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谈农业:种地赚钱吗?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又是一个可以谈谈农业的日子。

500

最近关于种地是否能赚钱的话题在风闻被讨论得热火朝天。

作为一名小隐隐于观网的精神老农民,在下看到这么多关心农业的小伙伴自然是非常开心。

不过对于种地赚钱的讨论又出现了一些两极分化的趋势,似乎被隐隐套上了二元对立的魔咒。

在此,老农民我就农业赚钱的问题发表一下个人的浅见,抛砖引玉。

1. 农民的收入结构

500

广义地说,当下的农民在农村所存在的收入方式可分为:

1)粮食交易收入

2)种地/养殖补贴

3)非农百业收入

1.1 粮食交易收入

500

粮食交易收入就是大家通常所认知的,农民通过种地或养殖获得农产品,然后将其卖给市场获得的收入。

粮食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由于粮食价格的软硬上限,因此自身的利润空间有限,这也是目前社会广泛认为农民赚不到钱的根本原因。

不过在这种泛泛的概述之上,如果要深入地去看待为何农民难以从粮食身上获得高额的利润的话,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些关于粮食价格的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目前农民售卖粮食利润空间低下有以下几个原因:

1)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限制其上限

500

这是国家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通过一系列粮价调控手段(在我另一篇文章《丰收节谈粮食安全问题,国家为此做的太多了》里有详细的阐述),将粮食价格控制在一个国民收入可以承受的范围。

这一措施的正确性我认为是毋庸置疑的,毕竟如果粮价高到老百姓都负担不起的情况,那一是国家无法安定,二是人民会陷入饥荒。去年猪肉小涨一下就已经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因此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必须存在。

实际上,即便在日本这样存在明显“黄箱”操作的国家里,像大米的价格也基本上在2000日元(130元)/5kg左右(大城市),物价便宜乡下甚至会低于1000日元,不存在所谓的天价粮食。

500

2)粮食溢价未由农民充分分享

粮食本身其实是存在一定的经济价值的,这主要取决于这个粮食的产区与品牌。

比如五常大米,夏黑葡萄这些就是典型的被赋予了品牌溢价的农产品。

500

然而在市场的运行过程中,这种品牌溢价普遍来说并没有被农民所享受,反而是跑到了中间商,渠道商的腰包里。

就拿五常大米来说,从农民手中的收购价自4-7元/斤,但市面上的售价却可达到20-40元/斤不等,差价能够达到10倍。

而比如夏黑葡萄,种植园通常以2元/斤的价格出售,到了市场上则可以卖到10元/斤左右,足足5差价。

而某些进口的水果和粮食则因为被市场赋予更高的品牌价值,其溢价则更为夸张,同时还会反过来卡死甚至挤压国产农产品自身的溢价。

无论溢价本身是否合理,但即便农产品具备这样的商品属性,其利润大头却不在农民手上,这样在日益增加的农业生产成本(由土壤恶化带来的化肥滥用等)与粮食价格宏观调控上限的双重夹击下,农民通过种地的收益自然是很寒碜的。

500

3)综合环境下,小规模种植劣势明显

之前观网的一位网友举了一个例子,大概是一家七口种玉米,35亩地,一年收入不到4万,抛开他没有算入农业补贴的前提。小规模农田在市场经济模式下确实严重地缺乏竞争力。

500

一方面,农业补贴是与耕地面积成正比关系的,但种植成本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却不那么线性。

另一方面,小规模种植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与农业保险的低成本导入。一定程度地阻止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提高了农业的交易成本。

因此,在这里说句题外话,即:农业现代的化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相对集中,而传统的小农散农经济模式与市场的结合度太低,不利于农民发家致富,这点,即便是反对激进现代化的温铁军教授也是如此认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一定要走出“保存传统小农”的误区。我们只是不能采用美国那种大农场的模式,但耕地的相对集中还是势在必行。

1.2 种地/养殖补贴

因为农产品交易收入存在上限,所以农业补贴也成为了鼓励农民生产的关键政策。

500

广义的农业补贴分为:基础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特殊作物补贴+土地养护补贴+农业保险补贴+其他

