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前回农村只享受成果,今年高考后带他回农村,扛着五齿钉耙下地干农活
先讲讲个人经历。
我自己来自农村,孩子一直在城里成大。寒假孩子去老家,农歇加过年,基本就是吃喝玩,不干活。暑假孩子跑去小住,给老人带去点人气,给孩子一个放松撒欢的机会。老人会带着孩子去摘瓜果、掰玉米棒子,各种新鲜蔬菜随吃随掐。孩子回来就说,奶奶家菜好吃。完全是去享受成果的。
今年,高考结束,有时间也有心情去老家。我提前跟老母亲说,留块地,我带儿子回来翻。到家第二天,5点起床,灌饱水,我们爷俩扛着五齿钉耙,跟在他奶奶屁股后面就出发了。农村吗,大夏天的,一般都起得早,趁着日头还没起来,赶紧把活干了,一般到10点钟就收工了。否则,实在太热,户外纯人工体力劳动,强度太大。先一边给他示范,一边把动作要领和作业要求讲清楚。嗯!不管是干活的架势,还是翻地翻深翻匀的结果,都不错。最后的成果就是,地翻好了,衣服会汗湿了,手上打了4个水泡。跑回家,立马洗澡换衣服,一顿忙。
有条件,带孩子回老家干干农活,有必要,也很好。但这农活得真干,真使力气下去,真淌汗才行。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感触,才能真正理解《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我们市在近郊农村有青少年实践基地,按教育局要求,跟随学校组织去的。说实话,那是去玩乐的。镰刀拿在手,只是拿着而以。锄头把就杵在那儿。有些孩子,在田地里巡摸,看看能不能找到点吃的。这哪是什么劳动实践啊!这样子别说味会劳动的辛苦,、要珍惜一粥一饭了。别给你体验成:哇!干农活原来挺好玩,不但不累,运气好还能整到吃的,全不费力。
所以,一刀切很容易沦为走过场。学校想着,把时间挨到,别出事就行。基地想着,就这一大帮子熊孩子,还教他们干农活呢。别捣乱别把庄稼遭踏了。到时间,赶紧给我走人。被你们踩板结的地,我还得抓紧翻一翻松。走过场,基本无感。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只要花力气、下汗水,土地绝不会亏待我们。财富不单长在地上,还会长进心里。关键是——真干。
本评论由用户“抱月入怀”推荐,来自《如何评价“教育部要求城市中小学校安排农业生产劳动”的通知要求?》一文。内容仅代表用户观点,标题为小编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