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皇」成名记

作者 / 马丁

“但我还是我,我还是会一意孤行,走自己的路。”

昨天,巩俐与经纪人的聊天记录被曝光。谈到大家对《夺冠》中自己饰演郎平的不同看法,巩俐表示,所有的赞美、意见、建议都会全部接受,但还是会“走自己的路”。

嗯,这很巩俐。

500

自1987年因《红高粱》一战成名,到今年最新登场的《花木兰》和《夺冠》,还有接下来要上映的《兰心大剧院》,33年,35部电影,虽然产量不高,巩俐却为观众带来了一个个经典银幕形象,以至一步步被封“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与第五代导演一同塑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黄金岁月,也代表国内演员成为第一批走进国际视野的华人巨星,被世界所看到。那时,提起中国,西方人最熟悉的,除了天安门、长城,就是巩俐。

而银幕之下,从恋情到国籍,甚至是前不久登上热搜的“发福”身材等等,争议也从未远离她。但身为演员,巩俐一直保持着对表演的纯粹和洒脱,认真演戏,从不参加综艺,也没有微博等社交账号,采访时还坦言从没有想过要开什么工作室、做生意,做一个好演员就是她一生的愿望。如今,“巩皇”两字,便是大家对她的最大肯定。

毕竟,能被观众冠以“皇”字之称的,除了她,整个演艺圈再无她人。

500

两年四次艺考失利,

“我就是我,我是巩俐”

1965年的最后一天,伴随着迎接新年的喜悦,沈阳的一个教师家庭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五个孩子,她就是巩俐。后来,由于父母的工作变动,尚在襁褓中的巩俐跟随家人搬到了济南。

虽然如今被封“巩皇”,以精湛的表演打动过无数观众,但小时候的巩俐最喜欢的其实是唱歌,不仅经常活跃在学校的舞台上,还被学校推荐到济南人民广播电台唱儿歌。因为与山口百惠相似的长相,她还被大家赋予“小山口百惠”的称号,小小年纪已然是当地的小明星。

500

高二那年,恰逢济南电视台导演席与明筹拍《第十八个春天》,当时还住在电视台大院里的巩俐,跟其他小伙伴们一起都被喊去当群众演员,摄影师孙周看到巩俐一个人坐在那里,一副酷酷的模样,还帮她争取了一句台词,这便是巩俐的首次触电。表演的种子或许也是从这里开始埋下。

后来,席与明找到巩俐的母亲,提议可以让她去试试表演。但母亲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觉得导演可能就是客气一番。在教师家庭的氛围影响下,巩俐最初想要从事的也是音乐老师的职业,而不是什么演员。

第一次艺考时,巩俐就填报了山东和曲阜的两所幼儿师范学院,如她所说,“教小孩唱歌的”,后来因为“声音太粗”无奈落榜。第二年,巩俐又报考了山东艺术学院,也开始尝试表演专业,参加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在山东的选拔,但再次失利。这时,一向支持她的父母也开始劝她放弃,让她安安稳稳做一个普通的老师。但历经四次落选的巩俐,心中仍多有不舍。

500

巩俐与尹大卫

就在这时,巩俐遇见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导演尹大为。初次见面,面对尹大卫“为什么想当演员”的问题,巩俐毫不犹豫地回答——“大家不是都说我像山口百惠吗?其实,我自己不这么认为,我就是我,我是巩俐,我要别人说‘我长得像巩俐’。”

1985年,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专业辅导培训,巩俐迎来了第三年艺考。这次,她报考的是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在中戏考试时,巩俐的那双虎牙曾让考官对她的舞台形象有所担心,但出彩的表演还是让大家选择了忽略这一外形上的不足,可后来文化课相差11分的结果又差点让她与中戏失之交臂。

这次,中戏招生组直接向文化部艺术教育司递交了一份报告,请求对巩俐破格录取。结果自然是令人高兴的,巩俐也如愿踏进了中戏的大门。忆及当年,原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梁伯龙后来还感慨说:“巩俐是我们中戏抢过来的,当时山东艺术学院也想要她,压着她的档案不放,现在看来,我们抢巩俐是抢对了。”

