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误人子弟?教教学术趴「少 女 漫 画」四个字怎么写

500

  作者/ 格调

  编辑/ 彼方、若风

  编者按:

  本文是学术趴的一位撰稿人基于另一位作者的文章进行的延伸与讨论。

  我们认为,有益、理性的讨论是知识传播与交流的基础,这也是我们目前想要拓展的一类内容方向。(如对同一作品撰写正反两方面的评论)

  如果各位读者喜欢类似的内容,或者想要参与其中(如投稿),也欢迎积极给我们反馈,我们将在收集意见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大家提供讨论的空间。

  下面请欣赏学术趴内部的此次讨(da)论(lian)~

  在不久之前,学术趴发表的文章《国产剧向《NANA》出手了,这些年都有谁惨遭毒手?》(点击文章进入链接)当中,有这样一段评论:

500

  文章认为《月刊少女野崎君》是一部少女漫画,并以这一定义为前提,进行了后续的撰写。笔者看到这里有些许诧异,似乎与自己的一些相关认知产生了出入。

  《月刊少女野崎君》是少女漫画吗?

  怀揣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月刊少女野崎君》连载于Square Enix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出版部门所属的漫画网站“GANGAN ONLINE"上,作品形式是四格漫画

  在这个漫画网站上曾连载过的作品许多都耳熟能详——《元气囝仔》《男子高中生的日常》《我不受欢迎,怎么想都是你们的错》《归宅部的活动记录》《田中君总是如此慵懒》。

500

  《男子高中生的日常》

500

  《田中君总是如此慵懒》

  从这些作品的类型可以判断,这个漫画网站并不是少女漫画网站。其连载的作品风格包含恋爱、搞笑、励志等,多种多样。从年龄分层到性别面向,分层都比较混杂,出版部门也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于少女漫画刊物。

  那么,在这上面连载的《月刊少女野崎君》是少女漫画吗?

  可能包含《国产剧向<NANA>出手了,这些年都有谁惨遭毒手?》的作者在内,有不少读者会觉得《月刊少女野崎君》中的男主人公是少女漫画家,作品中的男女角色美型帅气,且剧中带有不少让人心跳加速的恋爱桥段,这不就是少女漫画吗?

500

  《月刊少女野崎君》

  笔者对《月刊少女野崎君》是否是少女漫画的考证,引申出本文对少女漫画定义的思考,即:我们在认定一部少女漫画的时候,判定标准是什么?

  是应该对作品本身内容主观的感受?亦或是作品之外的行业相关的准则?

  笔者想通过本文分享给读者一些思考角度。

500

  少女文化与少女漫画的开拓者们

  在讨论定义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对日本的“少女文化”以及少女漫画的历史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

  在日本,少女文化相关刊物从战前到战后的发展一直都较为繁荣,在二战前的大正浪漫时代(1912—1926年),女校中的女孩子群体之间的“sister”文化(女学生间强烈的羁绊和浪漫友情)逐渐被社会所关注,面向少女的刊物需求开始增加。

  在这个节点上,吉屋信子在1920年发表的《花物语》短篇小说集成为现代少女文化的奠基之作,随后少女杂志与小说飞速发展,在少女文化的繁荣中走出了一批如川端康成,太宰治等世界知名作家[1]。

500

  日本少女小说的代表《花物语》

  这种独特的少女文化土壤延续到了50年代,此时众多少女杂志积极地进行面向少女的漫画作品创作。

  像长谷川町子所创作的《海螺小姐》仓金良行《甜甜小公主》等备受女孩子喜欢的作品,就是这些“少数派”当中最早期的领军者,而《甜甜小公主》则是在《少女》杂志上刊载的第一部少女漫画。

  这部漫画不仅以女孩子为主角,作品中塑造的野丫头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但从如今的时代进行评判,即使《甜甜小公主》是描绘少女文化的作品,但却未能让少女漫画这一派系进行立派。[2]

500

  《甜甜小公主》

  1947年,被誉为“漫画之神”的日本漫画家手塚治虫通过《新宝岛》掀开了日本现代漫画史的帷幕。

  此后不少漫画家争先对手冢进行模仿,漫画的故事风格与类型也逐步多元化发展。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浪潮里,漫画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性,以女性为主角且又能受女孩子欢迎的作品就颇为少见。

