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二)

发表时间:2020年04月05日;

作者:芋头微波;

大量证据指向大地球形认识源自中国,而非西洋

 

前言

前文已经论证“天圆地方”讲的是阴阳之配,源自土圭,并非对天地形态的描述;“地方说”也从来就不是中国正统学术的观点。

其实从中华文明源起地就可知,中华文明源自中原广袤无垠的平原,站在高处,周而望之,是一轮广阔的圆平大地。可以直观感受大地平整,但不可能直观感受大地是方形;可以将大地按方形划分,分田分封以方形,但不会以此认为大地是方形,这是以人类直观感受推理的基本逻辑认识。

 

推崇大地球形西洋起源的人士(以下简称“崇西者”)极力灌输国人错误的历史认识,无非是为了虚无中国科学历史,推行其西洋自古优越论。不断质疑、歪曲、双重标准责难中华古籍文献、考古实证,却偏偏对西洋所谓古希腊古埃及天文论述是建立在明显造假之上的事实视而不见,其用心着意可知一二。

 

《论语· 雍也》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辟,可謂仁之方也已”,《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有人不断灌输世人“孔子说仁之形态是方形”、“孔子说出外要走方形”,并以此作为孔子胡说八道的依据,蔚然成风,这对中华文明的破坏是可预见的,因为我们的后世将长时间被这种望文生义、不学无术之徒洗脑和左右。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反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一直反害人的伪科普。

500


一、(天盖地平、天圆地平)

 

其实所谓地平观,很容易就被否定:大海对于原始人类可观察范围来说,就是一个最低处的大平面。水往低处流,既然陆地上的山川河流皆汇入大海,陆地整体不平,有倾斜角度就是显然易见的事实。而且很容易让人认识到海边是大地最低处,而江河之源,高山为地中、为天柱,是天地交通的“桥梁”,神灵就在高山之上的天上(天柱说)。

我至今未发现中国古代专业天文人士记录、专业天文地理书籍明确说大地形态整体是平的(如有,请务必告诉我)。而接近所谓“地平”的文字,不是言“海上”之陆地,就是拿来借喻机理,并非真正意义的大地平面观。 也就是说,中国专业天文认知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摒弃“地平说”。所以在此,我以()符号来标注这种认识。

500

“天盖地平”示意图

 

虽然未能在古籍中找到相关专业论述,但是从常理及逻辑,可以推断此观点之存在。因为地球对于人类个体来说还是太大了,所以“天盖地平”这直观感受是必然存在过的,也是人类对天地形态最原始的认识,这应该是没有太大异议。

 

但是,从前文可知,古人在开始系统探索天地时就能轻易发现“大地是平面”的荒谬,因而地平之论,文献不载。

 

不管如何,“天盖地平/天圆地平”是不能用“天圆地方”来表示。因为“方”字,在中文里可表示最少14个不同的意思,但从古至今,“方”字都没有“平”的意义,哪怕是中文的引申和通假。

 

今天,如对“天圆地方”形而上阴阳配之真义难以接受,非要求于形而下的现存实物,也非不可。

 

苏州的南宋石刻《天文圖》,现存世界最早石刻天文图——天圆。

 

西安碑林的南宋石刻《禹迹图》,现存世界最早方格网地图——地方。

 

(点击图片看大图,有惊喜哦)

500

天圆地方 绘图说


 

二、天盖地盘/天笠地盘

 

现存资料论述大地形态的记载,文字最远可达东周初年的《周髀》就已经明确记载:“天似盖笠,地法覆盘”(留意,这里的关键用字是“覆”)。

 

先秦没有方盘,只有圆盘。盘以载物而内凹,覆盘倒扣则成拱盘之形。也就是说,中国现存对大地形态最早的专业论述,是“大地如覆盘”。这证明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认识到大地是有弧度的。

500

天盖地盘 示意图

 

在这里,我觉得应该说一说对这文献记录的个人看法:盖笠应该不是指圆拱形,而是斗笠型,或者说有点拱形的斗笠型。诚然,确实存在圆笠,现存实物证据最远可达汉朝,但那是圆扁形态的。圆拱笠恐要隋唐方现,而且从制造工艺的难易角度考虑,圆拱笠也不是笠的主流。

