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相撞的精锐 (六)

 最后,日军像碰到了一只豪猪的猎豹,无奈地放弃了。战斗结束,统计战果。“从战损比上,当然是我们吃亏了,但从整个战斗的态势来说,是一场平局。考虑到当时343旅几乎没有炮兵,子弹也少的可怜,能够最终扛住日军的进攻,真的太不容易了。----而如果把视角拉大一些,这次的“川口遭遇战”其实是日军所谓的“山西平定战”的一个局部,当时日军动用了20师团,109师团等在占领太原后扫荡阎锡山的剩余部队,主攻是晋西的重镇隰县,阎部大将王靖国率第19军68,69师2万余人对敌,然后3天内就被日军打的溃败,连隰县都丢了。更让人伤心的是,晋军作战不力,但兵工生产很强,当时的太原兵工厂是全国有名的(后来太原陷落都给日寇做贡献了),阎锡山在隰县储存了大量弹药和火炮,而在隰县被日军攻陷后,都被缴获或者破坏了。这些装备哪怕有两成给到343旅,那川口遭遇战的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因此,当看到343旅这么强的部队,在和日军对阵时,会这么艰难,而比起晋军或者国军其它部门的颟顸表现,八路军的战果又是如此辉煌,这样的比较,实在让后来的观察者扼腕。许多烈士本不应该为战场抢一点鬼子的弹药而牺牲的。

 

作为这场战斗的另一方,需要交代的是,组织进攻的是日军20师团39旅团长高木义人少将,此人1938年52岁,

根据日方资料,和343旅发生碰撞的部队是高木手下第77步兵联队,指挥官鯉登行一大佐,是年47岁。

我方将领,陈光旅长这年33岁,王耀南27岁,李天佑24岁,杨得志27岁,杨勇25岁,陈士榘29岁。

但八路军的年轻将领成功地挡住了日军十多次的进攻。

值得说明的是,343旅从1938年2月19日开始3月18日,连续对日军进行了兑九峪、川口、午城、井沟等多次战斗,一个月内毙伤日军1500余人,缴获(炸掉)敌汽车150余辆,山炮2门,阻止了日军向西进犯(威胁陕北),但这只部队也付出了旅参谋长陈士榘以下3500余人的巨大伤亡。----顺便提一句,就在此期间,1938年3月1日,林彪师长被阎锡山部队误击重伤。陈光旅长任115师代师长。李天佑团长升任343旅旅长。

 

最后,本文的主要资料来自《王耀南回忆录》,这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老革命回忆录,是党史、军史研究的一个大宝藏。但因为川口遭遇战实际是一次平局,而且我方损失更多,加上这一战,陈光旅长在建国后1954年就自杀去世,而李天佑团长、杨得志团长此战又不算总的指挥员,因此,虽然笔者找了很多资料,包括《115师战史》,《杨得志回忆录》《百战将星--杨勇》《吴法宪回忆录》等等,都没这一战的详细记录,至多一笔带过。幸好有王耀南的回忆录,才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一战的诸多细节,让后来者明白抗战时对抗日军精锐是怎样艰难的过程。

 

而与之对照的是,日军的资料非常的丰富,不仅有第一军(第一军不是常备部队,而是临时组成的进攻华北的,类似于方面军的组织)的《阵中日记》,还有20师团的相关记录和图文。在查阅过程里,有两个让笔者印象深刻:

 

1.        日军的情报工作非常扎实,他们在进攻前都有详细的飞行调查和其它情报,对于国军的底子摸得清清楚楚。所以,日军的进攻非常犀利也非常有针对性。

2.        国军情报太烂了,日军第一军每日情报里,经常都有卫立煌(时任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各种电报内容。在知己知彼方面,日军对国军几乎是单向透明。----不过,他们对八路军的情况确实一无所知。

附上日军相关记录和对国军情况的了解:

500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