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狂欢,日帝不归路(2)
同20世纪一样,19世纪同样是一个伟大的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大潮滚滚而来,生产力的进步大大的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今天我们熟悉的很多东西,比如前文提到的奔驰、可口可乐、阿森纳还有电影均出现在这个时期。飞速提高的生活水平强化了现有政权的合法性。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的出现,使得各国公民对虚构的国家产生了责任感。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汽车工厂
我们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没有赶上这波民族主义思想传播的浪潮。不过对岸的日本赶上了,利用这波热潮,扳倒了貌似强大的大清国和沙皇俄国,终于站在了最大的历史舞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只能算配角,主角是那些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场战争对我们的影响微乎其微(除了五四运动),但对欧洲人心灵的创伤直到今天也没完全愈合。
前线的惨烈自不必说:有统计表明每名士兵在前线待一年,只有3天是参与作战的,其他时间都站在战壕的泥水里值班,头顶炮弹横飞。到了进攻时平均生存时间只有40分钟,一次进攻死伤上万,仅仅收复几千平方米的国土,死得毫无意义。
后方也很糟糕,欧洲各国在1917年就已经全部破产了,但大家都毫不犹豫的继续投入资源,管你是公家的的还是个人的,只要战争需要,全部拉到前线填坑。
更糟糕的是战略层面也缺乏进展,二战好歹背后有莫斯科,有柏林,可以唤起人民的危机感,一战除了德军两次攻到巴黎城外,剩下的时间战线变动不过几公里而已。这场战争呈现出一个很荒谬的景象,看上去就好像各国商量好,划定几条战线,然后把各国的资源和青年人投入进去消耗。
到1917年以前,各国政府尚能维持,靠的就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生活条件改善,社会改革,义务教育,政府洗脑技术的进步。这些精神资源消耗光之后,崩溃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凡尔登战役中的战壕
突然有那么一天,很多人认识到,其实对面和我们以命相拼的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穷苦人,而各国的国王和统治阶层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且他们互相之间几乎都是亲戚,其实这一幕在历史上无数次的存在过。
于是一波猛烈的革命发生了,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十月革命和基尔港水兵起义。
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君主制国家,如德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的王冠纷纷落地。民主共和制的英国法国也掀起了民权主义的浪潮。
前面说的这一切貌似跑题了,其实和日本关系密切,因为日本也是个君主制国家,而且经济基础更差,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只是建立了天皇和各地藩阀的权力平衡,那时的日本国会还没有我们的政协权力大(跑调了,打住),不过到了1912年,日本民众还是发起了推翻第三次桂太郎内阁的政变,史称“大正之变”
由于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正确站队,并且远离主要战场,躲过了这波革命的热潮。但到了战后,日本政府不得不面对类似当年清政府面对过的死局:
如果要富国强兵,就不得不让民众接受西方的先进教育,但是民众就会接触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进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基础。如果不让民众接受西方的先进教育,就无法达成富国强兵的目标。
几十年后,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两个邻国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一个是朝鲜,选择的是对民众进行洗脑,压榨大多数人的剩余价值,对少数人(军队)进行优待,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另一个国家选择了快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从而消除西方思想的不良影响,这个国家毫无疑问就是我们中国。
很不幸,日本并不具备我国在八十年代所拥有的良好国际形势。那个年代还有没世界经济一体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并没有进行产业转移,日本并没有承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低端产业的机会。再加上那个年代也没有WTO,作为后发帝国主义国家的日本由于没有殖民地,也就没有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
于是日本最终选择了朝鲜的办法,直到这条路走向尽头。
从此以后,日本的年轻人的出路就被堵死了,每天在工厂累死累活,也不一定能吃上一碗白米饭,累死也只能抛尸乱坟岗。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混不好也能吃上一碗白米饭,混的好就能造福全家,就算战死了也能全家跟着沾光。所谓的军国主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用整个国家的资源来为军队服务。