 

古时,有柄称“簦”(雨伞),无柄称“笠”,可知“笠“基本指的是斗笠,考古证据亦可证。

500

广州黄埔大田山东汉墓出土劳作俑·左一戴斗笠陶俑

 

也就是说,《周髀》的天地形态是:天像斗笠,盖着像覆盘一样的拱形大地。

 

日月星悬挂在这个斗笠一样的天上,它们不断在天上圆周运行,唯独北极星除外。这就好像冥冥中有人转动伞柄一般,天上只有中心的伞顶(笠顶)是看不出活动的。这个位置,《周髀》称之为“極”,“天之中”。

 

为何要专门指出这点呢?

 

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明白白看出《周髀》的大地拱形的意思:“極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萬里。滂沱四隤而下……天之中,去周十萬三千里”,意指“极下“是大地最高的地方,如果水在这里就会向周边大地流下,如图。

500

《周髀》天地形态:天笠地盘。画术太差,未能表现稍有拱弧的斗笠形态。大家自行脑修

 

遍观中国古天文专业历代论述文献(非专业人士的,就算了),皆无大地为平之论,大地弧形是所有专业人士的共识

 


 

三、天地如卵

   

中国不晚于东周时期,对天地的认识就发展到认识大地弧形的地步,甚至依据观测和逻辑,意识到中原并非“天下正中”之地。那么大地弧形,天行有道,就会让古代的天文地理学家们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大地的真相。通过上千百年的探索、收集信息、成规模的天文观察,分类归纳信息,总结并以逻辑思辨,天文地理学家们很难不会发现大地如卵的事实真相。

 

1.发现南北天极的存在。

《周髀》:“北極樞,璿周四極……正北極,璿璣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極之所游”;

   

战国·《吕氏春秋》:“極星與天俱游,而天樞不移”。

   

东汉·张衡《浑仪注》:“周天……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天之中也。在南”。

 

2.发现北极的存在。

《周髀》:“極下不生萬物,何以知之?……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冰”。

3.发现极地的极昼极夜。

《周髀》:“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暮獲”,东汉·东吴·赵爽注解此句:“北極之下,從春分至秋分爲晝,從秋分至春分爲夜”。

 

战国·《吕氏春秋》:“極星與天俱游,而天樞不移。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參於上。當樞之下無晝夜”。

 以上三点,也证明了,中国正统天文学术,不晚东周时就否定大地是平的,很简单的逻辑推理。

500

如果大地是平面,北极不会有极昼极夜

 

4.发现赤道

“春分秋分,日在中衡。春分以往,日益北……而夏至。秋分以往,日益南……而冬至。……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

——《周髀·卷下》

 

芋头按:中衡可以视为今天说的天赤道,其对应的就是地球赤道,就算到了中国的冬天,那里也是万物生长,如“不死之草”。

 

5.认识到大地的另一面与中国是日夜颠倒的。

“日夏至南萬六千里……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徑二十三萬八千里,此夏至日道之徑也。其周七十一萬四千里……周去極十萬三千里”

——《周髀》

 

芋头按:依《周髀》数据,周地到夏至日下(北回归线)是1.6万里,到北极是10.3万里,即北回归线到北极是11.9万里。周地对应另一侧的地方到北极亦是11.9万里,合计23.8万里。也就是说,这边日照周地,“北至其夜半”北极到周地对应另一侧,在夜晚。

500

夏至日下,大地另一侧是夜晚

 

至此,发现北天极 + 发现极地极昼极夜 + 大地日夜两分 = 大地非平 。那么认识到大地弧形,甚至是球形就是必然的。

500

以大地为参照物,大地的弧度让冬至阳光无法到达北极圈

 

6.天球概念生成,浑天学派的产生

大体而言,中华正统古天文体系大分有三:盖天、浑天、宣夜。

 

“宣”,本字为“亘”。亘,月弦也,通也,恒也。宣夜,实乃“亘夜”,乃夜测星月,宇宙观最接近今天认识的一派,认为日月众星都是悬于太空之中。惜无一文流传,此与本文无关,不论。

 

