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辆燃气轮机坦克,始于“北美大陆最速列车”的衰落
昨天,突如其来的噩耗,是15式轻型坦克发动机总设计师刘福水教授的溘然长逝。
▲总师身后,仍有未竟的事业;新中国坦克装甲车辆动力,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数十万阅读,上千转发,道不尽大家对逝者的思念
在新一代柴油机技术取得全面突破之前,国产坦克的动力长期立足于仿制改进T-54A坦克的B2-54A柴油机。这个被人们称之为“老150系列”的家族,发展到90年代中期的12150ZLC发动机时,其功率终于达到了537千瓦(730马力),但由于96式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也达到了41吨,所以要想把坦克驱动到62千米/时的最大公路速度,都需要换装挂胶履带后才能达到。
▲在“坦克两项-2020”半决赛中,我军第二车组曾驾驶703号96B坦克达到过79千米/时的最高越野速度,靠的就是全新一代的技术了
所以几乎与对“老150”的改进挖潜同步,中国坦克科研工作者很早就考虑过另辟蹊径。根据99式主战坦克副总师杜惠昌的回忆,“1959年我们在哈尔滨讨论轻坦克方案,曾经提出燃气轮机加液力传动的设想,认为这种方案可以达到最大的扭矩系数,无需换档。”
▲燃气轮机是没搞出来,但从哈军工方案的8V135,到哈军工北工院两案合并的“131”使用的12V135柴油机,“大跃进”时代的轻坦方案动力仍然非常“跃进”——最后还是回到了降功率的12150L,并装在小批生产的“132”上,“132”算是62轻坦(“132B”)的前身
虽然在“大跃进”结束后,中国坦克动力研发的主流又回到了使用机械/涡轮增压等手段改进现有柴油机上,但科研人员仍然在跟踪着国外燃气轮机动力坦克的研制试验成果。然而由于当时研发条件有限,这类技术跟踪只能停留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层面,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才突然出现了一个机会。
我们知道,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在技术上“本是同根生”,两者技术通用性很强;而中国坦克工业能够弄到第一台燃气轮机,同样与航空工业有着很大的关系。1972年,三机部科技局与加拿大商讨,引进加拿大普惠公司当时在研的PT6T-6双发并车型涡轴发动机,换下直-5原来的活塞-7发动机,以提升其飞行性能(特别是高温高原性能)。
▲这架直-5改于1979年开始试飞,后来一度在哈尔滨兆麟公园陈列,注意机头明显的并联进气口
就在PT6T-6运抵哈飞前后(说起来该机1974年12月才取得型号适航证,相当之新),正值世界上第一型投入商业客运的燃气轮机列车——美加联合运营的UAC燃气轮机车(UAC TurboTrain)遭遇运营危机。而这型至今仍保持加拿大客运铁路最高速度记录(226千米/时)的列车,其发动机正是PT6的陆用改型ST6。
▲在多伦多运行中的一列UAC燃气轮机车,由于服役过于匆忙,导致其运营早期小毛病不断,再加上几次撞车事故,严重影响了加拿大发展高速铁路的信心
虽然普惠公司此前已经通过参与美国海军与贝尔公司合作的SES-100B型侧壁式气垫船(或称表面效应船)项目,把ST6的应用范围扩展到海上;但想要让整个ST6项目活下去赚到钱,靠一艘试验船显然是不够的。
▲SES-100B装了三台ST6J-70作为升力风机使用,航行中最大速度达96节,并在60节速度下完成了“标准”SM-2舰空导弹(使用垂直发射系统)试射(这个速度至今无人打破)
所以借着PT6改装直-5这件事儿,普惠也开始和我们商谈出售ST6供测试的事儿了。估计他们当时觉得,等测试结果一出,要是中国人一高兴产个几百辆燃气轮机坦克,那咱们这ST6不就活了?甭管是不是真有这打算,总之,一台型号为ST6J-771的燃气轮机于1977年运到中国,科研人员随即围绕着它展开了为期一年的模拟装车系统台架试验。