1)基础补贴

基础补贴就是只要满足耕地条件,种地就给的补贴,其中通常有粮食直补(针对种粮的行为)良作补贴(针对优质粮食作物),农资综合补贴(针对农药,器具等农业生产资料)。

而这三项补贴已经于2016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这也就是所谓的“三补并轨”

2016年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标准为77.63元/亩/年,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该补贴数额会有相应的变化。

2)农机购置补贴

农机购置补贴是为了鼓励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而采取的措施。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户可以在购置农机后向区级农化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申请这笔补贴资金。

3)特定作物补贴

国家根据粮食战略需要,会在特定年份针对特定区域的特定作物进行额外补贴。其目的是鼓励农民去种植这类作物。

比如2016年,国家针对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出了玉米生产补贴制度,按照多批分发,第一批补贴价格在150元/亩左右,第二批在46元/亩左右。

500

又比如,2016年对马铃薯的种植也进行了额外的补贴,补额在100元/亩左右。

 4)土地养护补贴

土地养护分为退耕还林与轮作休耕。而其中轮作休耕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

土壤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因此就像人不能天天996一样,土地也不能过度的劳作,否则其营养元素会被作物掏空,降低土壤质量。

但反过来站在农民的角度,如果把土地闲置不种地,那岂不是一种纯粹的挂机行为?所以很多时候,市场经济下的农民从短期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势必会忽略土地作为有机体的特质,对其进行过度种植,“极限压榨土地的剩余价值”。

500

因此,为了让土壤得到极好的恢复,保证农业生态性,同时又不至于让农民因为挂机涨不了经验条,针对不同的地区,国家有不同的轮作休耕补贴。

比如,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季节性休耕试点每年每亩补助500元;而湖南省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全年休耕试点每年每亩补助1300元;贵州省和云南省两季作物区全年休耕试点每年每亩补助1000元。

5)农业保险补贴

农业保险补贴是国家对于农民投保农业险的直接补贴,相当于政府出钱帮农民买农业保险,目的是为了降低农民对于种植投保的负担。

500

在上述五种常见的农业补贴形式之外,还有诸如科学施肥补贴,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补贴以及针对宅基地拆迁的搬迁补贴。

而在补贴之外,国家也通过如减免对农民与专业合作社销之间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交易的增值税,以及农业生产的电力费用,来鼓励农业生产。

可以说,为了保障农业的稳定,国家是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之兜底。

1.3 非农百业收入

非农百业收入是农民在种植本身以外的其他收入。如旅游业,农家乐,新媒体,曾经的乡镇企业。

500

由于粮食收入具有明确的上限,自然不是一个可以暴利甚至以此发家致富的直接手段。故当下的乡村振兴理论上不仅是对于农业本身的振兴,也是将农村产业多元化,再兴温铁军教授所说的“乡村百业”的过程。

“绿水青山”是生态战略的基石,也是旅游业的基础。而互联网的兴起,也使得像华农兄弟这样的传统养殖户(养殖竹鼠)转型为新媒体大V,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村百业的拓展样本。

500

2. 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聊完农民收入的基本结构情况后,接下来谈谈我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逻辑分析和个人浅解。

2.1 农民收入的上限该如何突破?

其实第一节里我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粮食买卖具有宏观调控的上限,所以种地的收入是不可能达到一个暴利的状态。

因此,农民收入的上限很难在粮食买卖本身去突破。

故此,以在下拙见来看,农民的收入上限有以下两个突破口:

1)更丰厚的农业补贴

2)农村经济来源多元化---百业的振兴

2.1.1 农业补贴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先说第一点,农业补贴的本质,是国家打开农业经济自循环这个封闭系统,向其中注入可以使该系统持续运转的流动性。

对于任何迷信于自由市场的人来说,这就是来自国家的外挂,是一种强势得不能再强势的宏观调控行为。

500

然而更深一步去想,农业补贴这个国家外挂,其本质上存在两个来源方向:

1)国家从非农产业所获取的财政收入反哺农业

500

2)国家针对农业所超发的流动性

500

正所谓钱无外乎就两个来源,一是从别人手里挣来,二是自己搬出印钞机印。

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我们没法像鹰酱那般毫无忌惮地放水。因此国家实打实的财政收入将是支持农业补贴的中坚力量。这也是所谓的非农产业反哺农业。

