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前线东北亚,正上演“最后战线突破”

文/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冯绍雷

正值全球和地区形势出现多种微妙转机但依然动荡的局面之下,习主席首次出席海参崴“东方经济论坛”,不光对于营建“长时段”、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中俄合作是一次极其重要的推动,而且对于全球化和地区合作进程也具有一系列崭新的含义。

500

一、事关全局的“互补性”

近十年来,俄罗斯学者曾把远东西伯利亚的开发开放,看作为是其克服经济停滞、加强国家建构、实现大国抱负的“最后的战线”。意即,当俄罗斯的欧洲地区面临着与西方抗争的巨大压力背景之下,期待将东方的这一广大而落后地区转化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强劲而持续的动力。

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不光普京大力推动俄罗斯经济的向东转移,而且远东地区也出现了不少令人刮目相看的新进展。2012年设立远东发展部,这是意在通过国家建构的设置表明开发远东的决心。自此以后已经建立了18个超前发展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威)自由港。推出了向俄罗斯居民无偿提供土地和吸引外资的大量法律法规。近三年来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全俄平均水平。在其人口不足全国5%的疆域上,吸引直接外资超过全国的26%。

500

海参崴自由港

远东与西伯利亚的开发开放,不光是关系到俄罗斯本国的发展,显然,与东北亚地区、包括亚洲乃至于整个全球化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辽阔地域不光是俄罗斯境内未来有可能推动全境发展的少数增长点之一,而且与亚太地区的未来紧密关联。正值亚洲地区经历长期增长,中产阶级社会经济需求大幅上升,尤其是正当资源、生态、空间的供应出现瓶颈之时,远东西伯利亚与整个亚洲发展之间,呈现出高度互补性。

俄罗斯远东地区平均一平方公里还分摊不到一个居民,当地有着贝加尔湖这样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资源。而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淡水资源却只占世界6%,耕地面积只占8%。虽然,主权资源不能任意截取,但经过自愿、公平和有效的协商合作,中俄这两个超大体量的陆地比邻大国间的合作潜能无可比拟。至于日本、东盟、朝鲜半岛对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农林产品——尤其是非转基因的农粮食品、畜牧产品的紧迫需求,同样引导着人们把目光投注于远东西伯利亚这一地区。

二、多边合作的试验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远东西伯利亚开发问题上,俄罗斯的一个非常明确而已经扎实推进的战略,乃是多边经济合作。从逻辑合理性和发展经验来看,通过多边经济竞争而选优汰劣,会是每一个开放地区的考量;通过多边开放而造成不过多依赖于某一方面的均衡格局,也一定会成为像俄罗斯这样富于国际谋略大国的必然选择。由此而可能显现的一个结果是: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多边国际合作,有可能成为东北亚国际经济、安全合作的一个新起点。

事情首先关系到未来地区合作模式的选择。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重回雅尔塔体制划分势力范围的大国决定论,还是以欧洲式的超越主权的一体化,来解决德国崛起和抱团竞争的方式,都不适用于当今亚洲的地区合作。前者忽略了广大中小国家坚定不移地追求独立自主发展内外事务的决心,而后者则忘记了不光是亚洲国家对于国家主权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忘记了欧盟本身目前正经历的“超主权化”进程所经受的磨难。而亚洲地区的重要实验,比如以上海合作组织方式探讨地区合作,已经有所斩获。但实事求是地说,还是处于相当长期努力的过程之中。地区合作依然路途遥远,困难重重。

而另一方面,地区形势的重要变化在于:正在同时出现多种时空间的重叠与交织:

第一,俄罗斯历史上多次不惜以空间换时间的案例,启发着后人不放弃与此有关的合作努力。如果说当年是以“空间换时间”,以领土和疆域的暂时丧失,换取了整个国家的存活和东山再起,那么,今天则是以广大的空间开放为基础,以“长时段”的努力换取整个国家发展的契机。

