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没段写作文雄辩滔滔的少年时光呢?

写文章的高境界,自然是意到笔到,所谓辞达而已矣:

意思到了,就好。

苏轼有段话极有名:

“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返璞归真,举重若轻。好比杨过练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好。

但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

杨过也不是一开始就重剑无锋的。

独孤求败剑冢前说了:少年时练锐利长剑,然后紫薇软剑,到中年才重剑无锋,最后草木竹石皆可为剑。

即便是独孤求败,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杨过自己也是少年时练花里胡哨的剑术,一会儿古墓派,一会儿全真,一会儿打狗棒,一会儿白驼山……

是经历了许多事,才回过头来,摒弃华丽,重剑无锋的。

少年时,谁还没做过点中二的事,写过点中二的文章呢?

朱自清先生大才,也不是一开始就写得出“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那么以情动人的文字前,也写过《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这样辞藻华美的文章。

汪曾祺先生的《异禀》有两篇,少年时那篇,比后来那篇纯正中和的,用力明显得多。

今天刷屏的那篇,被说晦涩的浙江高考作文,一开头就说海德格尔。

看后面行文,的确是读了很多海德格尔的样子:大量术语、修辞铺陈,口若悬河。

按照互联网语境标准,的确有点不说人话,还带点翻译腔——不过,海德格尔啦,本雅明啦,写东西本来就有点这劲头。

带翻译腔,也算是模仿的一个阶段吧。

我觉着,对一个刚高考所以人生经历不算丰富,而且刚成年的阶段,限时铺排出“此时的自己觉得好,能充分展示知识面阅读量,而且应该可以拿高分”的文字,合情合理吧?

当然,用这么摆架势的文字写这点道理,的确有点倚天剑杀鸡之感。

但考虑下语境:

他写这篇时,满满的书面语堆砌,面对对象是阅卷老师。

大概他也想不到,要被放到推崇口语化表述的互联网上,仔细讨论吧?

以及,返璞归真、自利反钝,当然挺好,但得给点时间。

回到开头苏轼那段话:

“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这段极有名,自然是真理,但后面其实还有一段:

“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仰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少年时峥嵘绚烂,成熟后平淡。

后来写文章平淡绚烂的苏轼苏辙,回看少年应举时写的文章,那也都是花里胡哨的。

实际上我们知道,苏轼自己少年时极受《战国策》影响,写起文章来,那真是雄辩滔滔,年少老成,比谁都能。

乌台诗案后到了黄州,举重若轻,那才境界高到让苏辙觉得不能追逐的——那时苏轼也四十多了。

唐宋八大家级别的,都得经历这么个过程呢。

年轻人都有个成长历程,也多少有个雄辩滔滔铺陈发散叙述欲的阶段。

如张岱所谓“少年做文字,白眼看天,一篇现成文字挂在天上,顷刻下来,刷入纸上,一刷便完”。

何况一个中学生的限时考场作文,被拉上互联网语境讨论,真已经算挺难为的了。

给点时间,耐心点吧。

——本来嘛,现在谁回头看自己小时候的作文本,会没点看着脸红的中二段落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