盖天,采用地平坐标系,当分“周地盖天”和“周髀盖天”,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一个以北极为中心。

浑天,采用赤道坐标系,即以天球天赤道为基准建立的坐标系。认为大地悬于太空,并引入天球概念。

 

以上大体而论,实际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考究文献,实无完全纯粹的分派,盖天、宣夜、浑天相互排斥、争论、混杂、融合、换面比比皆是。比宣夜融入盖天和浑天之中、盖天会根据实际应用而互换标准、后来统治历法的浑天依然多用“周髀盖天”的土圭之法测算、浑天实源自盖天派,浑天并非一成不变的赤道坐标……

 

学术间经历千百年的包容斗争、参杂融合,都说明中国古天文学在不断的前进发展,更说明中国古天文学的真实存在。

 

浑天派作为后来统治古历法的天文流派,起源当在东周,形成源自两个观点:

宣夜派“日月众星浮于太空” → 浑天派“大地悬于太空”。

盖天派“天似盖笠”、“天樞不移,璿周四極”  → 浑天派“天球”、天赤道坐标系。

 


“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

——先秦《列子.天瑞》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

 

“地之下岂无天?今所谓地者,特为天中一物尔”。

——北宋《河南程氏遗书》


 

7.发现大地球形

当人类发现北天极、北极、极地极昼极夜,以及大地弧形、大地悬于太空后,认识到大地球形就是顺理成章、呼之欲出的事了。翻阅文献,我国实际不晚于东周就知道大地球形了。

 

“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庄子·杂篇第三十三 天下》引惠施之论

 

芋头按: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年)此论,是崇西者最不愿意面对的文字,因为如不作大地球形论,此句怎么也解释不通。所以他们一律称此文字为晦涩难懂,一笔带过。真的很难懂吗?非也,不愿面对事实而已。

 

a.参《周髀》“正北極,璿璣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極之所游”,可知惠施此论后一句,乃说地球南北极。

b.对于球形大地,向一个方向走可无穷无尽。对于地球南极,南向又是有终点的。所以说无穷而有穷。

 

c.对于地球,环绕一圈,今天到的终点就是昨天来的起点,意识到这是一个连环,就可以理解。

 

d.中国古籍多处记载大地圆旋运动,崇西者诡辩为圆盘围绕北极旋转活动,非指圆球旋转。但惠施此论,可以完全瓦解崇西者的诡辩逻辑:南北极两地同为大地中央(地轴)。

 

500

南方無窮而有窮……連環可解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唐·《开元占经》引东汉·张衡《浑仪注》

 

芋头按:明确写着“地如鸡子中黄”,古人早知大地球形,明矣。崇西者辩解这是指大地悬于太空的比喻,非指大地球形,只要不是明写着大地球形就不算。此等如小儿赌气滚地之论,可笑之极。

双标的他们在描述古人认识大地之形态时,不是偷偷把盖天派天地观安给浑天派,就是一堆牵强附会的个人看法。一样没有浑天派大地非球形之文献支持,更没有他们要求的、明写了天球地盘的文献证据。

 

“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

 ——唐·李淳风《乙巳占·卷第一·天数 第二》引 三国东吴·王蕃之言

 

“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飞轮”

——五代《灵宝毕法》引《真源义》

 

“混湾初分,玄黄定位。天地之状,其形象卵。六合之中,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轮。”

——五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

 

芋头按:明确天与地之形状,都是如卵、球形。留意文字,是说“天地之体”、“天地之形”、“天地之状”,而非“天之体”、“天之形”、“天之状”。明言大地球形可知。另唐臣孔颖达等在《尚书正义》中,明确说王蕃言之浑天法,先秦就已经有了——“此必古有其法,遭秦而滅”。

 

“凡圓轉之物,動必有機;既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恒星所以為晝夜者,直以地氣乘機左旋於中,故使恒星、河漢因一作回……地,物也;天,神也。物無踰神之理,顧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爾”。

——北宋·张载《张子正蒙·參兩萹》

 

“此段言天非左旋乃地左旋”。

——南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对此作注

 

芋头按:早在先秦,中国古人就意识到大地是运动的,甚至是旋转的:

《周易·上经·坤》:“坤至柔,而動也剛……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周易·系辞上》:“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

《列子·天瑞》:“運轉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

《庄子·天運》“天其運乎?地其處乎?……其運轉而不能自止”;

《尸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辟而起畢昴”;

东汉·郑玄注《尚书纬·考灵曜》:“地有四遊……地常動不止”

 

唐·邱光庭《海潮论·论地有动息》:“天大於地,逾数倍焉。尚能空中旋运也。况地比於天,殊为小者,岂不能随气动息哉?……吾子视日月之回,则信天之能旋。而视涛潮之至,不信地之能动,岂不冥哉?岂不昧哉?”