  直到1953年,手冢治虫于《少女俱乐部》上所刊登的《缎带骑士》成为了现代意义的少女漫画的鼻祖。

  《缎带骑士》并非是第一部刊登在少女杂志上的漫画,而是第一部刊登在少女杂志上,同时描绘少女文化的故事漫画(story comic)

500

  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少女漫画《缎带骑士》


  《缎带骑士》里的女主人公从衣着到性格上都焕发着男性的魅力,主人公是骑士或者王子一般男装丽人,手冢治虫在漫画中对于宝冢情结的融入满足了少女们的幻想(关于宝冢可以看学术趴之前的一篇介绍:《成立105年的日本女子剧团,塑造了日本动漫的少女之魂》)。

  作为一部面向少女的漫画,其在技法与角色形象上的立派对后时代少女漫画家影响深远。

500

  《缎带骑士》

  在此之后,《周刊少女Friend》《周刊Margaret》《Ribbon》《好朋友》等少女杂志上诞生了一大批活跃的少女漫画漫画家。

  其中男性漫画家如横田德男,石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子,手冢治虫等,女性漫画家如水野英子,渡边雅子,牧美也子等,作为少女漫画的第一批先驱,她们以少女杂志作为阵地,对这个领域进行了耕耘。[3]

500

  《水野英子》星星公主

  综上可见,回溯少女漫画的萌芽发端时期,不论是《甜甜小公主》和《缎带骑士》,亦或是其他作品,它们共同特点都是以刊登在少女刊物上而诞生的,至今这种传统仍然没有发生变化

  国内对少女漫画认知的混杂

  那么,为何很多人会认为在一部非少女刊物上连载的《月刊少女野崎君》是一部少女漫画呢?无外乎是从主观上,通过漫画的内容和设定来进行定义。

  而如果通过主观感受去进行漫画分类,其实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比如当年非常纯爱的校园系漫画《草莓100%》,如果单看部分内容,可能会有不少读者认为她是少女漫画。

500

500

  《草莓100%》

  但其实他是连载在《周刊少年JUMP》的少年漫画。

  比如又黑暗又批判人性又烧脑智斗的《死亡笔记》,很多人都觉得他是青年漫画。

500

  《死亡笔记》

  但其实它也是在《周刊少年JUMP》连载的少年漫画。

  再比如像少女心爆表的《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按理说这很少女漫画了吧?

500

  《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

  但是它依然不是少女漫画。在日本小学馆漫画奖的评选中,《辉夜大小姐》实际上获得的是一般部门受奖(即面向青年和成人),它根本就没有被放入少女部门进行评选。

  另外,《未来都市NO.6》这部含有耽美、反乌托邦等成人元素的作品,它的分类竟是儿童文学。

500

  《未来都市NO.6》

  国内读者非常熟悉的《NANA》,这部有性爱、背叛、朋克少女、堕胎等内容的漫画简直少儿不宜。但它却是少女漫画。

500

  《NANA》

  由此可见,如果只是通过对内容风格的主观感受去对作品进行分类,往往会出现十分暧昧模糊的情况。漫画的内容与风格的拓展,其实属于产品需求的变化,而并非产品定位的变化

  即,对于一些观众所认知的少女漫画的标志性元素,是少女漫画会包含这些元素,而并非包含这些元素的就是少女漫画,这不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那么在国内为什么会对少女漫画产生产生错误定义呢?

  少女漫画的多维度发展

  少女漫画的定义之所以产生歧义,其实是因为少女漫画在数十年间,其内容、技法、审美等众多层面都进行了天翻地覆的迭代。

  如今读者所看到的大部分少女漫画,与上述文章中提到的渡边雅子,水野英子等第一批少女漫画家的创作,其实已经有着不少的差异。

  笔者以70年代以后的少女漫画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变化趋势为线索,来介绍少女漫画在观众需求层面的变化,由此,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内读者对少女漫画的定义会如此模糊。

500

  花之24组代表人物荻尾望都的作品《なのはな》


​  谈起70年代后的少女漫画家,便不得不提到被誉为“花之24年组”的少女漫画家们。“花之24年组”是对昭和24年前后所出生的一批少女漫画家的称呼,如竹宫惠子,荻尾望都,山岸凉子,大到岛弓子等人,她们开启了少女漫画的黄金时代。

500

  花之24组代表人物竹宫惠子及《竹宫惠子的万花镜》

  她们学习手冢的漫画,也继承了大眼睛锥子脸星星眼等技法,但却极具自我表现欲望,她们把少女小说中那种独特的少女感性融入到创作之中[4]。

  因此她们在少女漫画中塑造出更多元化、更纤细、更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把性爱、同性恋、SF、幻想风等诸多大胆的元素直截了当的融入少女漫画之中。

