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到底是什么因素?是地理环境?科学水平?还是社会制度? 

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到底是什么因素?是地理环境?科学水平?还是社会制度?   

首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它有相当的道理,但也有许多的例外。美国科学家戴尔蒙德1997年的《枪炮、细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是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他认为,人类早期的农耕文明发源于北纬30°附近。以这一纬度为核心上下10°,分布着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华夏文明。这一北纬20°—40°地带基本属于北温带气候,日照与雨量充足,适合人类农耕文明发展。所以人类最早的文明形态包括农作物、文字、城市与国家等文明要素都是最齐全的,文明的程度也是地球上最高的。但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地理环境因素对文明的发展就显然很难说处处再起到决定性作用了。例如同时代的欧洲大陆法国就比英国的地理环境因素要好,但工业革命却发生在英伦三岛,然后再传播到欧洲大陆,从此英国一骑绝尘,直到二战时候才逐渐衰落至普通的发达国家。此外的反例还有瑞士,该国就是个山地小国,不靠海不靠边,地理位置在欧洲不佳,但却是地道的工业强国与金融强国,世界十大医药公司瑞士就占了2席,而美国也才4席。   

其次是科学发展决定论。当然有道理。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中国之所以在近代以来开始落后,因为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科学,虽然中国宋代的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但因为中国没有产生科学,最终因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导致中国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直到1840年后沦为西方殖民地半殖民地。李约瑟给出的解释是,中国人善于实践,不善于理论分析,所以中国没有产生科学。

但科学决定论并不完全符合工业革命发生的实际。工业革命发端不是依赖科学而产生的,科学和工业相结合直到19世纪后半叶麦克斯韦发现电磁学才开始。以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为例,瓦特当时只是格拉斯哥大学一名“数学仪器制造师”,最多属于能工巧匠之列。瓦特在纽科门蒸汽机基础上不断改进,将冷凝器与气缸分离开来,使得气缸温度可以持续维持在注入的蒸汽的温度,这样才最终发明了大规模运用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的蒸汽机。瓦特并没有学习多少科学理论,例如牛顿力学等,他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些发明创造他自己也不清楚背后的科学原因。还可以举例来说明:过去航海的水手常会得败血病,但大家找不出原因。苏格兰一名医生通过对照组实验发现吃橘子的水手不会得败血病。他提出来这样一个想法,但他根本不明白原因,我们现在知道是维生素的作用,但当时无人知道。所以说,没有科学也可以产生技术的进步,李约瑟的这个解释至少是不全面的。

再次是制度决定论。西方最推崇制度决定论,因为西方国家认为他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决定了他们能够成为发达国家。其实这看似有理,实际上并不符合实际。因为制度分为宏观制度与微观制度,社会政治制度属于宏观制度,公司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属于微观制度。早在西方成为发达国家之前,其第一桶金来自于殖民抢劫与贩卖黑奴。殖民抢劫让西方直接获得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还有廉价的原材料;贩卖黑奴使得西方国家以及其低廉的成本获得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从15世纪大航海开始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爆发,西方已经积累了远超过东方的国家财富。在此基础上,西方才慢慢产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并逐步得到完善,而不是什么倒果为因。

如果只有制度决定论,那么为何世界上99%以上国家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发达国家仍是老牌原来殖民美洲与非洲的20多个国家?二战后崛起为发达国家的就只有日本、韩国与新加坡,另外加上香港、台湾两个经济体。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大多还是因为冷战原因受到西方扶持才发展起来的。

不过,一国的经济发展确实与微观制度有很大关系。一国的公司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与金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国家的发展程度。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合着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认为国家宏观社会制度决定国家发展水平,其误导成分很大。宏观社会制度当然起作用,但在时间的历史长河里,比如一千年甚至一万年,社会制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就有待商榷。另外,只有适应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制度才是最合适的制度,不存在一种永远适合一国国家发展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制度。

也许,决定国家发展水平的根本就不是某一单一因素,而是地理环境、科学发展、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人口规模等综合因素所起的作用。

现今中国已经具备了高水平发展的一切条件,只是在科学发展、微观制度上还有所欠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克服短板,发挥优势,中国重新登顶世界的日子不会太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