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一道「左宗棠鸡」吗?

迪士尼耗资2亿美元、花费5年时间制作完成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日前在「迪士尼+」流媒体上线。援引《纽约时报》的评论,这部电影在海外「获得了极大好评,影评人都对片中的迷人场景和刺激的战斗场面称赞不已」[1]。

 

在以专业影评人为主的烂番茄网站上,《花木兰》不仅获得了高达75%的「新鲜度」(正面评价),而且得到了网站的「新鲜认证」,比克里斯托弗 · 诺兰执导的《信条》的新鲜指数高了两个百分点[2]。这部电影取得了迪士尼近些年真人改编电影中的最好成绩,洗刷了去年真人版《阿拉丁》(57%)和《狮子王》(52%)折戟沉沙的耻辱。

500 

 

在国内上映之后,《花木兰》在中国观众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4.9/10。外媒也多援引这一数据,论证《花木兰》「在华遇冷」。但从数据上来看,《花木兰》不仅获得了上周末内地票房冠军,而且在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其他华人较多的地区也拿到了上周的冠军[3]。从票房热度和话题性来看,这部电影似乎从来没有「遇冷」。

 

500

我浏览了一下中外各大网站的热门影评,发现评论非常两极化,而且往往相互矛盾,越看越糊涂。为了一探究竟,我最终还是周末花时间刷了两遍电影,再回来看看评论,大概寻到了一些端倪[1] 。

 

 

一、外国人如何评价《花木兰》

 

这部电影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

 

首先,从视听的角度来讲,《花木兰》几乎是无可挑剔的。该片的场景、摄影、音乐以及武打和战争场面令人振奋,高质量的特效可以明显看出烧了不少经费。剧中各种色彩的运用对营造氛围和调动情绪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绿色和橙色让人耳目一新,感觉好像以前从未见过这些颜色一样。其中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画面十分震撼,为观众展现了中国的大好河山。

 

 

500

 

外国观众对电影的正面评价也大多数从这一角度切入,比如《哥伦布在线》评论到:「《花木兰》在视觉上十分华丽,其庞大的战斗镜头可以与很多武术经典媲美。」《基督科学箴言报》指出:「这部电影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头到尾影片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纹理。精心制作的服装、布景和道具将观众带入高饱和度版的6世纪中国。」无论评分高低,绝大多数人对这部电影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都是基本肯定的。

 

500

 

花木兰的扮演者刘亦菲尽管在美国并不出名,但她的表演获得了很多外国观众的肯定。本片导演妮基 · 卡罗对刘亦菲评价很高,认为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武术演员,能舞剑、会骑马……他就是扮演花木兰最合适的人选。」《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等美国主流媒体也将电影的成功归结于刘亦菲的「专注和勇敢的表演」。

 

500

 

但也就在女主角的演技这个问题上,一些观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下面这条 YouTube 上的评论将刘亦菲和西方人熟悉的著名「面瘫」——《暮光之城》的女主角克里斯汀 · 斯图尔特相提并论,指责电影中的木兰板着一张扑克脸,没有展现出足够丰富的表情。

 

500

 

但在评论中也有其他人指出,在故事中花木兰作为一个女扮男装代父出征的「坚强的女性角色」,她所能表现出的感情仅限于愤怒和坚定地决心。其他情绪的释放很可能暴露她的女性化特征,为她带来麻烦。

 

500

 

剧中的木兰相比好莱坞枪战片中的女主角表情显然匮乏了很多,但我们需要把人物置于她所处的环境。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女子形容通常是「坤德柔顺」「婉娩恭谨」,再加上剧中有交代木兰的天性也受到父母一定程度的抑制,这样的角色上战场之后表现得不苟言笑并不会让人感到有什么不自然的地方。

 

实际上刘亦菲在剧中也显然并非从始至终只有一个表情。

 

比如年轻时候骑马的木兰展现出了全身心地放松,

 

500

 

下定决心代父出征的时候目光里透着坚毅,

 

500

 

