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鲁班!63岁阿木爷爷“玩”木头走红海外

来源:新闻晨报

2020-07-17 15:04

这年头想做“网红”的人数不尽,

不想做“网红”的人却成了“网红”。

500

鲁班凳、世博会中国馆、小猪佩奇......这些木制品都出自于63岁的油管名人“阿木爷爷”之手。几块木头,拼拼凑凑,单凭木块间的凹槽,也可以结合的天衣无缝。

记录他木匠生活的视频,在国内的西瓜视频平台上收获了250万的粉丝,在海外更是拥有近 2亿 次的播放量,不少网友称他为“中国鲁班”,甚至有留言这样称:“阿木爷爷仅用钢丝锯和铅笔,就战胜了CAD工业。”

讲真,以时下对短视频的主流审美来看,阿木爷爷的视频可以说是另类,粗糙的剪辑、安静的旁白,甚至配乐都是有点过时的老歌,但它就是火了。

无论是李子柒,还是阿木爷爷,从这些网红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润物细无声”。没有旁白,也没有解说词,甚至没有一个英文字母,但却圈粉很多海外粉丝,有一位海外粉丝这样评价阿木爷爷:他就像是油管上的一股清流,能让人宁静下来。

他不矫情、不粉饰,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会费尽心思地表演,更不是哗众取宠的另类。

一切,尽在不言中。

从热点中来,到手艺中去 

青山绿水,斗笠板凳,古稀之年,布衣锯头。这是阿木爷爷视频中最常出现的画面。这个从事木匠行业五十余年的老人,带着一口浓浓山东口音的普通话,突如其来地闯入不少人的生活。

阿木爷爷,原名王德文,山东聊城人。多数人印象中的他,停留在流量与热度中——在短短几天内,接连登上知乎、微博、今日头条等多家平台热搜榜。但褪去网红的外衣,这个“木头痴迷者”却格外真实,他认为自己依然还是个普通工匠。

500

阿木爷爷

谈起木匠这个职业,最初带来的不全是美好的回忆。对于他而言,这门手艺在幼时是“吃饭的家伙儿”。

9岁那年,父亲意外身亡,母亲身体抱恙,一家老小的生活压力全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中请木匠修锅盖,才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可传统木匠学徒三年“零收入”,让这份职业对年幼的阿木爷爷变成“可遇而不可求”。

他开始通过打杂的方式偷师。谈起自己学习木工的经历,他很感慨,五十多年和木头打交道,到头来没真正拜过一个师父,只记得每日跟着不同的前辈打杂。甚至木工必须的工具,都是在市场上买到次等材料,自己手作积攒的。

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阿木爷爷在16岁完成自己第一件木工作品。至今他依旧记得清清楚楚,“一个直径70厘米的锅盖”。

这份工作顺理成章地进行了下去,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也给他的生活留下了不少“印记”。2007年冬天,为了不伤到邻居家玩耍的孩子,阿木爷爷在制作木器的过程中分了神,右手中指血流不止。虽然他自称当时并没有大碍,但医院治疗后,这根手指依旧短了一厘米,成为永久印记。

除此之外,阿木爷爷的腰椎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在他看来,活干得好,这些都不算什么。

干活嘛,总归有点磕磕碰碰。

至于木工以外的,对他而言,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

“我不知道啥叫热搜”

回忆起自己拍的第一个视频,最早是在2018年。那时的账号还是“功食道”,一个以特效美食和农村生活为主的视频账号。阿木爷爷在视频里的“人设”是一位宴请好友的主人,利用各类食材自制美食。但显然,这并没有掀起水花。直到阿木爷爷主动要求,专门拍摄“鲁班凳”的视频才忽然爆火:相较原来几千的浏览量,这次足足到了几十万。

谈起自己“火”了,阿木爷爷有点没有真实感。他知道自己的视频有不少人看,却没有确切感受,只在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中窥见一丝现状。当被问及今日又上微博热搜有何感受,他显得有些茫然,

我不知道什么是微博热搜,既然上了,总归是好的吧。 

在纷纷扰扰的网络舆论下,年龄带给他的不只是沉稳,还有谦虚与自省。

采访过程中,他数次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木匠。在中国,高超技艺的匠人不在少数,自己只是被看到了而已。在他的观念里,好的木匠不应只是做生活用品,更应该深入传统,继承老一辈人建筑上的手艺。

500

阿木爷爷制作的“世博会中国馆”模型

木头工艺,对他而言是把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在钻研一件新作品的过程中,他精益求精,甚至都到了家人不得不叫停的地步。阿木爷爷的儿子阿成描述道,老爷子的体力甚至比年轻人还好,他做不动了,阿木爷爷还没有半点疲态。这种专注和投入,可见一斑。

500

工作中的阿木爷爷

生活里很健谈的他,在视频里却很少说话。拍摄对于阿木爷爷来说并不简单,但属于匠人的那份坚持依旧不变。在一次拍摄的过程中,阿木爷爷撑着竹筏顺流而下,却没有想到自己也会控制不住平衡。

