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人才过剩一文的读后感

引发社会变革的条件太过复杂,草率下结论有失公允。不过以商鞅和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是把天下由贵族共治的模式转向皇权专制的主要推手,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脉络。

一个高度集权的皇权社会,统治地域广袤,而交通与通讯都极为落后,统治者因此会着重强调社会稳定。稳定的社会层级即秩序对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至关重要,因此会尽可能地限制人口流动,历代王朝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也就在所难免了。

儒家奉周公旦为元圣,其经典是周朝的贵族官学,春秋时礼崩乐坏,由孔子整理归纳而成,因此至圣先师是述而不作的,唯一的论语还是由其弟子记录而成。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引法入儒。名义上是独尊儒术,实则是法家借儒还魂,以儒为表,以法家为本的统一帝国思想。比如臭名昭著的三纲就源自韩非子的三顺,不知三顺为何物的人请自行翻阅韩非子。

此后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导致社会流动性极低,除了极少部分的读书人,绝大部分人口被世代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这种僵硬的社会如何变革?无解。秦以后的中国社会因此陷入了某种恶性循环,两千年皆秦制,没有诞生百家争鸣的土壤。

明末时期,首先是由于理学崩溃带来的社会风气大变,僵硬的社会秩序开始松动,其次是党争导致朝廷的行政效率低下,对社会的控制力度大为削弱,有理学崩溃在前,因此违背主流的各种市民文化空前繁荣,整个社会开始充满活力。但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只要开始松动,原有的价值取向必然会陷入某种程度的混乱。

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混乱的社会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一个混乱的社会最终会趋向稳定,从碰撞的混乱中诞生一个新的共识,即新的社会秩序,可惜转型的代价过大,适逢中华民族内外交困,最终滑向了深渊,我辈后人应当谨记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