第二,朝鲜半岛形势的巨大变化,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东北亚地区冷战残余的毒瘤。金正恩有关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声明,在扑簌迷离之中,使人看到希望。在此同时,法新社所转述韩国资深专家兰科夫所言“俄罗斯在半岛事务中不起作用”的言论,显然不符合于以下的重要事实:多年来俄、韩、朝三方正在共同精心构筑的俄与半岛间的铁路、能源管道与其他经济合作长远规划。显然,半岛南北双方对于和俄罗斯的合作寄予了极大的期待。


第三,如何在上述两个十分难得而同时出现的机会当中,形成互相关联,中俄合作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空间意义上看:围绕着远东的多边国际合作的意义在于,它使得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深深扎根于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使得这一进程更多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而朝鲜半岛乃是这一巨大空间的延伸。从时间意义上看,朝鲜半岛触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使得“发展”和“安全”这两项区域议程之间,有可能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会超越东北亚地区曾是冷战策源地的最具致命危险的一个陷阱。反过来,这又为远东西伯利亚的开发开放带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既是俄罗斯、又是朝鲜的战略伙伴这一特殊角色,当仁不让地可以在这一变局之中发挥更加实质性的重要作用。

500

加入远东开发的中国农民

三、“亚洲地中海”的北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远东西伯利亚和朝鲜半岛的局势转换,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随着北方海域作用的提升,使得西太平洋地区南北纵向的物流和经济交往,成为一种长时段发展进程中的新选择。

亚洲太平洋地区起自与远东西伯利亚关联的北方海域、途径日本海、朝鲜半岛、及至整个西太平洋海域、南至南海与东盟地区、乃至于澳新地区,历史地看,存在着沿西太平洋海岸的南北之间的物流和经济交往的历史实践和未来可能性。2011年法国学者吉普鲁曾经提出过:这是一个类似于欧洲地中海经济活跃地区的“亚洲地中海”。虽然,当时吉普鲁没有强调北方海域,而主要侧重于日本海以南地区。但当前北方海域的地位抬升,特别是当着北冰洋变暖条件之下,缩短三分之一航程的欧亚新通道的可能前景,显然将预言中“亚洲地中海”的区域扩展至与远东西伯利亚息息相关的北方海域,此乃情理之中。这不光与“海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有关,而且,牵涉到更为广大的地区与国家的合作与竞争。

四.全球化的“最后战线”

当前,全世界都面临着一个尖锐争议:是继续推进全球化,还是退却放弃。这是摆在各个国家面前的无可回避的选择。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所蕴涵的巨大机遇表明,全球化依然是必由之路,封闭倒退没有出路。但是,要想取得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的成功,又不能走新自由主义支配之下“华盛顿共识”的老路。“小政府、大市场”模式难以应对如此艰险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开发开放任务。面对无比浩繁多样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若无强劲而有效的政府推动,难以组织起各方真正在如此“长时段”宏大项目中取得成功。

同时,数百年来远东西伯利亚这一片疆域形成的独特过程,又不可避免地使得俄罗斯对维护当地领土安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过程内在地要求既要继续推进全球化:互联互通,激发起多种主体机会均等地参与这一过程;同时,这是一种在维护主权的基础之上、国家有效引领和组织的、前所未见的大规模国际合作进程;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讲,这也是通过开发这一广袤的落后地区,反过来推进俄罗斯国家建构的国内进程。这是一种较之上世纪80-90年代全球化进程,更加面向多样、包蕴丰富、而需要更多合作、共识才能得以推进的复杂而长期进程。

这样一种“新型的”全球化进程的特征,在远东西伯利亚问题上有着特殊的体现:有人认为,当今时代,全球化、民主化、民族主义这三者不能兼得。也许,从一国发展目标的优先顺序而言,抱负过大难免翻船。但是,恰恰是在这点上,俄罗斯作为一个超大体量而又有着全球事务经验的“新兴大国”,可能会提供一个“例外”。尽管,不见得俄罗斯会在全球化、民主化、民族主义这三个向度上,同时都取得令人眩目的发展。但是,俄罗斯以其民族主义立场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乃是有目共睹。