被甄子丹扮演的董将军许配女儿的时候万般无奈,等等。在这些感情比较充沛的情节里,演员表现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500

 

这部电影的硬伤主要是在剧情。

 

比如巩俐扮演的女巫「仙娘」,从一开始的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到后面为了帮助木兰挺身挡箭而死,人物心理转变过于生硬(另外这位此前号称可以轻松将布利汗撕成碎片的女巫最后怎么就突然就被一支普通的箭射死了,这也令人非常费解)。

 

剧中的朝廷要求每户贡献出一名男丁上战场,显然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因为一名小兵在训练的时候偷懒就把人除名的政策从逻辑上说不通。

 

在战斗中,柔然可汗带着一小队兵马往后撤退,中方竟然就派了十几骑去朝着敌人大军的方向追了过去,然后果然大部分都白给了。完美滴诠释了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500

 

最后,剧中李连杰扮演的「中国皇帝」听说柔然可汗要找他单挑,不疑有诈就直接去了。最终险些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身为一国之君,这样的行为显得过于草率。

 

……

 

美国著名娱乐界报刊《好莱坞报道者》认为电影的「剧本缺乏深度,让剧中人物关系过于干瘪。」这一批评十分具有代表性。

 

500

 

剧情经不起推敲甚至显得「低幼」是大多数童话漫改电影面临的问题。1998年出品的《花木兰》等动画电影最初考虑的主要受众就是少年儿童,多年后翻拍的真人版登录影院,受众从低龄段扩散至全龄段,很容易因为剧情问题遭到批评。迪士尼此前几部真人翻拍的作品评价较低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剧本拖累。

 

以上这几条优缺点相对普世,无论是在外国观众还是中国观众中都能找到相当数量的人可以和这些看法共鸣。但是关于这部电影里的中国元素,中外的观众之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分歧。

 

二、《花木兰》是「左宗棠鸡」式的电影吗?

 

花木兰来自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设定是发生在中国,因此这部电影无论如何也避不开中国这个大背景。迪士尼《花木兰》的导演尼基 · 卡罗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电影是写给中国的情书」。电影中演员确实全部都是东亚人的长相,场景和服装可能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有些奇怪,但从剧中随处可见的汉字和束发右衽的角色也能明显看出来这是在描写中国古代的事情。

 

外国评论通常将影片中呈现出的中国文化当做一大亮点。比如《纽约邮报》的影评人表示他被「激动人心的中国背景和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所深深吸引」。

 

500

 

澳大利亚的《每日电讯报》评论认为,真人版的《花木兰》让迪士尼的「文化经典」(指1998年的动画原作)内容更加充实。

 

500

 

中文世界的观众对于这部电影里的中国元素几乎是压倒性地恶评。比如有人指出木兰作为北朝人不应该住在福建土楼,木兰的妆容「惨不忍睹」,皇帝等剧中人物服饰浮夸,「气」和「女巫」的设定过于魔幻等等。

 

《界面新闻》在一篇影评中表示,以「迪士尼唯一东方公主」为噱头的《花木兰》所展现的仍是迪士尼「想象中的中国」。文章表示,剧中种种「奇葩」场景的出现,「足以见得制作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在意与不遵守。」

 

很多人由此得出结论,这部《花木兰》就是一部披着中国皮的外国电影,好比美国中餐馆里的「左宗棠鸡」,美国人以为是一道中国菜,但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没吃过。

 

500

 

《花木兰》电影模仿中国式服装、布景和剧情的方式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要说电影里的中国元素完全来自迪士尼对中国的「想象」,当然也不符合实情。可以看得出来,电影剧组对中国文化还是做了不少功课的。

 

片头木兰骑马驰骋在草原上的时候,镜头给了旁边跑过去两只的兔子,呼应了《木兰辞》中家喻户晓的段落「雄兔脚扑朔,雌免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电影在致敬原著的同时为后面木兰女扮男装埋下伏笔,令人会心一笑。

 

500

 

另外有网友指出,始于南北朝、流行于唐朝的「额黄妆」基本就是剧中的样子(北周庾信《舞媚娘》诗云:「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张舜民《使北记》中记载:「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

