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基准与音乐标准音之间的关系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统一度量衡。后世历朝历代由于社会变迁,度量衡常会失准,每有新朝和社会稳定时期,重新校准度量衡便是立国的一件大事。西汉末年,王莽新政,为彰显荣耀,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度量衡较正。东汉班固的《汉书》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
“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馀)馀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言之最详。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其方法矩,高广之数,阴阳之象也。”
这里面我们看到,长度的基准是起于“黄钟之长”的。
黄钟是音乐体系的标准音高,确定了黄钟的标准音高,就可以生五声(宫商角徵羽),谐八音(埙笙鼓管弦磬钟),而乐成。
文献记载,最早制作黄钟标准器的是黄帝时期的伶伦。
“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¹⁾
这是一种管乐器,作为标准音,就叫律管。
律管的管径和管长一定的时候其发出的音高就是固定的,由此中国的先民创造了黄钟律管。 马王堆出土的十二律管
(图片来自网络)
反过来,确定了标准音高,律管的长度就是固定的,由此又可以确定长度的基准。这就是为什么王莽校正度量衡,要先“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馀)馀人”。
黄钟的标准音高是由音乐家听音而确定的,所谓“律由声制”。当然后世的音乐家应该不是凭记忆听黄钟的绝对音高的,而是比较前世留下的律器,如钟,管等乐器,来作新的标准律管的。据研究古人的音高敏感度为20音分⁽³⁾。20音分造成的音频频率差别为1.16%,由此造成的律管长度误差为1.21%。
用声音的音频来确定长度度量的基准,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
当世间的尺度发生变化的时候,掌管音乐的机构就会发现音高发生了偏离(八音不协),从而建议重新校准度量衡。这样的事情历朝历代不停的发生着,从而使中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偏离。就算是世间的尺度明显变大了,管理机构还是能找回古制,而实行大小尺制度⁽²⁾(律制,医药用小尺,市尺用大尺)。
现代长度基准的最新定义是“一米的长度是真空中光波在(299 792 458)⁻¹s时间内传输的距离”(1983年10月20日,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
这个实际上是用光的波长作为长度基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一定的,根据,波长=光速/频率,真空中的光波长由频率决定,这就是人所能看到的光颜色。
现在的长度基准由光的颜色决定。
而中国历朝历代的长度基准由声音的音高决定。
一个是光的频率,一个是声音的频率。
真是异曲同工啊。
——————————————————————
⁽¹⁾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
⁽²⁾ 东汉以后天下大乱,来自漠北的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度量衡急剧增长。隋朝重新统一了以后,隋炀帝主张恢复古制,但民间使用大制已成习惯,到了唐朝,大小制被正式固定了下来。小制用于调钟律,合汤药等,市面上仍然使用大制。大小制比例为,长度1:1.2。
⁽³⁾ 《中国古代早期管乐器及黄钟律管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夏季,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