当时一个不稳就翻下去了,水直接淹到头顶。

这直接吓了儿子阿成一大跳,但幸而,老爷子会水,挣扎几下后爬上了岸。还没休息几分钟,又主动要求继续完成这个镜头。 

7月15日,“阿木爷爷最满意的作品”又一次上了热搜。那么,他最满意的作品到底是哪个?阿木爷爷告诉晨报记者,他最满意的作品是使用榫卯工艺的鲁班凳。

尽管拍摄时长只有两三天,但这背后是数年功底的积累,更是对年轻时追求技巧的回望。做图纸、凿卯画榫、锯刨磨抠、下料打蜡,这些手上的“活”,看似简单,最见功底。

在他看来,自己的技术并没有多神奇,只不过是几十年的坚持。至于全部用手作的方式,也是老木匠一点小小的坚持。

父与子 

看过阿木爷爷视频的人,大多会被这样一个工具吸引:两根竹子,一根麻绳,转动之间,完成打孔的工作。虽说费时费力,却格外有老一辈匠人的巧思。

这是阿木爷爷的想法。儿子阿成一开始却不太理解,他担心老人的身体,希望他可以适当使用现代工具,甚至还差点和父亲吵起来。但后来他也明白了阿木爷爷的固执,

很多新的设备不是学不会,只不过有自己的习惯,对他而言,还是挺难改变的。

在阿成眼里,父亲一直是个挺固执的人,但格外地吃苦能干。在他小的时候,家里有个木匠是件光荣的事,几乎等同于“铁饭碗”。可随着时光的流逝,执着于木匠的父亲就被现代化的潮流冲到了后方。可他依旧端坐在那张小木凳旁边,没有赶上时光。 

除去儿子这个身份,阿成也是账号“阿木爷爷”的主要运营者,是父亲的“同事”。作为一个短视频制作者,他曾在西瓜视频开设账号,但无奈播放不佳。后来是阿木爷爷自告奋勇,才拍摄了第一支以木工为主要内容的视频——制作“鲁班凳”。出乎意料的,这支视频火了。

阿成完全没有意料到,一支试水视频打开了自己的困境局面。他开始在此基础上,拍摄一系列木工视频。谈起制作“小猪佩奇”的视频,阿成坦然受到了微电影《啥是佩奇》的启发。看到朋友圈中转发的视频,他猛然觉得和自己的老爸和儿子格外相似。于是,有了视频的雏形。

500

阿木爷爷和他的孙子,他亲切地称呼孙子为“小”

对于不少网友好奇的团队问题,阿成很无奈,

哪里有什么团队呢?一开始只有我和我老爸两个人,策划、文案、拍摄、剪辑都是我自己做的。

至于和父亲一起工作是什么感受,阿成觉得还挺奇妙的。工作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和争执,但对于父子而言更容易解决:父子哪有隔夜仇呢?互相理解,互相迁就。没想到在自己长大了,和父亲的关系反而更近了。

在时代的洪流中看见自己 

出圈之后的生活还在继续。阿木爷爷依旧住在绿水青山中,琢磨着下一个作品的诞生。阿成也在努力,寻找父亲想要的材料,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但平静中总有波澜。就在前两日,阿成进入竹林为父亲砍竹子,却没想到一刀下去捅了马蜂窝,开启一场“人蜂大战”。黑泱泱的蜜蜂追在身后,阿成也被迫受伤,手臂上、腿上满是红肿。提起这件事,阿木爷爷话里满是心疼,念叨着下次一定要更加小心。

但这不过是一次拍摄背后的缩影,类似这种“意外”并不少见。甚至当记者提问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时,阿成都难以回忆起来。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大家只看到视频表面的光鲜,但我们是下了苦工的。

显然,这不是个例。

慢节奏的视频创作者并不多见,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如同阿木爷爷一样执着。

500

正在建设中的阿木爷爷小院

在过去,这些老手艺人大多淹没在时光里,惊才艳艳的绝学也后继无人。但互联网无疑成为新的“支撑”。传统手艺开始通过数据出现在人们眼前。而类似西瓜视频的平台,也改变了不少传统技艺的命运。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是田园与城市的碰撞,更多的人选择踏入时代的洪流,看到别人的同时也渴望看到自己。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从未经历的挑战和质疑。可就像阿成说的,

他们说些什么并不重要,只要这份手艺是真的,不就够了吗?

✍️  记者手记

坦白说,我已经很久没去看十几分钟的短视频了。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慢”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无论是慢下来读书、品茶、还是看视频,谁都渴望过一种“慢”生活。于是,以《向往的生活》为代表的的一批慢综艺持续走红,并带领我们走入镜头里的田园,进入在都市丛林无法体会的乌托邦。

看阿木爷爷的视频,总有种时光静止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群山环绕、蝉鸣蛙叫,小河流水,悠然入梦的夏天。

1970年,安迪沃霍尔曾预言:未来,每个人可能在15分钟内成名。当我们拼命想缩短这个时间,有人甚至想过15秒成名,63岁的阿木爷爷却用了几个“15年”的时间慢慢成名,让成名变成一种水到渠成,也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先做好自己,再去影响世界,这才是我们对外输出文化应有的态度。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阿木爷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