500

而普遍地来说,你手中所掌控的产业链其附加值越高,则能够反哺到农业身上的财政盈余也就越多。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去想想翟老师在之前的财经启翟节目里所提到的产业链升级,转移低端产业的问题。

500

基于国家安全立场来说,放弃全产业链对于中国来说是有风险的,华为的芯片断供就是血淋淋的例子。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在于中华民族的崛起还不够彻底,而那只山巅之国的白头鹰也仍然具备强大的全球影响力,并且有意向使用这些影响力来遏制中国崛起。

总之,殖民主义与一神教之浪交叉拍打的灯塔始终不可能具有王道天下精神的中华所拥有的海纳百川,人类大同的气魄。在大国生存的底线思维下,对于产业链的转移,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产业升级与全球化又必然意味着分工体系的形成。也即是:如果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不可能固执地把全产业链握在自己手里,因为这样会断了其他国家的财路,将自身变成一个在思想与意识形态上具有全球格局情怀,但在产业政策上却陷入孤立主义的矛盾的大国。

因此,如何有的放矢地将低端产业低风险地转移,将是我们这代人所面临的艰巨的挑战。

500

而在我看来,对于中国的农业来说,产业升级是保证其“国家外挂/农业”补贴增长的经济基础。因此产业升级是势在必行的。

不过对于产业转移来说,我认为未必要一股脑地往海外转移。恰恰应当利用好中国特有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将一部分低污染的轻工业转移到乡镇一级,来一个乡镇企业2.0。

500

2.1.2 农村百业振兴的意义

既然提到了部分产业向农村转移,那现在就说说第二点,即农村百业振兴的意义。

毕竟在粮食买卖明显存在明确的上限,农业补贴又受制于国家产业附加值的制约的前提下,农村的经济如果要活过来,多元化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思路。

何为多元化?那就是农业与非农百业的相互呼应。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华农兄弟,这就是综合了传统养殖户与互联网网红的一个复合经济单元。

不过当下更为常规的非农百业收入,更多是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去大城市打工。

这种普遍的城市虹吸农村人口的模式有利有弊。利在于为改造农村,农业规模相对集中提供了空间;但弊在于阻碍了农村百业发展,因为人的心都跑到城市去了,谁又会沉下心来想如何建设自己的老家?

这样的状态对于一个产业不断升级的中国来说必然是不可能长久,因为产业升级就意味着会淘汰一部分附加值低的产业。而对应的就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

特别是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对于传统人工的挤压,这使得大量曾经跑到城市里,工厂里以打工谋生的农民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面临无活可干的局面。

故此,农村百业的振兴,有着为这些人提供回家之路的意义

当然,对于百业,个人认为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

1)产业条件的具备

即应当有相应的产业环境作为基础,就好比抖音快手下乡之后,农村直播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通过屏幕就可以为华农兄弟家的竹鼠的健康状态捏一把冷汗。

500

李子柒的田园生活图景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乡村经济模式,她可以通过自身的明星效应,为当地的农产品赋能,贴标,让农民赚到钱---这就是为何大家会在超市里看到挺多李子柒牌的罐头产品。

500

500

同样,如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更好的开拓新产业的环境,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2)农民的职业化教育与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产业环境形成的基础上,能否有产业创新的意识,能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是更为关键的。

农民这个群体并非处于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其理解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机会也不多。在很多地方呈现出的是朴实的,甚至有一点憨厚的状态。这就让某一些大嘴巴经济学家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优越感,直呼其懒惰,愚蠢。

在我看来,与其忘恩负义地苛责农民教育水平不够,不如想想该如何帮助农民提高认知水平。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进行农业现代化的改造,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农民同胞们提高自身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现代化的生活。

这点,比如我之前在贵州省大方县看到的奢香古镇扶贫项目里,就有政府组织的,定期对农民进行电商培训,文化培训的课程。

500

今后乡村教育会是一个非常蓝海的市场。特别是5G网络的横空出世,这将大大降低教育行业资本下乡的成本。

2.2 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关系应当如何思考?

