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371)王树增访谈录
关注公众号:雪菜肉丝面加蛋
关注公众号:泼墨梧桐
书外的话--作者王树增访谈录
文/特邀请记者 陈想
记 者:听说您用了三年的时间写这部书?
王树增:先是断断续续,因为那时还有别的工作,后来就用了全部时间每天都在写。而准备的时间其实不止三年。如果拼拼凑凑,一年就可完成,但那样将愧对无数英勇的志愿军将士。看一下所有最原始的记录,你就可以知道,那么年轻的士兵,牺牲得真可谓惊天动地。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远东爆发的参战国最多、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战争双方的武器装备悬殊很大,但最终联合国军却不得坐下来谈判,这个战争结果出乎整个世界意料。我在经历了阅读史料的震撼与感动之后,觉得我有力量用冷静而客观的记述让读者了解朝鲜战争的全部惊心动魄之处。
记 者:朝鲜战争过去50年了,今天,仍有一些人对中国当年是否应该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表示疑问。您的看法呢?
王树增:朝鲜战争爆发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还不为国际社会所承认,西方势力极不愿意在远东出现一个如此大片领土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麦克阿瑟就公开表示,朝鲜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整个亚洲的共产党势力”;而在国内,当时西藏的反动势力还在企图“独立”,分散在偏僻地区的国民党散兵还有近40万之众。就在毛泽东接到朝鲜战争消息的那一天,他的办公桌上放着的是一份西南军区关于匪患严重的报告。如此的国际国内形势意味着新中国政权还处在摇篮中。在这种时候,如果听任朝鲜战争局势的发展,如果中国北方上千公里的边境线自此压上敌对势力的军队,如果一直骚扰着东南沿海的蒋介石配合西方在亚洲的军事力量对中国大陆构成南北夹击的态势,那么,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将意味着什么呢?朝鲜战争结束40年后出版的《美国海军史》说到:“中国是不能容忍敌对的军队靠近鸭绿江的,正如美国不会容忍在它与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上出现敌对军队一样。”
记 者:您的书中写到了彭德怀只身入朝,不知不觉间从南朝鲜军的中间穿了过去,为什么当时的战场会如此混乱?
王树增:其实,仔细研究一下朝鲜战争的历史,就会发现,如果中国只是要参战,那么本来有两个最好的参战时机:一是美军和南朝鲜军被北朝鲜人民军包围在釜山包围圈时的时候,看一下朝鲜半岛地图就可以知道釜山离大海是多么近了,如果美军和南朝鲜军被赶下了海,远东的历史也许就是另一种样子了,但是中国没有出兵;二是麦克阿瑟指挥仁川登陆的时候,世人多看到仁川登陆在军事上的成功,它确实是次个呼能而为之的冒险,但世人鲜为意识到的是,除了仁川海岸恶劣的登陆条件以外,最大的冒险则是美第八集团军是否能同时冲出釜山包围圈与麦克阿瑟的海军陆战队会合,如果此时将两军从中死死切断,远东的历史也会与今天不一样,但是中国也没有出兵。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有着对和平生活的最温馨的向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是中国政府的最后选择,因为,其时南朝鲜军北进的部队已到达与中国飓尺之隔的楚山,美军的飞机投掷的炸弹已经炸到中国的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就像我在书里说的历史在这一刻的现在时是:战争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惟一选择、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面对西方列强的屈辱后,当被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民族尊严面临安危的时候,谁也不能说这场战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刚刚入朝时对朝鲜半岛上的战局状况并不十分清楚。
记 者:有一些读者看了您的书后问:为什么没有写上甘岭?为什么没有写邱少云?
王树增:世界上涉及到朝鲜战争的主要国家都出版过大量记述这场战争的著作,像日本、美国、韩国等,全部都是写到朝鲜战争谈判以前大规模地面运动战结束的时候。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时期有着太多鲜为人知却是能够刻骨铭心的战事。朝鲜战争谈判开始以后,中国军队的作战经验和作战保障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上甘岭还有金城反击战都发生在谈判以后。另外,我用尽了情感来感受如此沉重的一场战争、书中每一个年轻的中国士兵都在我的心里活过,还有令全世界瞩目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是满面沧桑,我一个字一个字地体会过他在身陷囹圄时写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交代材料”,书稿完成到现在这个样子时,我已心力交瘁。
记
者:我们听说军事科学院的朝鲜战争问题专家评价说《远东:朝鲜战争》写到中国军队和中国士兵的地方无不催人泪下。为什么中国军队和中国士兵能够如此英勇无畏?
