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斗机“高低搭配”的来源和内涵
不同于仅见于中文网络上的“中型机陷阱”,“高低搭配”的提法的确被国内外学术界提及,由此可见“高低搭配”有更为广泛的认可度,所以关于“高低搭配”的来源和内涵值得被探讨。
“高低搭配”的说法一般被认为是F-15/F-16;F-14/F-18这样的配对,后来的米格29/苏27并没有完全被认为是高低搭配。那么我们有必要去看看F-15/F-16与F-14/F-18是怎样形成配对的。
越战对于F-15和F-16的诞生影响巨大,F-4在越战不给力使得美国空军再研制战斗机时对机动性的变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由于美国对米格-25的判断错误,F-15面向了注重超音速和制空设计,并号称没有一磅用于对地攻击,由此诞生了F-15。F-15研制成功后发现价格昂贵,但是美空军高层还没有说一定要轻型战斗机,但参与战斗机研制的所谓“战斗机黑手党”在越战时就与工业界探讨汲取越战经验教训研制能长时间留空作战的侧重高亚音速机动的战斗机,从而促使了YF-16和YF-17的竞争。美空军高层一开始对于轻型三代战斗机持观望态度,但是三代轻型战斗机作战潜力和美国盟国对轻型战斗机的需求促进了F-16的诞生。在美空军接受F-16后,F-16的设计也进行了调整,脱离了原有的面向空中格斗设计,而是增大了机头来安放更大雷达,同时也面向多功能设计可以用来对地攻击。由于F-16设计可以说是极为出色,空优和对地都干的不错,加上价格比F-15低能够大量装备,最后成为产量最大的三代机,其服役年限可以超过70年。
从上面可以看出,美空军的所谓“高低搭配”并非刻意而为之,而是机缘巧合(先出现轻型机)和顺势而为(价格低能够大量装备),但是的确产生了很不错的效果。那么F-14和F-18的配对如何呢?
F-14的诞生是源于F-111B的失败,F-111B用来替代F-4,但是F-111B太重太大,上航母效果不好,所以美海军放弃,进而促成了F-14的诞生。F-14出现是主要面对的作战任务是拦截苏联的轰炸机,所以其定位是利用大口径雷达远距离发现轰炸机并利用远程导弹进行攻击。F-14的性能特点和三代机强调的高亚音速机动性是不相符的,但是F-14在满足美海军拦截轰炸机方面是合适的,它属于三代机中的特例。F-14的复杂性和高配置必然带来高价格,航母上战斗机全配置F-14费用太高,借着美空军的轻型战斗机项目把YF-17发展成F-18,价格显然比F-14要低很多,用于航母内层防御和攻击用途挺好,结果F-18产量远超F-14并卖到世界不少国家。
从F-14和F-18的配套来看,其配对产生也是机缘巧合(美空军轻型机竞争给了很好的基础)和顺势而为(轻型机价格便宜且偏向高机动性设计),当然效果也不错。
上面两个典型的“高低搭配”可以说并不是一开始刻意要高低搭配,后来实现高低搭配的原因都与高端机价格高难以满足数量要求有关,也与低端机的性能并不低但价格却降低有关。所谓的高端和低端机实际上都面向空战,高端机早期面向空中威胁更多而多功能性没有开发,低端机在补充高端机防空任务的同时开发了攻击功能。后来的高端机并不仅仅干制空功能,也开发了对地攻击能力,典型的就是“炸弹猫”,直接在F-14基础上挂吊舱和攻击弹药,F-15是发展成F-15E,但是F-15E的验证机是F-15B改的,这说明所谓的高端机实际上具有对地攻击潜力,只是看军方是否需要发展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低搭配”的内涵更多是价格搭配,功能上可以认为是有不小的重叠,但高端机具有一些低端机所不具有的性能,譬如高端的F-15和F-14的截击能力是低端的F-16和F-18所不具备的。