每次说到城乡二元,又必然是一片工业党与生态党的唇枪舌战。说句心里话,在下是不太鼓励这种二元对立的思考问题的模式的。就像大家在讨论农民种地不挣钱的时候,总会有要么就是挣钱,要么就是不挣钱的尖锐对立。

其实我们心里是清楚的,无论是城市化还是生态化,这两者之间必然是存在一个边界的。不可能城市化到底,也不可能生态化到底。

彻底的城市化需要建立在传统农业生产被基因工程彻底颠覆的前提下,就比如王晋康笔下的《神肉》,亦或是哆啦A梦里的注射到树上就可以长出盖浇饭的黑科技。

500

在这样的基础上,当我们在为城乡二元关系争得面红耳赤之前,一定要达成下面两个共识:

1)农业的相对规模化是大势所趋

传统的小农经济虽然有着天然的,利于规避风险的特性。但由于其过于分散,对于现代农业技术以及农业服务的导入有着相当大的阻力。

用温铁军教授的观点来看,就是有着高昂的交易成本

建国初期,国家在农村大搞合作社,其目的就是降低这种交易成本。如今我们面临的也是同样的情况。

500

就拿农业保险来说吧,即便当前国家对于农业保险的补贴已经非常可观,但还是有很多农民同胞对此不感冒。

一方面是因为分散的小农对于保险的需求不大,因为盘子就那点,赚得少,损失得也少。

另一方面,过于分散的耕地会使得保险公司很难以一套统一的标准去制定赔付准则。

因为土地是有机体,这与工业产品这种无机体不一样,其天然不易于标准化。同一个村子,不同位置的耕地可能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土壤松软一点的,水分流失块,位置差一点的,可能采光性又不好。

虽然各个击破针对性地制定保险策略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有哪家保险公司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这说穿了,也是一种高昂的交易成本。

同样,土地的数据化管理,农业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所需要的都是一个相对集中的耕地规模。

500

同时,手头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农民在农资经销商面前就有了更多的议价权,可以用量来换取更低的单价。

而在此之外,如我上面所提到的,因为农业补贴以亩为单位的特性,也决定了种得越多,补得越多的特点。

当然,我自始至终所说的都是相对集中,而非美国那种粗放的大农场。

500

2)中国的地理,人文环境很复杂,故此难以一概而论,只能就事论事

就像针对合村并居来说,像贵州这样贫瘠多山的地区,政府只能将山里离散的村民集中安置,毕竟山里分散了也根本种不了什么粮食。

但同样的情况,在山东所处的华东平原区域就未必都要集中安置。

同理,几年前公知和海外伪军闹得最凶的拆迁钉子户问题。在四川确实存在一些拆迁费不合理的情况,但在江浙一代,拆迁爆发的人比比皆是。

总之,中国的事情很多元,一言以盖之是很难做到的。

正因为这种复杂与多元性,当我们在讨论城乡关系,讨论农民收入的问题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看,否则就会陷入二元对立的撕逼中,一发不可收拾。

总的来说,当下的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是两条并行的线。我们应当给予乡村产业一定的发展空间,将农村的百业逐步振兴。

而我们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产业转移问题,也可以通过“向海外”和“向乡镇”两个方向进行,这样既可以使城市经济软着陆,也可以通过产业升级所获得的高附加值收益来反哺农业/农村发展。

因此在我看来,城乡之间从不矛盾,恰恰当我们以一种系统的思维来看待城乡关系时,会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还非常互补,也是可以“相敬如宾”的。

不过这一切的基础,还是需要通过较好的政策让农民愿意回到农村,让城市居民愿意去到农村,没有人谈发展,始终是件捉襟见肘的事情。

500

结语:

当我们讨论农村发展,农民收入的时候,应该避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就像我在关于印度的那篇文章里所说的一样,对立是身份政治的基础,也因此让人形成心中的婆罗门,即以特定的标签异化自己,进而产生固步自封的阶级固化。

在我看来,与其在心中放一个婆罗门,不如在心中安一台大强子对撞机。这样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我们先不去贴标签,先把它撞碎了看,看看里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然后再去评论。

500

这也是我中华系统,平衡的思想面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时最大的优势。

在今后的日子里,关于农业,关于农村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跟大家一起讨论。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心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计,甚至亲自去到农村,体验一下这个华夏文明的发源基点。

500

毕竟农为国本,死生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后,中华民族王道天下之情怀,必须再重振,戏雕!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