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已经犯过的教育错误我们就不要学习了(部分内容为转发)
一、日本已停止宽松教育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也流行过“应试教育摧毁孩子的创造力”、“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高分低能”等说法。专家和家长赢了。从70年代末到2002年,进行了3次减负改革。宽松教育下,各地教育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降低教学大纲的标准(缩减课本)、减少规定学时和公立学校去重点化。尤其是2002年的这次减负,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下影响下,美其名曰“让孩子自由发展个性,寻找到自己的价值”,砍掉了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减少考试,不让排名。
但是减少了学习时间的日本青年并没有去提升所谓的“素质”,发展所谓的“个性”。反而是把“省”下的时间,留给了动漫、游戏等各种娱乐。培养了“平成废物”,“宽松世代”。宽松教育政策整体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标准,看似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其实这个年龄的学生既不充分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需求,甚至不够了解竞争游戏规则。
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日本第一次参加时的成绩是:数学第一、阅读第八。2003年:数学第六、阅读第十四。2006年:数学第十,阅读第十五。日本电视剧《宽松世代又如何》中经常出现台词:“宽松世代是真的不行啊!”
宽松教育的三大恶果1.公立学校瘦弱,私营肥满2.中产家庭教育负担倍增3.国民学力显著下跌、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
日本部分学者虽不承认宽松教育失败,仍然不得不承认:“宽松教育”的出发点是1977年提出的培养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的目标,这是正确的想法。但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需要学生倾注大量时间的。深入思考,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说:宽松教育急切地追求创造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从2008年开始,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完全脱离了“宽松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增加,小学课本增加25%的页数被视为转折性标志。2016年公布的最新《学习指导要领》以培养扎实的学力为目标来进行制定。现在学生学习的内容,与2008年相比更进一步增加了,被视作宽松教育实质性退出。
二、美国教育开始转变
美国公立学校长时间以放任自由,内容简单为教学特点,虽无国内“素质教育”的提法,其实是在新自由主义大旗下的教育观,是很多国家教育“减负”的思想源头之一。美国公立校下午2、3点放学后,打架,吸毒,滥交现象普遍。2010年公布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美国学生在这项针对15岁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方面的测试中分别排名第十七位、三十一位和二十三位。当年首次参加该测试的上海学生在3个项目上均拔得头筹。时任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呼吁全国要将此结果视为一记警钟,并强调“今日在教育上被超越,明日就在竞争中被超越。”
传闻美国的社会现状,选学文科商科类学科占多数,理工科的是少数,因为数理化更难。以至于现在外籍人即使是藤校毕业,文科类也不能直接拿绿卡。而理科类的毕业生可以直接拿绿卡。
美国出现了“特许学校”,管理模式与普通公立校差别很大,对学生既抓成绩又管行为,严格约束。特许学校晚5点放学,之后还要参加运动队。其中kipp项目学校管理模式类似毛坦厂中学。特许学校生源并不好,但最终成绩远好于普通公立学校,就业情况自然很好,以至于在美国百姓中非常火爆,入学需要摇号。
美日现实说明自由快乐教育理念破产。我国教育部某些官员虽然声称“减负是减过重负担,不是不要负担”,但多年来理科教材内容和难度一直在削减,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选科制下,选理科的学生少,应对办法居然是降低教材难度。这同样是要步美国上大学后补中学基础知识的后尘!下午3点放学,素质教育就是削减课程课时,也无人加开课程引导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培养,体育训练。以至于已经相当数量网友发帖在讨论教育砖家是否有内鬼。家长们也被砖家带节奏,认为刻苦学习影响健康。没有砖家带节奏,有头悬梁锥刺股传统的民族,会认为自由快乐理所应当?何况私立学校教学内容教育部门几乎没有实质约束---虽然嘴上说有规定。打着发现孩子自身价值的理论旗号,却不能给自身价值一个基本公认的定义。国家被科技卡脖子,每个国人当为科技发展贡献智慧,科技保证国防强大,生产繁荣,个人和后代生活才有保证,这才应当是这一代每个国人的价值所在。
真正的个性化是让少数学不饱的天才少年能尽快吸收更多营养,而非现在的“原则上不许跳级”。马克思21岁博士毕业,爱因斯坦25博士毕业同时提出相对论。多数学生在公立学校恢复5点放学,加开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培养,体育等课程。小学毕业即统考,筛选天才的同时多一次人生选择的机会。
现诸多教改措施,只学美国形式,不学“独立思考”初衷,学的还是别人已开始遗弃的做法,精准培养中国版宽松世代。不能让支持“素质教育”理念的砖家个人的学术利益绑架全体中国人后代的幸福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