▲当然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靠着运-12和直-8系列的发展,普惠公司还是从中国挣了上百台PT6的钱
对于一台咱们不熟悉而又颇为宝贵的发动机,先搞个台架模拟一下发动机装车时的种种匹配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说发动机舱空间问题,虽说燃气轮机体积是小,但它的形状相对坦克柴油机颇为细长,咱们经典的59式坦克,其12150L柴油机的长度还不到1.6米,而ST6J-771的长度达到了1.7米,要想装进去就得动点脑筋。
▲由于ST6并不是专门为坦克设计的,因此从装车到试验都颇费周折,图为装在赛车上使用的ST6,可见右侧起动机及其传动箱占据了明显的长度空间
最终是通过让燃气轮机的起动机移了个位置,把长度压缩到了1.6米以下,科研人员成功把ST6J-771以横置布局的方式塞进了一辆69式坦克。其他的改装难点还有很多,诸如因为ST6J-771的进气量要求达到了12150L的4-5倍,需要配套设计两级滤清的空气滤清器;以及其与69式坦克原变速箱匹配时的换档超速问题等等。
1978年10月,完成改装的这辆69式坦克与一辆59式坦克进行了为期1年的总体性能对比实验。虽然ST6J-771的功率也只是550马力,相比520马力的12150L看上去并没有太多的提升,但在总行程1000千米,从零下49摄氏度的极寒到零上34.5度的酷暑考验中,燃气轮机坦克(下文简称试验车)展示出了全面的优越性。
▲69式坦克虽然在装甲兵部队建设上没啥地位,但它不仅通过出口给国家赚了不少外汇,也在国产坦克子系统的试验中频繁登场(图为99式坦克研制期间的新技术试验车)
首先是最为直观的加速性能对比,同样从静止加速到44千米/时,试验车只需26秒时间/214米距离,而59式坦克需要39秒时间/344米距离,提升了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试验车可以直接“五档起步”,不需要像59式那样先用二挡起步再逐级换到五档,降低了驾驶员操作疲劳和车辆速度损失。
同时,由于燃气轮机的扭矩特性优于柴油机,转向速度范围和动力范围均更大,使得坦克的小范围机动性更为出色(想起俄罗斯日常在“坦克两项”开幕式上使用T-80表演“跳舞”);而在通过各种障碍、经受颠簸撞击时,燃气轮机的稳定性也更强。另外在冬季低温起动性能试验中,试验车无需任何措施都可一次直接启动成功,而59式坦克则需要半小时左右的加温预热。
▲燃气轮机的抗低温特性,也成为俄军近年来组建“北极部队”时,选择T-80BVM坦克为装甲基干的重要原因
不过作为在69式坦克基础上临时折腾出来的产物,试验车的很多固有问题,使得燃气轮机动力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由于车上的机械传动装置与燃气轮机并不匹配,加上前面说了ST6并非为坦克设计的,这都使得试验车在频繁加减油时,发动机会出现喘振现象;另外燃气轮机的油耗较高,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99式主战坦克副总师杜惠昌对坦克燃气轮机动力的评价
因此在任务完成后,试验车便随着那台ST6一起成了技术储备,ST6家族此后也只能以地面发电机和赛车动力的身份,作为PT6家族中的“小角色”而存在。虽然在三代坦克研制早期,还有人建议祝榆生总师采用燃气轮机,但考虑到当时国产航发/燃气轮机的现实情况,这种建议自然是没什么可行性的;至于后来《沙场点兵》里又出现了“改装燃气轮机坦克”这个梗,就不知道作者是否也知道当年那段往事了。
▲电视剧《沙场点兵》第32集,这个“三分之一”让我怀疑作者一定知道点啥
而今,国产航发领域虽然仍有诸多尚待攀登的高峰,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航改燃”逐渐实现系列化发展;而新一代综合液力传动系统,更是早已在多型国产坦克装甲车辆上开花结果。作为坦克先进动力技术对比验证的一部分,远比当年那辆试验车更为完善的作品,也已经奔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