏马”底盘突击炮 - 朝鲜版“斯崔克”MGS M1128轮式机动火炮啊,同样的顶置无人炮塔意味着自动装弹机,这可就高大上了。

炮塔座圈左侧安装有瞄准镜①,座圈两侧各有一个舱口②,右侧窗口前安装有自卫机枪③,这些设置都和M1128一致。M1128搭载的是纯坦克炮血统的105毫米M68A1E4型,也就是著名的英式L7坦克炮直系后代,配备了非常复杂的全自动装弹机,共备弹18发,其中8发在自动装弹机的弹鼓中,另外10发存放于车体后部弹舱,向弹鼓自动机械补弹。美军M1128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反坦克,而是用于中型斯崔克战斗旅的直接火力支援。

500

仔细看一下火炮,可能先进性就要打一半折扣了。炮口制退器⑤和身管上方标志性的长方盒子⑥都说明这就是一门俄制D30 122毫米榴弹炮,只是在炮身中间加装了抽烟装置④。顶置炮塔内没有人,座圈下方车体内还是有乘员的,所以需要抽烟装置排烟;炮口制退器从双室增加到三室也是为了增强助退效果。1960年进入苏军服役的D30虽然有相当强大的直瞄射击能力,本质上还是曲射为主的榴弹炮,其直瞄射击的内弹道性能比M68A1E4要逊色很多。但如果不是用来反坦克,而是压制火力点、消灭工事碉堡,那D30的威力绝对胜任。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这个8x8底盘的驾驶室后方、火炮座圈之前有大面积的格栅窗口和一条向左弯曲的排气口,而上面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在这一位置是完全平坦没有开口的,两车顶部的一个蘑菇状通风口的位置也不同(蓝圈)。这可有意思了,同样外观的8x8底盘还有两种动力配置,一个后置一个中置?

500

换个角度比较一下两种车型炮塔座圈的位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座圈中心线在第2对车轮后沿,驾驶室与座圈之间的距离很近,车尾顶部有多个散热口和盖板;而突击炮的座圈中心线在第3对车轮中心,驾驶室后面1/4车长的空间足够容纳动力舱,车尾却没有多少空间。

500

如此看来动力舱的位置真的不一样,如果不是大规模装备而只是为了阅兵赶制几台样车,似乎没有必要花费这么大的力气更改内部结构,这个平台的模块化通用性也让人刮目相看。

500

从正面看顶置炮塔的尾舱较宽,两侧都可能布置了弹匣或者弹鼓,这样一来还可能是双路供弹呢,这门炮真的越看越有意思。

别瞅了,后面M1上来了!

4. 新型主战坦克

500

这次阅兵中唯一一个坦克方队,9辆从未露面的新型主战坦克涂成土黄色,在多山多雪的朝鲜显得十分另类。凑近一点看,中置驾驶席①、焊接炮塔的切角②、车首形状③、炮塔尾舱④、炮口觇视镜⑤、双销挂胶履带⑥、7对小直径负重轮⑦,这M1思密达和原版M1相似度达到了80%以上。

500

另外20%里有10%是自创的,还有10%像谁呢,阿玛塔!新坦克采用7对负重轮的全新底盘,显然重量上了一个台阶,虽然车首正面非常像M1,但是车身侧面无论是顶部的折线⑦、侧装甲的轮廓、延伸到负重轮下部的橡胶侧裙板⑧还是尾部的格栅装甲⑨,几乎都和阿玛塔一模一样。不过侧装甲看上去只有薄薄的一层基甲,没有阿玛塔那么厚度夸张的附加反应装甲。

500

更厉害的是新坦克也配备了主动防御系统,在炮塔底部两侧安装了拦截弹发射器⑩。阿玛塔上是一侧5具呈扇面安装在一起,朝鲜坦克上则是分离的前3后2配置,发射器的直径都很接近。

M1+阿玛塔混合体,还要加上M2步兵战车上的2具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朝鲜坦克一步登天了?来看看新型坦克独有的细节,疑点重重啊。

500

第一大疑点,车长瞄准镜,又分为4个小疑点:

不少媒体文章说这是一部车长周视镜,但瞄准镜外壳是固定在车长出入舱口顶部圆环护圈上的,外壳和圆环之间没有任何缝隙,说明外壳不会转,也就不是常规的周视镜,要转只能跟随整个护圈转。

无论从左侧还是右侧看,外壳和圆环之下都有阴影(下图箭头所指)和空隙,在这个安装位置瞄准镜前半部基本是凌空的,内部光路正好处于出入舱口护圈上,这太不科学了。除非像阿玛塔坦克或者潜艇非穿透式光电潜望镜那样取消光路采用电缆传输影像,对有人炮塔来说这没有意义,对光电传感器的质量要求也极高。

