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理利用自然规律这件事上,人类不必妄自菲薄

实际上恒星依靠重力约束的聚变反而低效,太阳核心的1500万摄氏度事实上几乎不能克服质子之间的库伦势垒,它能聚变更多的是要依靠隧穿效应,根本不存在什么“保证聚合”。而在宇宙中,像太阳这样的G型星已经是质量能排在前10%的了(宇宙中大部分是K型的橙矮星与M型的红矮星)。而人类现在的聚变反应,不论是不可控的氢弹还是实验中的可控核聚变温度都要高于这个数字。从愿景来说,1亿摄氏度是人类未来实用化可控核聚变的标配,现在的实验装置已经可以达到(如东方超环),只不过维持时间较短。

另外,太阳绝大部分的能量产生还真就是P-P链反应,CNO循环的比例只有1.7%(这个在更大质量恒星中才是主导,同时它本质上还是氢在聚变,重元素只是催化剂)。以目前主序星阶段的太阳来说,它没法点燃氦聚变,这个要达到10亿摄氏度才可以做到,而且对于太阳来说,这意味着红巨星支的结束和水平分支的开始(也就是所谓的氦闪)。只有更大质量的恒星才可以不经历氦闪直接开始燃烧氦。

你说的元素从氢开始聚变生成各种元素也没错,但这和主序星的太阳没啥关系。那种比铁-56更重的元素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恒星中的S-过程,不过这一过程发生在恒星晚期的渐近巨星支,同时恒星中铁的丰度要够高作为种核才行,其能产生的最重元素是铋-209。另一个是超新星中的R过程和P过程,这两个过程(主要是R过程)可以产生的最重原子的质量可以达到270左右(也就是相当于106号元素钅喜的原子量),最后一个是Rp过程,来源于致密星的吸积,这个过程的终点为碲-105。然而即使是超新星在人类用加速器寻找新元素的科学实验中都显得有些疲弱,毕竟现在的人类已经把元素周期表的第七周期都填满了(目前找到的最重元素是118号元素气奥,原子量294)。

所以人类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的力量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事情。

本评论由用户“9527”推荐,来自《可控核聚变,你持乐观态度吗?》一文。内容仅代表用户观点,标题为9527用户添加(原标题《有点不明觉厉,好像看懂了,又好像没看懂》,经作者修改),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