 

由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部分剧情本身就比较轻快、搞笑(和98年原作一致),木兰的妆容夸张一点也并不突兀。反而是那些指摘木兰妆容「丑爆」的人是在以现代人的眼光揣测古人的审美。

 

500

古代女性的「额黄妆」和花木兰剧照对比(微博@伊莉莎白骨精啊)

 

剧中的都城明显系仿照唐长安城,宫城的大门几乎完全是按照复原后的大明宫丹凤门所设计的,角落处可以看到唐高宗时期建造的大雁塔(实际上大明宫在西安城北,大雁塔在城南,两者相距至少七公里)。除了朝代和方位有所改变,这部电影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建筑细节的还原还是可圈可点的。

 

500

上图:《花木兰》里的中国皇城

下图:现代复原的大明宫丹凤门

 

 

三、《花木兰》的中国内核

 

除了上面这些外观和设计上的中国元素,最令我感到惊喜其实是这部剧所传达的核心精神。《花木兰》剧情围绕着花家祖传宝剑上刻的三个字「忠、勇、真」(loyal, brave and true)展开,剧中父亲交代了这是「三达德」(three pillars of virtue)。

 

值得一提的是,在迪士尼的原版动画电影里,花家的宝剑上没有刻字,动画中也没有提到这三个字。三达德的设定是真人版电影的原创内容,也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

 

500

 

所谓三达德的讲法符合中国传统思想,儒家有著名的三达德「仁、智、勇」(《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所以行之者,一也。」);《孙子兵法》中的将者五德「智、信、仁、勇、严」受到了历代兵家的推崇。

 

《花木兰》电影提出的「新三达德」里的「忠」和「勇」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提炼,最后一点「真」(true)是比较现代的表述,古时候通常不会这么讲。如果想表达类似的意思,古人通常会使用「诚」字(《大学》道: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电影为了强调「诚」的重要性,专门增加了一个「气」(轻功/内功)的设定。原版动画中木兰的女儿身是在和「匈奴单于」搏斗之后陷入昏迷被军医不小心发现的,而真人版的木兰在受到女巫启发之后主动脱去铠甲、解开束发公开自己的女性身份,并因此施展出了「气」的力量——至诚如神。

  

500

 

「气」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非常大胆和冒险的设定。木兰真诚面对自己从而释放出与生俱来的神力,相比动画版的木兰从新兵中的吊车尾一夜之间毫无缘由地提高了体力变成了模范士兵,从剧情前后的逻辑来看似乎更合理一些。但是对于很多接受不了这一设定的人来说,「气」破坏了剧中角色之间的平衡,也抹杀了木兰的个人努力。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在电影的结尾,皇帝赐给木兰的剑上除了三达德「忠、勇、真」,背面还多了一个「孝」字。由于当代西方文化不强调孝的观念,如何将「孝」翻译成英文都是一件众说纷纭的事情。电影里用的是 “devotion to family”(忠于家庭),我认为这个翻译比学术界常用的 “filial piety”(子女的虔诚)更能让西方观众理解中国文化中孝的含义。

 

500

 

在剧中木兰和家庭达成了和解。父亲看到平安归来的木兰承认自己不应该一直压抑木兰的天性。他没有以过去的方式看待这个嫁不出去的女儿,而是以一名战士对另一名战士的惺惺惜惺惺表达了对木兰的认可:「你一直在我身边,但我今天才真正认识你。」父慈子孝,这段情感戏触动人心。

 

500

 

最后董将军一行人到达,皇帝希望说服木兰去禁军当军官,但在御赐的宝剑上却加了一个「孝」字。这一乍看矛盾的剧情实际上却是对孝的升华。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按照中国传统观念,事亲是孝道之始,事君立身才是孝道之终,即「人不独亲其亲」。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思想里国与家密不可分。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奉献,由对家庭的责任感衍生出对天下苍生的关怀,这是中国孝道观的一大特点,剧中孝与忠遥相呼应,木兰为了家人报国,又在国中找回了家。可以说这部电影在思想内核上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结局的立意比当年的动画原作甚至《木兰辞》都要略胜一筹。