车长瞄准镜正前方的炮长瞄准镜似乎会挡住部分视场。

炮长瞄准镜的护盖外有边框,带有大型铰链向左开启,而体型更加硕大的车长瞄准镜分左右两个窗口,却没有明显的铰链结构,只在两边有两条较短的深色阴影,看上去只是两个固定的盖子不知如何开启。

500

这些细节似乎都在暗示这只方壳子内部可能是空的或者简易的光学观瞄系统,而前面的炮长瞄准镜是具备实际功能的。有些网友说这就是一个护罩,使用时摘下来,类似我军99A坦克车长镜的外罩。如果是外罩应该做不到严丝合缝看起来和护圈是一体的,两个窗口盖更是有画蛇添足之嫌。

第二大疑点,装填手武器站。这是一个比右侧车长瞄准镜外壳更大的开口方盒子,两者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可以看到它也是直接焊接在装填手出入舱口圆环上的。有些文章把它解读为遥控武器站,上面搭载的是榴弹发射器。

500

武器身管外径和后面装填手的鼻子差不多宽,不会超过20毫米,所以最多是挺大口径机枪,围绕安装在炮塔顶部的机枪支架(蓝框内)转动。这挺机枪通过右侧的全封闭导轨输弹(箭头处),硬质的输弹轨将把射界限制在正面约90度扇区内。方盒子只是把弹箱、支架等杂物藏起来令外观整齐一些,并部分起到防盾的作用,同时也把车高增加了至少40厘米。在图片上看不到大型观瞄器材,如何做到遥控精确射击成谜,即使能够在车内自动击发,基本上也只能盲射了,主要还是依靠装填手手动控制。

第三大疑点,炮塔装甲厚度。整个炮塔造型都像M1,不过通过几个开口可以看到这只是一个轻质的外壳(绿色部分),和阿玛塔炮塔的外壳类似,厚度非常有限。

500

但阿玛塔是无人炮塔,核心防护区面积非常小,朝鲜新坦克炮塔里可是有三个车组成员的,这个外壳内部会是什么样子呢?

500

从尾部看车长和装填手舱门还是传统的俄式结构,半圆形的盖板连接着巨大的铰链。朝鲜所有现代坦克的原型都是引进许可证生产的T-62,新坦克炮塔舱门和瞄准镜的相对位置、薄外壳内部相当大的空隙、主炮左侧的同轴机枪射孔、拦截弹发射器布置的弧度都给我一个强烈的暗示,外壳里面还是一个半球形的铸造炮塔。

500

> 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收藏的T-62和挑战者1,挑战者的炮塔可以完美地罩在T-62炮塔外

另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炮塔顶部偏左有一层非常厚的顶装甲(前面图中橙色部分),目测超过150毫米(约为装填手头盔的一半高),如此厚重且面积巨大的顶装甲在世界主战坦克中极为罕见。车体、炮塔正面等防护要求最高的部位都没有安装任何附加装甲,唯独重点加强炮塔顶部防护,难道朝鲜认为对坦克最大的威胁来自空中?还是这也是一层空的壳子?

第四大疑点,主炮口径。朝鲜坦克炮的发展一向很神秘,主力坦克多年来配备的都是T-62上的2A20式115毫米滑膛炮或改进型号。朝鲜得到过部分T-72坦克技术甚至包括实车,也有很多传闻其中包括了2A46系列125毫米坦克炮及配套的自动装弹机技术。据说在此之前最先进的“先军915型”主战坦克就有115毫米和125毫米坦克炮两个版本。但朝鲜是否真的有能力制造2A46级别的大口径高膛压坦克炮非常值得怀疑,没有实际装备过的证据。

500

网上有一位居住在中国的韩国军事爱好者分析过朝鲜坦克炮,认为所有据称是125毫米的坦克炮实际上都是115毫米炮伪装的,只是把抽烟装置后移让外观看起来像2A46,实际口径没有变化。新坦克的身管没有热护套,塞了炮口塞也看不出管壁厚度,不过总体感觉和M1原型车的105毫米炮粗细接近。

另外炮塔右侧有两套观瞄设备(姑且后面的大方盒子也算)而左侧没有,炮塔里显然有3名乘员,说明没有配备自动装弹机。采用俄系125毫米坦克炮但任性地不装标配的自动装弹机坚持人工装填,这个逻辑太牵强了。还有一个线索,炮塔外面配备了2枚反坦克导弹,而不是采用中俄早已成熟的炮射导弹,所以我认为主炮还是115毫米。

第五大疑点,主动防御系统。连美国也刚刚开始在M1A2上试验类似的系统,而且体积相当大,朝鲜是否具备研制主动防御系统所需的毫米波雷达射频技术、大容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和动能弹拦截技术,到底只是个模型还是真能发挥作用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其它小疑点还有一些,比如在炮塔后部有一个相当粗壮的圆柱体,放大看表面并没有任何开口,在突击炮的炮塔尾部也有这个装置而后面的自行火炮上没有。很多人说这是横风传感器的外罩,但也可能是某种电子对抗天线或者通信设备。