王树增: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过这样的军队和这样的士兵!在一本日本出版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书中,日本人写道:“中国军队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过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继续前进。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这枝支军队的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忍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可以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令整个世界至今为之惊叹。要知道,中国军队是从工农红军发展起来的,在她为了新中国而斗争的历史上,无数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迎着炮火迎着枪弹去冲锋陷阵从来不曾让这支军队的士兵畏惧同时,志愿恽中大部分士兵都是翻身的农民,新中国给予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给予了他们对未来新生活的希望,而当他们刚刚获得的一切面临危险时,他们捍卫新生的共和国和新生家园的英勇无畏是从生命深处进发出来的。就像那首新中国妇孺皆知的歌中所唱到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河,保和平,保祖国就是保家乡。”
记
者:世人都知道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的经济生产几乎被旧中国多年的战乱全部破坏,而战争其实是在打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在打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当时,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还不到美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尾数,为什么中国军队敢于和武器装备先进的联合国军抗衡?
王树增: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当时战争双方工业能力的差别:在通往朝球半岛东海岸的路上,有一座架在悬崖之间的桥梁叫做水门桥。为了围堵撤往东海岸的美军陆战一师,中国军队三次派工兵去炸桥,直到连钢茬都炸没了。然而美军在1950年,在远离本土作战的情况下,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于不断传来的枪炮声中,就在北朝鲜东北部偏僻的悬崖间架起了一座可以通过所有型号坦克和车辆的钢制桥梁。战争装备确实相差极其悬殊,但是中国军队有经过多年战争实践的独特的战略战术,朝鲜半岛的山地地势使之更加行之有效诱敌深入、穿插分割、尖刀突破、潜伏袭击……美军曾惊恐而又迷惑地认为这简直就像“西部电影中印第安人的袭山行动”。后来美国情报专家抱怨美军的失利是国为在美国竟找不到一本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在这那书中提出的一个口号是不朽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另外,战争要看武器,还要军队。美军士兵看不见到朝鲜作战的任何前景,而中国士兵知道他们必须保家卫国。因此,即使没有飞机,没有大炮甚至没有退路,中国士兵依然能够猛打猛冲、苦战苦守,哪怕阵地上只剩下一个人。中国第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四团一连,曾连续四天四夜阻击美军一个精锐营的进攻,战斗的残酷和中国士兵的顽强令美军万分震惊。朝鲜战争谈判开始以后,美方提出想见见指挥这场战斗的中国指挥官,美国人要亲眼“看看这个死硬的军人到底是什么样了”,在板门店,他们看到了年仅22岁的一连连长赵志立。美国人尽管觉得难以置信,但还是不得不将这位普通的中国连长称为“直布罗陀战斗的胜利者”。毛泽东说过,它有压倒一切的气势。朝鲜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和中国士兵举世无双!
记 者;看完这部书,我禁不住想,如果这场战争发生在今天,我们的军队和我们的士兵又会怎样呢?
王树增:问题的提出意味着一种警醒,作为当代的中国军人,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曾思绪万千。今天的中国军人真应该知道朝朝战争的中国军队为什么会令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美军至今想来仍感震惊。
记 者: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战争结局对的影响世界是什么呢?
王树增:后来全世界都看到了,那就是东西方冷战格局的开始。
记 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时对中国和中国军队又有什么意呢?
王树增: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兵异国作战,这对于中国军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力量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世界至今都记忆着志愿军士兵可歌可泣的作战。抗美援朝又是新中国军队第一次与西方现代化军队交战,战争环阔了中国军队的视野,为中国军队积累了现代战争的作战经验。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就对战争的前后方问题有过如下的论述:“从朝鲜战争中彭总和我们都逐渐认识到了现代化战争中后勤的作用。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在空中、地面、海上、前方、后方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战争不仅在前方打,而且也在后方打……我们只有打赢这场后方战争,才能更好地保证我们前方战争的胜利。”1951年,刚刚从中国国内战争中走出来的将领,能够如此深刻地理解现代战争,是非常了不起的,而这无疑是战争实践给予他们的。抗美援朝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为新中国即将开始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有一句话,国内几乎所有写朝鲜战争的书中都摘录过,而我将其放在了《远东:朝鲜战争》全书的最后,因为我以为它最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英勇作战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彭德怀说:“在经过三年激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被限制在他们原来发动侵略的地方,不仅没有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这是一个具有巨大国际意义的教训。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记 者:继《远东:朝鲜战争》之后,还有什么写书的计划?
王树增:是一个100年前发生的影响了现在中国人与中国历史的故事。历史是无穷无尽的思想财富,具有最磅礴浩瀚的情感力量。面对历史,我们应该学会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