但是军队有其特殊性,虽然发展军事工业能够拉动内需,短期内能够刺激经济发展,但是军队本身不会创造任何财富,还会不断的消耗财富。能让军队生产财富的手段只有一个——掠夺。
当然这个掠夺也分低端的掠夺和高端的掠夺,早期的西班牙帝国通过武力直接从美洲拉走白银,就是比较低端的掠夺。而现在的美国通过武力维护自己的金融霸权,然后通过美元掠夺全世界的财富,就属于比较高端的掠夺。
当时的日本,也就能勉强进行一下低端掠夺吧,而且因为自身条件差,只能掠夺那些弱小的穷光蛋国家。
而此时的中国,自然是一个绝佳的侵略对象。
但是此时的中国虽然弱小,但因为自身体量巨大,一旦走上发展的正轨自然不是日本这样体量的国家能控制的住的。于是,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此时日本最佳的方案是在中国国内扶植反对势力,保持中国的分裂,然后分块蚕食。
但此时的日本,却在外交上连出昏招。
在中国清末革命时期,日本人给了中国同盟会有力的支持,首先这得益于清政府往日本派出了大量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常年生活在日本,深受日本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气息影响,包括我们熟知的陈天华、邹容、鲁迅等等。这也是中国精英阶层民族意识觉醒的起点。这样看来,日本人已经不知不觉间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其次当时日本也兴起了一股“大亚细亚主义”的思想,大意就是要整合亚洲所有受压迫的民族,共同对抗西方殖民者,这也是“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基础。
这张照片充分反映了早年同盟会和日本人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惜日本人的投资眼光真的不怎么样,早年支持同盟会,但一直以民间行为为主,因为那些“大亚细亚主义”者始终未能在日本政坛取得话语权。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犬养毅终于上台了,变成了“反动派”的国民党早就跟英美去混了。
后来日本人趁着北洋政府内外交困逼着袁世凯签定了著名的“二十一条”,结果发现袁世凯是个老赖,到头来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把自己在中国人民心中刚刚恢复一点的形象再度搞坏。
到了1914年,日本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攻下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青岛,并且得到了那些西方列强的默认。
结果到了战后瓜分战果的时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几乎一枪未放(起码日本人是这样认为的)的中国竟然要收回山东,中国国内还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
关于这场运动,我们估计都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后续的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1922年2月4日,在列强压力之下,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正式将青岛归还中国。
《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这也算是北洋政府的功劳之一,我们的历史书上忽略了这件事,但是日本的愤青们却不干了。
我们死了那么多人才从德国人手里把青岛抢了过来,最后却白白还给中国人?
英国美国当年全球搞殖民掠夺的时候怎么不讲尊重主权,现在我们终于强大了,却要我们尊重别人的主权?
按照我们今天一些“网络愤青”的理论,日本人的情绪好像也有一定道理。可惜,时代真的已经变了。
条约签订后日本统治者们趁机调动了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对英美政府进行了丑化,“英美鬼畜”这个词大概就出现在这个时候。“鬼畜”这个词,可是比“鬼子”还狠呀。
其后日本又先后扶持了北洋军阀段祺瑞和张作霖,结果没想到段祺瑞也是个老赖,而且很快就在军阀混战中被干掉了。而随后张作霖也在北伐战争中被苏联支持的北伐军打的稀里哗啦。
日本人又想支持张作霖在东北割据自立,趁机控制东北。结果一手扶持起来的张作霖竟然也是个老赖,而且还不听话。
既然张作霖不听话,那就换个听话的,于是发生了著名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现场
当时的张作霖是实际上的政府首脑,按照国际惯例,已经可以视为战争行为,这一年是1928年。
据说皇姑屯事件是以河本大作为首的中下级军官私下策划的,这件事情也表明此时的日本政府已经开始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力。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炸死了张作霖,接任的张学良也是个不听话的主,不仅不独立,还直接改旗易帜了,中国统一了......
东北易帜
伴随着日本外交政策不断失败的是,国内的经济状况越来越恶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更是让日本雪上加霜。被压抑了很久的日本愤青终于忍无可忍了,他们终于要自己行动了。
这一刻,距“九一八事变”还有不到两年。
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民生文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