500

无论如何,2018年阅兵式上朝鲜的主力坦克还是下面这副样子:炮塔顶端堆砌了2枚防空导弹、2挺并列高射机枪和2枚反坦克导弹,看起来琳琅满目武装到牙齿,实质上说明朝鲜对它的防空和反坦克能力都非常不放心。天马216炮塔右后侧也有个柱状体(橙圈内),分为四节顶部有开孔,如果光是横风传感器似乎不需要做得这么粗壮,可能还集成了其它功能。为什么上次阅兵大方给人看,这次要罩个罩子呢?

500

2年之后出现的这种新型坦克发生了灰姑娘般的变化,不论内部是否真的有实质性的提高,还是仅仅在外壳上抄袭借鉴了美俄坦克的样子,都预示着朝鲜坦克设计师和坦克工业开始真正摆脱过去的桎梏,探索现代坦克的发展之路。而仅仅一种坦克出场是否也暗示今后朝鲜坦克部队将精简坦克种类,简化后勤呢,拭目以待。


5. 自行火炮

500

9辆自行火炮从烟雾中隆隆驶出,不看打头的旗帜还以为是我国的PLZ-45自行火炮呢。

500

这型自行火炮在2018年阅兵式上第一次露面,这次相比有几个变化:炮塔顶右侧的双联机枪①移到了左侧,原来左侧的双联防空导弹②取消,身管行军固定器基座③前的一条挡板取消,炮塔尾部一个“π”字型的不明电子装置④取消,炮管根部安装了一个正方形的板状天线⑤,从位置看是测量炮弹初速用的毫米波雷达,看来数字化水平有所提高。

500

这辆自行火炮的底盘也是全新设计的,过去没有出现过,但是从一些细节上可以看出它和T-72Б3底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明显的就是底盘前端正中有一个凸起的圆盘,这是T-72标志性的离心风扇,连首下装甲的倾斜角度都和T-72底盘后端完全一样。

500

T-72Б3发动机的进气口在车体顶部,排气口在车身左后侧;朝鲜自行火炮为加强车首顶部防护没有安装进气隔栅,进气口移到了主动轮斜上方,排气口则和T-72Б3一样位于左侧。这样的布局就是把T-72的动力舱从尾部移到了车首,再拉长了车身。

500

很多人认为这型自行火炮配备的是152毫米加农炮,虽然和俄制2S19自行火炮的身管有些相似,但火炮助退/复进装置和摇架并不相同。实际上朝鲜并没有自行研制过任何152毫米火炮,老式的自行火炮和牵引火炮采用的都是俄制D20的身管,技术相当陈旧。而朝鲜在引进130毫米的M-46加农炮和SM-4-1海岸炮后进行过深入的消化吸收,改装为自行火炮,对130毫米炮的理解和设计更有经验,所以这门炮很可能还是130毫米的。

6. 22管240mm 8x8轮式火箭炮

500

9辆22管轮式自行火箭炮,从两对内八字的后轮看显然是采用了捷克“太脱拉-813”8x8底盘或者相关仿制技术。定向管的长径比很大,上面有螺旋形的赋旋槽,像膛线一样给火箭弹赋予一定的旋转,提高发射无控火箭弹时的精度。

500

2012年朝鲜将M-1991型“大同江”240毫米火箭炮改进为“主体-100式”,当时安装在罗马尼亚DAC型6×6卡车底盘上,射程超过60公里。8年过去了,这款新型火箭炮性能显然会有进一步提高,采用太脱拉8x8底盘不仅通过性更好,也意味着弹重和射程都有所增加。

500

从后部看车尾有撑脚,射击时放下支撑地面。定向管只有后盖而没有安装易碎前盖,可以直接看到火箭弹弹头以显示威力的。

7. 12管333mm 8x8轮式火箭炮

500

9辆KN-9型12管大型自行火箭炮,底盘源自吉尔-135,过去是“蛙-7”战术火箭的发射车,4轴采用1-2-1布局。朝鲜对底盘进行了大改,缩短车身第4轴前移变为前1后3布局,更换了新设计的装甲驾驶室,中间带有一条折线,向上下倾斜。

500

2015年劳动党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朝鲜首次公开了KN-9型333毫米远程火箭炮(KN是美国给朝鲜武器的编号,代表韩北两字的英文缩写),当时采用的也是罗马尼亚DAC型6×6卡车底盘,只有8个定向管。野外实弹试验时改成了箱式定向器,弹头有小翼可以进行末端制导提高精度。该火箭弹采用惯性制导+“格洛纳斯”卫星定位制导的复合体制,射程超过200公里,命中精度相当高。这次阅兵的型号应该是KN-9的改进型,增加了定向管数量。