我们再看苏27和米格29。苏27和米格29在开发时时间晚于F-15和F-16,所以在开发时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这个针对性又有所不同:米格29和苏27都要求能够和F-15进行空战,不同的是苏27是要求对战斗轰炸机护航后能够深入敌后空战,米格29强调的是面对前线制空时能够空战。苏27和米格29最大的区别是体积大小、航程大小和载弹量多少,去除航程外的飞行性能上米格29反而高于苏27。苏27和米格29实际上都是苏联空军主导后来也都被防空军采购,并没有所谓苏27是防空军主导而米格29是苏联空军主导的事情。另外米格29首飞早于苏27,这和前面美国海空军的高低搭配机型中的高端机先出现低端机后出现是不同的。可以认为苏联在面对欧洲战场时对任务有针对性的设计,反而不是前面高低搭配时不同价格的考虑。究其原因,个人认为苏联是计划经济并不是完全按照后来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性价比来考虑机型采购,而是根据他们设想的作战方式研制飞机,所以苏27和米格29难说是高低搭配。
美国空军尝到了F-15和F-16搭配的甜头,在规划下一代战斗机时,优先发展的F-22是用于替换F-15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选定F-22后,美空军筹划F-16的替代机型,大多数设计都不是F-35这个后来的胖子,F-35是在冷战结束后压缩研制机型数量的产物,多个军种的需求汇总到一起后,在研制过程中又不断把2000年后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加码到上面的产物,以至于F-35的航电和信息化建设方面比F-22有更多进步,有些人因此把F-35称为五代办战斗机,因为其引领了航电、信息融合和机群集团作战新思路。F-22和F-35之间的关系已经脱离了F-15和F-16的那种信息化航电相差不大的关系,F-35相当于弥补了F-22研制太早没用上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时的欠账。另外,由于F-35希望替换的机型太多,本身又夹杂了对地攻击大型弹药的要求,使得其空战性能受到损失。但是我们看F-22和F-35的采购价格,在去除通货膨胀因素外,F-35还是比F-22要便宜很多。一些人经常说F-35没比F-22便宜多少,他们比较时常常拿的是F-22当年的价格和通货膨胀后好几年的F-35的价格比,没有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另外F-35上所突破的信息化和机载探测技术实际上也是要花钱的,这方面他们也没有考虑,只是做简单的数字上的对比。由于F-22和F-35的装备数量上的巨大差距,很难说它们之间还能是类似F-15和F-16的搭配关系,F-22和F-35之间的关系属于一开始的军种计划的高低搭配变成了自上而下的拉郎配。拉郎配的事实形成后美军也就顺势而为,把后来需要的东西都加上去,从而使得后面所谓的“低配”机型在航电上是高配,高配机型由于开发时间早在航电上是低配。所以F-22和F-35之间的搭配是一种特别的搭配,F-22的任务侧重于隐形刺客和拦截,F-35则成为一个信息化时代作战的全面手。
说到这里,可以对高低搭配进行总结了:高低搭配的形成有偶然因素也有一定的必然性,高低搭配至少在费用上是高低搭配来满足数量方面的要求,同时高低搭配也需要考虑完成任务的要求。由于高端机型研制时间都早,高端机型研制成功后其性能、价格等信息就进一步明确,在某种程度上做了技术的探路人,后面的低端机型更强调经济性和汲取经验教训后对性能有所侧重,从而让完成任务时的全套体系的成本最低,个人认为高低搭配的内涵就在于此。
探讨清楚高低搭配的来源和内涵后,可以考虑我国的战斗机搭配。就我国面临的威胁来看,配备至少1000架以上的隐形战斗机几乎是必然的,那么我们的军费规模能够支撑1000架重四吗?实际上我们目前的军费支撑的三代重型机都没有上千架,军费未来会增长,但很难能够支撑全重四上千架。近期传出南边搞中型四代机,在某种程度上来看确实有中四的需求。我国的重四比中四发展早,因此基本上是为中四探了路,所以中四的设计上更为从容一些。我国重四和中四不同于F-22和F-35发展时面临的信息化技术爆发增长,也就是说我国重四和中四在信息化能力上没有F-22和F-35那样的“代差”,反过来为降低中四的价格带来一定好处,更有利于形成类似F-15和F-16的那样搭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