 

 

在中文世界尤其是豆瓣这类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大部分对《花木兰》电影的批判是围绕服饰布景和剧情设定等非常表面的因素,还有不少排名靠前的「影评」竟然将自己看的盗版资源中的机翻字幕特归结于电影本身的问题[4][5],对于这些人我实在懒得评论。

 

500

 

一些主流媒体对电影思想内核做出的批评倒是值得讨论一下。比如前段时间曾盛誉「群体免疫」是「更高级的人道主义」的某周刊发了一篇影评,嘲讽《花木兰》里的「忠勇真」是「道德绑架」和「人性束缚框架」,作者对于电影最终落到了「孝」更是表示难以接受[6]。

 

500

节选自马乂《众所期待的〈花木兰〉,口碑为何扑街?》

 

这套反道德的说辞只能折射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和漠视。中国文化的「诚」和「孝」本来就不矛盾。《中庸》讲「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就是说如果不真诚,就不能孝敬父母。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尊敬照顾自己的长辈、爱护需要关照的幼小,本身就是符合天性、自然而然的事情。完全抛开家庭和社会关系,去追求无节制的「个人自由」,与禽兽又有何异?

 

但遗憾的是,这种无君无父的禽兽思想在现在的文艺圈子里非常普遍。在他们所信奉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里,「我」与「社会」之间是零和关系,「忠于自我」的潜台词就是打破社会规范,最终要么落到以所谓「个体幸福」为导向的利己主义,要么变成凌驾于众生之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按照这套逻辑,「忠于自我」和「各得其位」(take one’s place)两种思想水火不容,所以上文的作者才会对电影里出现忠孝之道表现得如此义愤填膺。

 

诸如此类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批判家张口闭口就是「侮辱中国文化」,实在有些讽刺。我看即便是直接拿北朝或者隋唐人创作的文艺作品改变拍出电影,他们估计也会骂作者不懂中国文化。在这些文艺青年的眼中,「中国文化」似乎仅限于他们臆想中「十里洋场,歌舞升平」的民国,任何中国古代和当朝的文化都是异端。对于这些人,我真诚地建议他们还是多看几本中国书。

 

500

 

 

结语

 

总而言之,《花木兰》这部电影绝对称不上经典,但是相比以往好莱坞拍摄的中国题材影片有长足的进步,至少可以看出编剧确实相当深入地学习了一些中国思想。至于服饰和设定等被很多中国观众吐槽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雇佣更多中国背景的制作人员得到解决。

 

最后聊两句电影以外的事情。近些天有不少无良媒体拿「刘亦菲支持香港警察」和「电影致谢部分感谢新疆党政机关」大做文章,号召观众「抵制《花木兰》」。甚至在电影上映之前,一些国外的评分网站上就提前出现了恶意刷差评的现象。但从电影的收入上来看,这些抵制活动影响甚微。

 

据统计,《花木兰》首映为「迪士尼+」流媒体带来了68%的新增订阅量[7]。在已经订阅的用户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支付了额外的30美元购买《花木兰》电影。排除全世界各大实体影院的票房,只计算流媒体收入,迪士尼就已经从这部电影里赚了2.6亿美元,高于《信条》的全球票房[8]。

 

看来无论这道菜是不是「左宗棠鸡」,大家还是吃得挺香的。

 

500

 

References:

[1] https://www.nytimes.com/2020/09/12/business/media/disney-mulan-china.html/

[2] https://www.rottentomatoes.com/m/mulan_2020

[3]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4083451

[4]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49119/

[5]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49491/

[6] https://mp.weixin.qq.com/s/nlG5pUGGxkG21ldAyW5Yyg

[7] https://www.forbes.com/sites/elanagross/2020/09/07/mulan-release-leads-to-68-jump-in-disney-downloads-despite-extra-fee-to-watch-movie/

[8] https://movieweb.com/mulan-2020-box-office-disney-plus-earnings/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