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少时凌云志 曾许人间第一流”,北大把古人的原句改成了不符合格律平仄的句子

转载自:中国对联网

这两天,继“鸿浩之志”后,北大给2020高考考生加油的海报又引起了争议。海报上的两句话是这样写的:

须知少时凌云志

曾许人间第一流

500

于是,有不少人开始嘲笑这首诗是诅咒考生,因为他们据说后面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

须知少时凌云志,

曾许人间第一流。

哪晓岁月蹉跎过,

依然名利两无收。

如果确实如此,北大这个海报的确是非常不合适的。有那么多振奋人心的诗句,偏偏引用到这两句带着“不吉利”尾巴的,何必呢?

但是——

这个所谓的“原诗”,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非常不可信,我相信有一些古典诗词阅读量的人,都会有这个感觉吧——毕竟很多古人诗句自带校验工具,如果不懂格律只会百度就很容易出问题。于是,我查了查这两句“不吉利”的,网上非常常见,但是没找到源头,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的。

我又查了下前面那两句,除了网上这首“不吉利”的诗,他应该是出自吴庆坻的《题三十小像》之一:

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

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看来北大的海报是化用了最后两句。虽然这首诗也有些消极无奈的情绪,但是把最后两句拈出来作为祝福,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意思也非常不错。

不过,“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这两句诗怎么来的呢?我想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民国时候编的打油诗——我们看那时候很多不知名的小说里,都会有一些莫名其妙、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打油诗。更大的可能性,是当代人瞎改瞎续的,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居然流传开来。这种“土味”修改法是在不在少数,随手举两个例子: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春风十里不如你

前者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句是“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改编者把“时”的意思换了,又续上了两句伪文艺的。后一句则是出自杜牧著名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也被改得很有乡土气息。

如果这两句不吉利的是后人瞎改的,那么让北大来背这个锅实在是不合适。引用诗句照顾原诗的含义也就罢了,难道后人随便添改的,也要当作原典一并考虑吗?如果引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后面也被哪个土味诗人加上了“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也要算诅咒吗?

那么,北大海报上的这两句就没问题了吗?问题还是有的,而且也体现出文化缺失的普遍现象。

北大海报上的诗句和原诗相比改了两个字:“日”改成“时”,“拏”改成“凌”。这种改法同样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觉得原诗的文字不太“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调整了一下。虽然我觉得如果认为“拏云”都算生僻的话,未免太小瞧了高考考生,不过改动得好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这个改动结果也暴露出了对诗词常识的不了解。

原诗是一首七律,古代七律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这首诗最后的平仄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拏云”改“凌云”没有问题,“少日”改“少时”就出了问题,硬生生把合乎格律的句子改出律了。对于古人诗句,要么不改,如果一定要修改,也应该在符合基本要求的框架内进行修改,这才是一个有文化的学府应该做的事情。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更大的情况。就是海报制作者根本不知道原诗——这没什么新鲜,我也没见过——而是直接从网上找到了这两句,就用在了海报上。那么,有一点古典诗词基础的人就会发现,这两句很可能是错误的,寻找一下正确的诗句应该不难。另有一点很奇怪,如果是网上找到的这两句,难道就没发现后面跟的那两句不吉利的话吗?

海报上放古人诗句,本来是一件挺有文化的事情,但是一阵不专业的操作下来,反而暴露了没文化的现实。虽然大多数人的批评其实方向错了,但是这个锅——北大也只好自己背好了,实在怨不得别人。

最后,放一个前段时间见到的海报,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迎接学生复学时制作的。该海报引用了清代学者孙星衍的一副对联: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孙星衍原联自然不是写复学,但是在复学的场合挂上这副对联,仿佛天造地设一般,既有对学生的嘱托、鼓励,又有一番浓浓的人文关怀。所以大家要有信心,我们的教育领域有时还是有点文化的……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