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雁影

500

▲大雁们白天飞了一整天后,那么劳累辛苦,夜里常常还要接着飞。

晚间伏案久了,我习惯于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大院里外漫步。有时候一个人,有时候二、三人。虽然秋夜的寒意已经浓重,却总比白雪皑皑的冬夜要好得多吧。

这个季节,在户外行走的人已寥寥。万籁俱寂,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透着温馨的灯光。忽然,头顶上会传来一声喑哑的“嘎”划破周边的宁静,令我不由自主地仰脸朝向夜空。

500

月明星稀的深蓝色天幕上,一队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的大雁,正从我头顶上的天空掠过。也许在寻找曾经熟悉的栖息地吧,它们飞得低低的。如果是白天,一定可以看清它们斑斓的毛色。

雾气淡淡的月光下,隐约可以看见它们一个个脖子伸得长长的,小身板笔挺笔挺,大翅膀整齐地扇动。不时发出一两声喑哑的嘎嘎嘶鸣,似乎在商讨此刻该在哪里降落,抑或呼唤掉队的群员跟上。

我知道它们的目的地,是洞庭湖的腹地——湖洲上水草丰茂的侯鸟保护区。到那里还有几十公里水陆路程,它们一定都很疲惫了,特别饥饿,想在温暖的城市边缘找个地方借宿、觅食,明天再飞。

500

洞庭湖湿地,满满的小鱼小虾螺蛳蚯蚓。冬日里0下四、五度的气温,与西伯利亚0下几十度的气温比,天堂了!

这样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景象,我在岳阳南湖之畔的民居住了近二十年,年年秋冬之际,都可以欣赏到。这是一个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艺术享受,也是一道可惜无法用照片表现的最美的景观。

如果是在大院外的濒水处,空阔的南湖湖面上,甚至可以看得到雁阵从低空中投射下来的影子,一小团一小团的灰黑色,在皎洁的月光下,整齐地向前移动,好一阵才离开湖面,消失在朦胧的远方。

我居所大院的围墙外面就是洞庭湖,准确地说,是洞庭湖的一个湖汊,古名叫㴩湖。㴩这个字不好认,不好写,又是壅塞的意思,于是很早就被古人改名叫南湖。

李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篇“南湖秋水夜无烟,奈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正是写的我家围墙外面这个大湖边的小湖。

500

美仑美奂的岳阳南湖九孔桥

南湖上有一座新建的大石桥,拱顶高耸于湖水之上。我曾发帖子呼吁称其为“赊月桥”或“太白桥”。可是管理部门坚持要叫九眼桥,后改为九孔桥,而无论是眼还是孔,都显得文化含量欠缺。

好在湖上的风景太美,不受文化含量的影响。特别到了深秋时节,恰似范仲淹笔下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如此,能美醉吧?

500

岳阳南湖麦子港,曾经的岳阳国际龙舟赛赛场。

我知道范仲淹这首诗肯定不是写的岳阳南湖,可是用它描述岳阳南湖,恰如其分,非常贴切。故二十年来,偌大一个湖,被房地产商的钢筋水泥作品几乎完全包裹了起来,颇感煞风景。

500

江西遂川的千年鸟道

500

湖南桂东的鸟道

我之所以多介绍了一下南湖,是因为这个湖可能正处在“雁道”上——不是有“鸟道”的说法吗——每年秋分(一说白露)之日起,从西伯利亚飞来洞庭湖越冬的雁群,必然从我居所的顶空中经过,而且大多是月明星稀的夜晚。

这就让我月光下的漫步,充满了诗意和惬意。雁阵、雁鸣、雁影,绝对能让你的思绪从西伯利亚穿越到洞庭湖;能让你的遐想从远古流淌到今夜;美丽的传说里,闪烁着自然之光,科学之光。

大雁属于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中国常见的大雁有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群的聚合体。

500

鸿雁,很多唱将和诗人都写到过它们。

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但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太辛苦,太艰险。