俄罗斯在国内民主问题上尽管不同于西方,但是切实有所推进:2012年,普京经过激烈竞选最终胜选第三任总统的庆祝集会时,因百感交集而“迎风流泪”,说明“俄式民主”还真不是玩家家。如果,俄罗斯能承继前一阶段全球化的余续,同时,改弦更张,以政府主导、多边合作、公私多种主体全面参与的新姿态投入,那么,远东开发问题上的有所斩获,是可以有所预期的。

500


五.远东发展问题上的内外挑战

远东西伯利亚问题,是一个贯通东西南北、交织古今内外,事关俄与各方的长远重大利益的竞合并存的敏感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正好在“东方经济论坛”开幕的同一天,俄罗斯举行由中、蒙参与的冷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但这是否意味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永远势不两立,依笔者所见:未必。须知,俄罗斯前任全国铁路公司总裁雅库宁曾说过:今后俄罗斯为何不能把远东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白令海峡一直修到阿拉斯加。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俄罗斯人也从来不缺乏跨越时空的想象力。

当然,想象中的未来,远不意味着当下的际遇。

第一,在对欧洲贸易依然有着几千亿欧元巨大商业利益的背景下,能否真正把远东西伯利亚作为发展重点,并以此为契机而发展与亚洲合作,俄罗斯内部并非没有剧烈争论。其中包括2016年底因贪腐被解职的前经济部长乌柳卡也夫,曾是对发展远东与亚洲合作最持反对立场的高官之一。在普京强势推动下,发展远东、合作亚洲的政策趋势总体上更加明确,但是,并不排除联邦中央在面向欧亚不同方向的问题上,今后,继续会有资源分配和各方利益之争。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结合部的文明大国,这是难以规避的历史两难。

第二,俄中央与地方之间,究竟是把远东发展作为与外敌竞争的“前线”、“堡垒”;或是作为俄罗斯全国的原料物资供应地,还是真正立足于发展、建设和经营远东,关注当地民生?这几种思路之间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也因此,远东当地居民对于以往只顾开发、不顾当地民生的中央政府政策的不满程度(民调超过40%以上)要超过对于中国人进入的担忧程度(民调30%稍多)。可见,地方对中央官僚部门意见深重,这需要长期努力才可能加以改变。

500

中方代表团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

第三, 积极主动参与远东西伯利亚合作事务,不等于不加节制的海外投资。远东西伯利亚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艰难过程。人们是等待改善之后,才去参与,还是在参与过程当中,争取实现双赢。这是一个值得仔细推敲的问题。但是,至少可通过共同研究、寻找和优化合作模式作为先行步骤,同时认真总结已有的合作经验与教训,然后再确定具体合作方向。这是一项需要有严谨的调研和需要做大量投入的长期工作。

多年来,中国人已经在对西方成熟市场体制国家的合作与开放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能否在像俄罗斯这样市场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取得成功,这是对中国人的一项新考验。如果,连中俄合作这样具有很好政治条件保障的双边合作都无法真正有效推进,那就谈不上更复杂背景下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了。

第四,相应地加紧我国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也是远东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俄方朋友高度关注今年11月上海的国际进口博览会。其实,率先一步对俄罗斯开放经过选择的国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对俄罗斯而言,尽管俄方对我进口可选择领域相对有限,但这是一个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可以导致其后同步互动与回应;而对于其他方面,尤其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中国切实兑现庄重承诺的一个前奏。显然,这将产生全局影响。从一个长时段来说,中美俄三边的互利共赢、互相尊重,尽可能地降低冲突烈度,还是对我有利的大国关系的应有取向。

第五,在远东问题上的高层政治推动,并不意味着各个层次人文合作的顺利推进。迄今所见,无论是中俄间的历史宿怨,还是而后各个时段交往中的误解和缺乏认知,都还会有较长期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存活于复杂环境中的中俄双边合作不可能没有来自第三方、甚至是来自于合作伙伴的出于各种动机的批评和抵制,但是,更要看到实际上已有更多双方学者和专业人士正在脚踏实地认真参与改善相互认知的大量研究和交往工作,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另一方面。

远东西伯利亚早已不是冷战时期的“前线”,但是在“新型全球化”的多种涵义下,要真正突破这道“最后的战线”,还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本文为观察者网风闻社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