500

从“谋女郎”到国际巨星,

迎接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

就在巩俐入学的第二年,《人民文学》第3期刊登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在国内文坛引起轰动。几个月后,为拍摄《老井》在山西体验生活的张艺谋看到了这篇文章,内心被狠狠地击中了,并在电影开拍前跑去了北京,向莫言当面要改编权。看着眼前这个被晒得皮肤黝黑,完全像个农民模样的张艺谋,感到倍感亲切的莫言爽快地答应了。

500

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

余占鳌的演员人选姜文定的很顺利,九儿则颇费了一番功夫。后来,剧组到中戏选角,一开始挑中的是史可,后来老师又推荐了巩俐前来试戏。当时沉迷话剧的巩俐还直言——“不喜欢演电影,喜欢演话剧”。但平衡之下,剧组还是选定了更贴合角色的巩俐,第一代“谋女郎”由此诞生。

后来,回忆起初见巩俐时的情形,张艺谋坦言,清秀、聪明的第一印象与想象中的女主角对不上号,但在进一步接触后发现,她的人物性格正是人物所需要的,“外表不张扬、夸张,但性格又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来”。

1987年,电影《红高粱》惊艳亮相,并于隔年拿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消息从海外传来,国内票房市场再次迎来观影热潮。电影在国内外大放异彩,初出茅庐的巩俐也就此成名,站上国际舞台。彼时,巩俐仅有23岁。处女作的大获成功,不仅为她开启了与第五代导演长达十几年的合作,也为她后来的演艺生涯提供了广阔空间,成为当时中国电影银幕上的一大标志性符号。

500

《红高粱》之后,巩俐又与张艺谋多次合作《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一系列作品,恋情也随之曝光,但紧随其后的还有巩俐“第三者”插足的绯闻争议。然而,在那个辉煌的八九十年代,一个幕后导演,一个银幕女主,“张巩”组合确为大家带来了不少经典之作。1992年,两人合作推出的《秋菊打官司》不仅赢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也为巩俐拿下了第一个影后之名。

隔年,巩俐又与陈凯歌首次合作,与张国荣、张丰毅一起主演了《霸王别姬》,为中国电影赢得了第一个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巩俐也成为世界影史第二位主演影片包揽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演员。三位主演在海边拍摄的那套经典海滩照,也成为后来无数国内影人争相模仿的“模版”。

500

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年代,也是巩俐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成功走出去的巩俐,其实也是当时国内第一批真正走进国际视野的华人女星。她的出现,以及她在银幕上的角色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建构着对国外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认知。

1995年,在拍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最后一个镜头后,张艺谋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与巩俐分手,长达多年的恋情就此止步,两人的银幕合作也暂时中止,直到十年之后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两人才再度合体。

在没有张艺谋的日子里,巩俐与陈凯歌合作了《风月》《荆轲刺秦王》,还在时隔十多年之后,与已经从摄影师转型为导演的孙周再次相遇,出演了其执导的《漂亮妈妈》《周渔的火车》,同时出演了王家卫执导的《2046》与《爱神》。从反叛的大小姐、秦王嬴政的青梅竹马到单身母亲、文艺女青年,再到职业赌徒、交际花,巩俐在银幕上尝试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也诠释着自己的万种风情。

500

与此同时,巩俐还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成为国内第一个登上该杂志的艺人,一改之前由政治人物包揽的现状,并受邀担任了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以及柏林、威尼斯、东京、上海、台湾电影金马奖的评委会主席。出道33年,去过18次戛纳的她被亲切称为“戛纳的亲女儿”。去年红毯现场,相比各种蹭红毯新闻,戛纳直接为她单独预留了长达三分钟的镜头展示。而早在2004年,巩俐就被戛纳授予纪念大奖,以表彰其对戛纳电影节的贡献和多次与影后失之交臂的遗憾。