在长途跋涉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大雁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它们秋天从家乡启程,到达南方已经是冬天。很辛苦,但它们万死不辞。它们季节的习性和抗争的韧性,跟人类一样顽强。

您一定知道湖南衡阳“回雁峰”的传说。传说南飞的大雁,终点站是衡阳,以回雁峰为界限。其实一直以来,进入湖南境内的大雁,主要还是以洞庭湖区为栖息地,因为这里盛产大雁喜爱的营养食品。

500

那么有名的迴雁峰,竟然坐落在衡阳城里一个小公园内。

回雁峰,那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有一年去雁城旅行,专门去看了回雁峰,情景让我有点失落。回雁峰,这么有名气的一个峰,也就一个十来米高的小山坡,似乎跟“峰”不太搭界。

500

平沙落雁

被列入潇湘八景之首的“平沙落雁”,名字可真是美,可惜雁子不多。偶尔有几只雁子出现,就是雁城人盛大的节日。如果不是政府花钱在这里修了一个公园,那真的踏破铁鞋难觅胜景踪迹了。

其实呢,大雁飞不过衡阳,还真的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近人报道,来自西伯利亚的大雁,最远的,可以一直飞到天涯海角之外的南沙诸岛。这个说法令人震撼吧?

500

不过古人为“回雁”这一美丽的自然现象留下的诗文,汗牛充栋,很好地填补了自然与人类认识的不足。我比较熟悉的有: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可见回雁峰之名,在唐以前已为世人所知。

500

北宋王安石的诗句:“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则让回雁峰的美名更加远播。

还有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用美丽的衡阳雁来反衬塞下的荒凉。

根据北雁南飞的现象,朴素而浪漫的古人创作出“鸿雁传书”的故事传说。

500

苏武牧羊。“鸿雁传书”的故事发端于这位英雄汉子。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或书信的美称。

我们再来看看没怎么受到古人追捧的洞庭湖雁群吧——

500

2019年,仅东洞庭湖保护区越冬候鸟调查统计,大雁和与之近亲的野鸭,总数达12万只。这就相当壮观了!

洞庭湖区人,从前有打野鸭子的习惯。两人抬着走的“抬铳”,枪管一丈多长。铁砂、火药满满塞上几斤后,一枪开出去,能打下一群野鸭子,其实那就是大雁。一个冬天能打下上千只,一年的生活都有了。

现在没人打了,发现了,要判刑,没人敢打了!我曾经亲眼目睹法官们在洞庭湖湿地上开庭。来这里过冬的大雁因此越来越多,估计它们再也不会躲到南沙那么远的地方去了。

500

可以说,祖籍西伯利亚的大雁,大都选择了洞庭湖区作为它们的越冬地,到这里做客来了。它们并非惧怕西伯利亚的极度严寒,它们都是吃货。饱食一冬,到明年春天,再飞一两个月,回到万里之外的故乡娶妻生子。

秋夜的月下漫步,感觉着霜露滋生的寒意和露气,不禁佩服起古人对季节测算的惊人准确,今天的人们真的很难想象出,在不发达的原始农耕时代,我们的先祖们是如何借助原始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算法,获得如此伟大的历法。

500

难道是因为灵长动物的高级本能吗?您看那些以大雁为代表的候鸟,它们的迁徙与回归,准确得就像月亮的盈亏和大海的潮汛。每当肃杀的秋天陛下即将莅临的时候,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了,带给我们凄清的嘶鸣和疲惫的倩影,让人心潮为之激荡。

500

今年南飞的大雁,尚在跋涉途中。风霜雨雪,路远迢迢,想想都不容易。相信它们当中一些或老或幼或病弱者,经受不了如此艰险的万里苦旅,能不能到洞庭湖,还真的有点悬。。。。。。但愿它们的一路上,能够得到更多人们的珍视,呵护。

图自网,侵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