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官僚

“官僚主义”不是东北独有,而且官僚主义严格来说应该是政治力量的负面因素,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你所指出的“官僚主义”,如果是想说,整个东北长久以来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的边界很模糊,有一种“政府管一切”的印象,即使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琐事,鸡争鹅斗的事也要闹到单位去,不管能不能管、管的了管不了,总是觉得有了权威的领导来断这家务事儿,事情就能得到解决,所谓的“官僚主义”,只是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

其实纵观整个东北社会,会看到,东北除了副省级城市以外都没有进入“市民社会”,其他地方全都是仰仗着各种社会关系。所谓“有人好办事”,除了亲戚以外,出门在外就是靠“朋友哥们”。在这种关系网下形成的各种圈子,还在不断扩张,进一步造成关系网的“封闭”性---因为人脉成了资源、资本,导致谁拥有这种隐形的关系资源,谁就拥有“垄断”的优势。

对关系网——圈子以外的人来说,最终形成的是“闭环”。营商环境变得封闭,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因。

纵观今日之中国,早已是市场经济的天下。所以东北“封闭的社会”与“自由的市场”很相悖,尤其是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排名占据中下游,导致所谓东北的“官僚主义”更加刺眼、夺目。

那么试问,官僚主义哪里会少呢?前段时间已经曝光的浙江省某村书记,明着要钱不给钱就不给开证明。所以说,历观国内,官僚主义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也一直以来都是中央下定决心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所以我说官僚主义并不是根本之原因。

我想强调的是:东北之所以会进入这种依靠“关系”而维系的社会氛围之中,没有随着国家逐步完成现代化---转向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之一---“市民社会”。根本原因在于,在全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相继崛起、产业日益兴盛、市场日趋成熟,同时各省gdp排名之间竞争相对激烈的背景下,由于历史上国家明确的东北所倚仗的重工业产业体系为主的战略定位,以及国防安全、地理位置等密切相关的因素制约,导致东北产生经济的方式无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调整---船大难掉头。而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建设中率先完成,主导了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而如今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又导致了各省市、各地区,不得不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这种地方保护主义,曾被温铁军老师描述过。当然,东北的各地方政府也不例外。当地方企业缺少足够的竞争力而又缺少政策支持,最终结果是什么呢?经济先发地区的企业积累了足够的竞争优势以后,占领、垄断市场,其他地方的企业失去活力从而破产。

这时,各地方政府的力量必然介入,不惜代价也要保护当地产业,从而有了“公司化”的特征。这种趋向性尤其以东北政府更明显,为什么呢?因为东北的培育的新兴企业竞争能力不足,这种新兴企业涉及到当地的核心利益。我记得某个学生物的博士被某地方政府抓去以后变成“药匣子”,出来以后一顿忏悔“我不敢了我再也不敢了”;“南山必胜客”也是一个例子。

这里又有一个关键因素:省与省的竞争关系是以gdp的形式所体现,而gdp又与省面临考核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有些工作是考核指标。当前,如果中央政府能够打破各地方政府之间无形的壁垒,除了要澄清营商环境,体制改革、官员的考核制度斗亟待完善。

另外,个人觉得,真的想发展,不能仅仅想着招商引资。而是要合三省为一、协调联动,东北三省,一荣俱荣。只有打造、培育好地方上最有冲击力的东北的“国企”,而且这种冲击力不应该只着眼于国内的市场。辽宁自贸区的大连出海口,不正是三省共同的出路吗。

个人觉得,最适合东北的发展路径是是日本模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