500

闯荡好莱坞,

坚守对表演的纯粹与洒脱

在国内积累起一定知名度后转战好莱坞发展,是很多国内演员演艺生涯的规划与选择。从处女作就开始站上国际舞台的巩俐也不例外。

2005年,巩俐搭档章子怡、杨紫琼、渡边谦出演了一部描述日本艺伎故事的《艺伎回忆录》,并随即与美国ICM公司签约,宣告正式进军好莱坞。

500

客观而言,在国内演员闯荡好莱坞的历程中,大多数演员,尤其是女演员,在好莱坞电影中担任的更多还是配角、花瓶类的角色,从角色到表演本身都很难有发挥的余地。但巩俐并没有走这条路。“高眼光”的她甚至拒绝过《007》等电影的邀约。

在接受杨澜采访时,巩俐曾解释说:“(这些)人物太简单了,让我演我觉得简单了点,没有太多发挥的机会。”在她看来,虽然电影分商业和艺术,但自己还是太“固执”了,拍戏的过程就好像体验了一场另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这个角色不好,这个过程也不会享受,自己也不想过这个人没有意思的、简单的生活。

进入好莱坞的这几年,从《艺伎回忆录》中的头牌艺伎、《迈阿密风云》中的古巴女毒枭,到《少年汉尼拔》里汉尼拔的婶婶紫夫人,以及今年登场的《花木兰》里的女巫...不喜欢重复、偏爱各类复杂角色的巩俐一直在挑战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过不同人的人生。正如她所说:“人世间那么多的形象可以塑造,对我来说,有感觉的角色可能就是我没有演过的。”

500

除了没有挑战的简单角色,巩俐也曾拒绝过太高难度的复杂人物,那就是《夺冠》里的郎平。因为担心诠释不好这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面对陈可辛的多次邀请,巩俐都选择了拒绝。但在读完剧本,认真了解中国女排后,她决定推掉其它电影,拼一把。

当时,电影已经开拍。晚一步加入的巩俐跟女排队员住在一起,每天看她们集训,与她们交流采访,观察郎平在场内外执教、生活时举手投足之间的种种细节,这才有了后来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背影式表演”。郎平女儿白浪在第一次见到巩俐时,恰好她刚上完妆,恍惚间让白浪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妈妈。

500

不止《夺冠》,巩俐对表演一直抱着“强迫症”式的执念。拍《红高粱》时,还在上大二的巩俐就穿上大棉袄,练习了一个多月的挑水,从挑空桶到加水,肩膀都被磨肿了,还要骑驴、学习不一样的走路方式;《艺伎回忆录》里,为了完成一个双手转扇子的漂亮动作,巩俐从开机练到杀青,总共练了五个多月。除此之外,巩俐也会关注剧本、角色本身的意义,即使是在好莱坞拍戏期间,面对国外严谨的工业体系(不可以随便改剧本),巩俐也会固执地为角色争一个“合理性”,如果对方不能说服自己,就要重新调整剧本和角色。

对角色有选择、对表演有要求,这或许也是巩俐之所以成为“巩皇”的理由。

意外跌进演员行当,回望过去的33年,看起来,巩俐是幸运的、顺风顺水的,但能站上现在的位置,更与她的天赋与努力分不开。自出道以来,巩俐坚守自己的演员身份,远离一切纷扰,采访时甚至坦言自己从不是娱乐圈的人,不要把她和娱乐圈混在一起。纵使因为恋情、国籍,甚至身材遭受过争议,但她永远保持对表演的热爱。

这是巩俐的信条,也是当下演艺圈最为稀缺的表演精神。

参考资料:

1.启蒙老师回忆当年:巩俐当年是怎样走出济南的?

2.巩俐22岁,张艺谋37岁,他们合照那年,是我们回不去的生猛时代

3.专访巩俐:为演郎平推掉所有电影,我们的共同点就是永不放弃

4.杨澜访谈录2009:对话影后巩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