  如池田理代子《凡尔赛的玫瑰》里女主从小被当成男装丽人来培养,作品包含大量对婚姻,宫斗与性别模糊的讨论,并成为第一部直截了当的描写性爱床戏的少女漫画,成为一代经典。

500

  《凡尔赛的玫瑰》

  竹宫惠子《风与木之诗》中把少年之间的情愫与性萌芽描写的纠结而深沉,成为少年爱题材少女漫画的里程碑。

500

  《风与木之诗》

  山岸凉子《日出处天子》里,以古风幻想的元素,在古代政治斗争背景下描绘出一幅沉重而感人的爱情史诗,成为传世经典。

500

  《日出处天子》

  70年代以第二批少女漫画家为代表,在内容与形式上拓展了少女漫画的广度与深度,在手冢治虫之后建立了属于她们的时代。

  在80年代前后约10年间都维持了这个黄金时代,由于花之24年组等人引领的少女漫画热潮,少女杂志不断增刊,日本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有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日常。

  因此像《LaLa》《花与梦》等面向不同口味女孩子的少女杂志喷涌而出。女孩子们对作品的要求也愈发增高,期间最受欢迎的少女文化潮流转为描写少女日常感情生活的青春物语。

500

  少女杂志《花与梦》    

  以校园爱情为题材的少女漫画开始蜕变,如吉田麻美描写都市时尚的《寻找偶像》,松苗明美刻画真实校园的《纯情crazy blues》都引起了广泛的热议[5]。

  即使是青年漫画上,也有如高桥留美子的《相聚一刻》这种爱情漫画的集大成之作,那个年代对爱情与青春校园的向往之情可见一斑。

500

  高桥留美子的《相聚一刻》

  进入90年代后,少女漫画在年龄层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如樱桃子的《樱桃小丸子》,武内直子的《美少女战士》等漫画,在低幼龄女孩中引起极大的热议。

  而像clamp的《圣传》《东京巴比伦》《xxxholic》等作品,有着复杂的世界观设定与沉重的情节,在偏大一些的女孩中广为流传。

  同时,clamp,种村有菜等少女漫画家在漫画中所表现出的时尚、华丽、美型等设计带动了新一轮的少女漫画审美风向

500

  种村有菜《寻找满月》

500

  clamp《xxxHolic》

  少女漫画数十年间的发展史之复杂,只言片语难以概括。但仅从上文的简短概述中也可以看出,少女漫画世代的交替,本质上都是对内容风格、表现形式,审美等艺术层面的变化与发展,由此拓展出了一个更为多元化的少女漫画体系。

  从受众层面来看,少女漫画的观看者不一定只是少女,数十年来对作品年龄层的细化,拉宽了少女漫画的受众范围,从幼女到青年。

  甚至不止只受到女孩子的热爱,更是有着大量的男性受众,但即使如此,它们依然被认定是少女漫画,因为其并未在定义上进行改革。它们刊登在少女杂志上这点,从未改变。

  结语:语义的偏移

  事实上,日本ACG词汇在国内发生语义偏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

  例如,21世纪后,对于“动漫”的定义,就成为了互联网时代这十余年里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梗之一,常常成为所谓的“萌二”和“动画爱好者”之间的口舌之争。像——

  “动漫是动起来的漫画”

  “成熟的叫动漫,小孩子看的是动画”

  “动漫就是动画”

  在小山昌宏须川亚纪子所著的《日本动漫研究入门》里,则直接把动漫一词的语境变化作为日本动漫表象文化论研究的开篇序言,足以可见,一个分类词汇的语义用法多么重要。

500

  诸多“舶来词”在国内发生的语义偏移,事实上也向我们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是否能忽视传统少女漫画的定义模式,而通过对内容的主观感受进行重新定义?它是一种合理且顺应语境潮流的语义偏移吗?

  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如上文所述,如果我们顺应了这一潮流,根据主观感受进行分类,那么这种模式一旦套用在广泛作品中,会出现大量模糊的认知,进而无法达成不同群体的共识,造成沟通隔阂。

  而另一方面,如果根据主观感受进行分类,其所认为的内容元素,可能仅是漫画风格的冰山一角,无法代表整个少女漫画派系,容易出现以偏概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