……

张载所论乃以第三者角度,论述宇宙并非围绕大地而转,而是大地自转,并明言大地乃“圆转之物”。试问从日月起没大地上下的浑天认识,如何在不扭曲已知天文现象事实前提下,让盘状的大地“圆转”?

 

题外话:张载其天文学术认识,应该属于宣夜和浑天的融合。

 

“天周于气,气周于水,水周于地,地内而天外,天大而地小”

——南宋·王应麟《玉海·总叙浑天》

 

芋头按:大气层概念,天球包着大气层,大气层包着大海,大海包着陆地。这里的“周”明显有两个空间性的意思,一是如球包绕,一是四周包围。天如球包绕大气、海水四周包围陆地,这两点应该没有异议。

大气是四周包围海水,还是如球包绕大海,就决定了地平观和大地球形论的区别。既然古人意识到大气层,那么人、陆地及大海都被大气包绕就是最直观、最现实的观察和客观判断。即大气如球包绕海水之意明矣,故此论明显就是大地球形+大气层。


总结

以上,我拿出的是比较经典且历代专业文献引用较多的二十多个证据,从最开始的直观到后来的专业天文观察,从最初的观察到不断发展的认识,从朴素的认识到升华的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归纳到演绎。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这些证据不仅来源清晰,流传版本明确,还有各个时期大量文献的佐证,甚至还有实物证据证实(如古传石碑、现存宋刻本等),可证明非后世之伪作。

   

诚然大地如盘、大地球形的相关论述在历朝历代文献皆可找到踪迹,但是直到清期,中国天文界才逐渐摒弃大地如盘观。这恰恰证明了中国文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任何学科的发展必然经历相同的规律:新发现和新认识出现,会对旧观点旧认识产生冲击、碰撞、纠偏、改错、融合/取代,也就是说,新旧认识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同时存在。

   

这些证据都有力证明了中华先贤早就发现大地是球形的,并非西洋古希腊首先发现,更非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才有。 也正因为如此,与英国牛顿、日本关孝和齐名,并称"三大世界科学巨擘"的梅文鼎,在其巨著《历算全书·卷一·论地圆可信》中,在详细考证古天文文献及相关数据后,明言“地圓之説固不自歐邏西域始也”。

   

明确在古代新旧观点会在很长时间内并存、混杂的规律,就能看懂很多人难以理解、看似矛盾的文字。战国·屈原的《天问》就能明显看到古代天文地理各家学说观点(包括历史、神话及《山海经》):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九重天)

……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北天极)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天柱说)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九重天)

……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盖天说)

……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宣夜说)

……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九州说)

……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天柱说)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亚欧大陆/地球说)

……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南北极和赤道)

……

 

至此,大地球形论中国自古既有,当无异议。(当然,崇西者会妄顾古天文学多学说共存之事实,抽取中国文献中非大地球形论的部分来偷换概念、诡辩中国没有地球概念,这种如同拿出中国有罪犯来论证中国人没有奉公守法的诡辩逻辑,下文将会一一驳斥。)

 

(未完,持续)


《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未完,

下篇将是超级精彩的答疑部分。是证据、智力和逻辑的全方位碾压哦。

敬请静候后文。


因为芋头出品,都是经过细致查证和周密思考的成品,所以经常滞后热点。

码字不易,本文我用了大量业余时间查证和思考。

如觉得好,请扩散周知。

打赏与否,悉君之便,反正近十年数十篇文章也就百来圆打赏,哈哈

允悲~捂脸~

欢迎转载!

但做人不要方舟子,无论科普与否,转载标明出处是基本学术道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