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融与经济割裂 央行如何影响资本市场

在最近的一次美联储听证会上,有人质问鲍威尔:美联储救市,到底是在救华尔街还是在救人民大众?

这不仅仅是美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大疫之下,全球央行一起救市,稳住了股市、楼市,但却没有稳住实体经济,形成了“经济通缩金融通胀”的割裂现象。

全球经济走向央行计划之路

自凯恩斯主义将美国从大萧条的泥潭中拯救出来之后,政府干预经济这只有形的手就成了支撑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往后每逢危机,各国政府和全球央行都会请出这双大手来托底经济,就像给经济注入一剂肾上腺素,全球经济就可以迅速生龙活虎起来。

就像每个人都会感冒一样,即使不吃药也可以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恢复健康,但吃药可以缓解感冒带来的不舒服的感觉,但一旦你频繁吃药,就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和抗药性,现在实体经济就是这样。经济原本具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每次危机都是一场市场自发出清的过程,出清之后市场中的资源就可以自发地实现优化配置,但是央行救市打破了原本的经济周期,尤其是打破了市场自发出清的过程。

以美股三月份连续熔断为例,疫情之下,资金从股票市场大幅流出,这本是一轮股市出清的过程,但受制于脆弱、复杂的金融系统的压力,美联储只能向市场注入货币,美股重新获得资本,走出V型反弹收复失地。

500

接连上涨的美股又吸引了更多实体资本进入金融市场,这就造成了“经济通缩,金融通胀”的割裂现象。

这种割裂现象自身还会不断强化,除了造成严重的资产泡沫还会扩大贫富差距

1. 救市第一步——凭空印钞。就相当于在稀释货币的购买力,是第一轮对穷人的掠夺;

2. 救市资金并不能均衡地流动到每一个人手中。首先拿到货币的人推高了资产价格,这就对没有拿到货币的穷人造成了第二轮财富掠夺。

500

因救市而释放出来的多余货币扭曲了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的能力,破坏了正常的财富分配。而随着频繁发生危机,频繁救市,全球央行现在已经骑虎难下,金融市场成为多年来超发货币的蓄水池,如果金融市场崩盘,放任资本市场出清,那么从金融市场流出来的资金一瞬间涌入实体经济就很容易带来通胀;但如果持续救市,资本市场的泡沫会越来越大,债务风险会越来越高。

现在全球经济全靠央行的肾上腺素勉强维持,已经走向央行计划经济之路。

央行的介入给投资带来了哪些改变

今年最有名的一句话:永远不要跟美联储作对。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全球央行已不单单是市场的守夜人,而是深度介入市场的参与者。每逢危机时刻,市场总会对美联储(可以代表各国央行)寄予厚望,这也导致资本市场自金融危机之后,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1. 现金成为最差的资产

因为市场预期央行会救市,那么现金的价值将会不断被稀释,做空现金已经成为系统性策略。

2. 低波动率

复杂而又脆弱的金融系统已禁不起折腾,央行将会尽最大的可能降低市场波动率。这也使得小的波动被不断熨平,但一旦发生调整,就会是金融海啸。

3. 定价和估值体系失真

在价值投资的逻辑中,资产定价更多的看分子,但现在央行无节制的宽松和干预,到现在的负利率,资产甚至会出现“越涨越便宜、越跌越昂贵”的奇葩现象,那投资者如何坚持投资?

4. 安全资产荒

央行就像神奇的哆啦A梦,随时可以掏出无限制的工具拯救市场,这就导致钱太多而资产太少,使得安全资产会被过度超配、拥挤交易,最终又会陷入安全资产不再安全,避险资产不能避险的陷阱。

但需要注意的是,钱多并不等于流动性,当货币更多地发挥“贮藏职能”的时候,流动性就是零。所以流动性需要“钱多+信心”两者配合。这也是为什么当突发黑天鹅的时候,市场原本看起来流动性泛滥会突然变成流动性紧缺,一是因为杠杆断裂消耗了资金,另一方面就是钱都被藏起来了。

潮起潮落,每一个人在浩瀚的大势前都是渺小的,就像你在大海中游泳,表面上看起来海面温和平静,但当你跳进去就会感受到潮水涌动中那无穷无尽的力量,在二级市场中,那就是β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投资者参考阅读,资料来于互联网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