500

8. 4管600mm 8x8轮式自行火箭炮

接下来是眼花缭乱的“乐高”时间,主角只有一个,KN-25超大型火箭炮,也叫”主体600式“,因为口径达到惊人的600毫米。该型火箭炮于2019年公开试射,最近两年美日韩经常报告监测到朝鲜试射短程弹道导弹,实际是大部分都是KN-25。

500

> 在野地发射时,KN-25喷出的剧烈尾焰会把地面烧出一个大坑

KN-25并没有像一些西方媒体所说采用格洛纳斯卫星制导,而是无线电指令加 + 惯性制导,具备末段修正飞行姿态的能力,控制小翼直接装在导引头上,命中精度较高。在去年8月进行的试射中它以97公里的高抛弹道达到380公里的射程,在优化弹道后甚至具有500公里的潜力,可以覆盖韩国全境,和短程弹道导弹之间的界限已经相当模糊。

500

这次阅兵式上第一个出场的就是平时媒体上曝光最多的4联装8x8轮式,采用的还是“太脱拉-813”系底盘,只是第2、第3轴之间拉长了距离,成为一辆XXL“太脱拉”,并且在车体前部和中部也增加了撑脚,发射时把整个车体抬离地面。

500

KN-25巨大的发射管和朝鲜仿俄制S-300防空导弹开发的“闪电5”(KN-06)导弹发射筒基本相同,KN-06的弹径约500毫米。从上面试射照片可以看到KN-25的尾翼相当特殊,环绕弹头一圈共有6片带弧度的尾翼,在发射筒内可以高度贴合弹体,展开后比常规的4片十字形尾翼能提供更高的控制精度和更大升力。

9. 6管600mm 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500

下一个出场的是第二种构型,过去试射中也露过面,是和注重公路机动的第一种构型并行发展的履带型号,追求更好的越野机动性和发射平稳性。

500

> 2019年8月金正恩视察KN-25的夜间试射,朝中社刊发的照片中即为第二种履带构型,发射管部位还打了码,只能看出下面三管

我们常常拿魔改59式永恒不变的“五对负重轮”来开玩笑,这个真理在朝鲜可不灵了,看到一个装甲底盘一定要先数负重轮。这“主体600”老二居然用了10对负重轮,我在视频上截图后数了三遍才确认眼睛没看花。

500

不过通过上面自行火炮的分析,应该可以看出来这俩是亲戚,车体正面都有那个凸起的圆盘,进气口也位于主动轮斜上方,发动机布局和底盘整体结构都是一样的,只是往后加了4对负重轮,变成了XXXXL号。

500

因为底盘更宽大,增加了2具模块化发射筒,火力密度增加50%。


10. 5管600mm 8x8轮式自行火箭炮

500

最后出场的是从未见过的老三,发射管采用上2下3的布局,增加了一枚火箭弹。

500

不仅发射管有变动,底盘也换了,看似全新的底盘,实际上是乌克兰的克拉斯8x8,原来是短程导弹发射车,换了新的驾驶室,形状倒颇像美军的奥什科什M977,或者更准确点我军的第三代陕汽重型军卡。

500

可以看出朝鲜正在尝试通过各种动力、底盘、发射管数量的排列组合像搭“乐高”一样寻求最佳的超大型火箭炮运作方式,在通过性、生存力、火力密度等各方面达到平衡。

审视整个车辆方队前半部分的配置,可以体会到朝鲜陆军发展的一些特点:

1. 反坦克火力导弹化,中远距离上依靠不同射程的反坦克导弹搭配构成直瞄、攻顶交叉火力。

2. 主战坦克和自行火炮单一化,过去型号繁杂的天马号、天军系列坦克,各种敞开式、半封闭、全封闭自行火炮被单一的新型坦克和自行火炮取代,简化后勤保障,增强作战能力。

3. 自行火箭炮系列化,连过去的明星武器 - 170毫米的“谷山大炮”都没有出场,取而代之的是5个方队3个口径的系列化自行火箭炮,以火箭炮代替身管火炮的趋势很明星。朝鲜自知空军差距很大,战时很难保证制空权,用射程和火力密度大得多的火箭炮取代身管火炮,在最短时间内从前沿到整个半岛纵深投射最大量的弹药就是一个相当现实的选择。

500

朝鲜陆军实现全面机械化目前最欠缺的就是步兵战车,无论履带式还是轮式都还没有看到有什么进展,当然从体系来说我军阅兵时花费大量篇幅展示的信息战、无人机、后勤补给等能力朝鲜的差距就更大了。

下一篇,朝鲜阅兵中的战术、战略导弹方队

 欲先了解更多,可移步公号:温哥华的鱼(ID:van--yu)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