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平 我们出发——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

人民日报  2020-7-7

自1990年以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已走过30年历程。30年间,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30年间,一批批中国维和军人不畏艰险,前赴后继,为冲突地区和当地民众带来和平与希望。

从首批军事观察员到首支维和医疗分队,再到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一个个故事,讲述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担当和作为,见证着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不懈努力。

500

1991年3月,埃及伊斯梅利亚哨所换班日,徐进先(中)与两位苏联军事观察员合影留念。

1990年,首批军事观察员——参与维和行动的“开门红”

徐进先

1990年4月19日,中国宣布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军事观察员。我和庞延东、陈茂林、徐南烽、耿伟林一行5人,作为中国首批军事观察员,带着祖国和军队的期望与嘱托,飞赴大马士革任务区。30年时光流逝,参与维和行动的经历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我们履职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始建于1948年。我们到任时,该组织下设6个观察组(支队)和4个联络处,所属观察员来自19个国家,任务区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以色列等5国。我们5人被分编为两个小组,我和庞延东同志被分配在大马士革支队,陈茂林等3位同志去了埃及观察组,半年后两个小组进行中期轮换。

在为期一年的维和工作中,我们经受了多种磨练和考验。在大马士革支队,我们担负过行动和情况值班、机动勤务、邮车护送、驻在国协调及海关联络等工作。在埃及观察组,我们主要是在西奈半岛,承担驻守观察哨所、实施巡逻、监督停火协议执行情况等任务。

在地形条件复杂、危险事故多发的西奈半岛执勤,迷路、翻车、陷车、触雷、沙尘暴和山洪暴发都是观察员需要面对的考验与安全威胁。单独驾车巡逻的危险性和挑战性极高。第一次巡逻,我就遇上一条复杂难辨的巡逻路线。记得走过几公里,出了一处山垭口,只见眼前一望无垠的沙漠上,3条似路非路的车辙道通向3个不同方向。根据先前了解和查看地图,我选择了中间车辙道前行。可越走越觉得不对头,随即返回山垭口,拿出地图等重新对照判断,沿右侧道路前行才走对了方向。一位同事告诉我,这种车辙道会随沙暴和当地游牧民的迁移而改变,地图及相关标志物有时不足为据。此前不久,就有一位观察员在此地迷失,偏离巡逻线数十公里,车陷沙漠深处,失联26个小时,最终开罗支队出动所有一线力量搜救,才得以脱险。

还有一次是哨所轮换日,拂晓即下起滂沱大雨。我交班完毕启程回开罗时,哨所周围已积水成片。我们穿过一片山间洼地时,积水漫过车轴,雨水冲击着流沙向路面涌来。此后200多公里的返程中,有几十公里断断续续在水中蹚行,险象丛生。当晚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我们经过的那片地区山洪冲毁多处道路,画面中有车辆浸泡在水中,还有大型车辆翻倒在路旁。

由于人少任务多,我们经常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在埃及的6个月,我和同组的庞延东短则一两周、长则近一个月见不上一面。加上当时通信条件有限,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还记得大约是到任务区的第九个月,我单独驾车沿苏伊士运河岸边巡逻,眺望出海口,一艘中国远洋巨轮映入眼帘。看着桅杆上那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刹那间,我的鼻子酸了,眼睛湿润,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几乎是下意识地,沿着远洋巨轮前行的方向,我驱车加速“追赶”,直至规定巡逻线的尽头……

这是我国第一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一些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对中国军队了解甚少。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耐心解惑释疑。驻哨期间,军事观察员需要隔日轮流做饭,轮到我们时,我们就精心准备,既保留中餐特色,又搭配适合外方搭档的口味。我们常常边吃边聊,从饮食聊到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国情与制度聊到中国发展现状与政策等众多方面。我们的国际同行听得十分投入。

在执行维和任务中,我们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用在人民军队这座大熔炉里学到的知识和练就的本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从熟悉工作程序到执行具体勤务,我们时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处处注意为我国我军争高分、树形象。在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上级军官的心目中,我们是精明强干、值得信赖的军人;在大马士革任务区,我们被誉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在埃及观察组,我们是最“抢手”的执勤搭档。在中期和离任素质报告的各项考评中,我们的成绩全部优秀,无任何事故、违规或差错记录,实现了中国军人参与维和行动的“开门红”。

30年来,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强国强军建设的前进步伐,我军参与维和行动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编制体制、人员规模、行动类型、物资装备等方方面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中坚力量。我为自己是中国首批维和军人中的一员而倍感荣幸。(作者为中国首批维和军人之一,中国前驻印度尼西亚、伊朗陆海空军武官)

5002003年4月19日,凌磊(中)陪同时任联刚团司令迪亚洛将军(右)视察中国医疗分队。

2003年,首支维和医疗分队——因出色表现收获“免检待遇”

凌 磊

2003年4月7日,主要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组建的中国首支维和医疗分队从沈阳飞赴刚果(金)金杜任务区。医疗队43人中,包括13名女队员,这也是我国首次派遣女军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当时,刚果(金)三股武装力量各据一方,金杜及周围地区在反政府武装刚民盟控制之下,当地还有“马依马依”民兵武装等,冲突不断,维和部队的安全经常受到严重威胁。我们赴任后不久,发生过两名军事观察员巡逻时触雷、造成一死一伤的事件;甚至战区司令在平息派别冲突中被刺受伤。我们驻地铁丝网外,一路之隔就是刚民盟一个架着机枪的哨所。2003年8月的一天,我去战区司令部参加例行的战情通报会途中,一枚火箭弹紧擦着我的车身呼啸而过。

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中开展医疗救治,危险性很大。作为医疗队队长,我深感责任重大。6月的一个下午,一名刚民盟士兵被塞内加尔维和分队军车不小心撞成重伤,送进我们分队时颅底及全身多处骨折,昏迷不醒。不少刚民盟士兵陆续闯入营区,和塞内加尔分队发生对峙,双方架起机枪,冲突一触即发。面对突发局面,我告诫大家一定要镇静,坦然面对血与火对中国维和军人的考验!我一面指挥抢救,与大家共同制定救治方案,同时启动紧急预案,联系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简称联刚团)有关部门和友邻分队,做好防范应对。经过一夜的紧张抢救,伤者最终脱离了危险。事后,联刚团司令部来电称赞:“中国军人的勇敢精神和过硬技术,使一场危在旦夕的冲突得以避免。”

中国医疗分队的高超医术在维和部队和当地民众中远近闻名。第四战区一名乌拉圭士兵送来时已经出现凶险的坏疽性胆囊炎征兆。我们紧急实施手术,术中见充满脓汁的胆囊壁已薄如蝉翼……手术成功,该士兵转危为安,此事在任务区迅速传开。出院时,第四战区司令专程从几百公里外乘机赶来向中国医疗分队表示感谢。

任务区疟疾高发,是维和部队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我们用国产的青蒿素治愈了许多疟疾患者,反响很大。一名联合国官员说,在几百公里外的基桑加尼,一名执勤的突尼斯士兵在其佩戴的胸牌上写着:“如果我受伤,请把我送到金杜中国维和医院。”在为联合国人员提供医疗保障同时,我们还努力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百姓进行防疟宣教、药品发放、乡村医生培训、实施手术等医疗救助。

初到任务区时,生活条件很艰苦,队员们两个月没有吃到新鲜蔬菜,一些人因维生素缺乏导致牙龈出血、口腔溃疡。夜间,老鼠曾爬到队员枕旁,毒蛇也钻进过护士站。成群结队的蚊虫让人防不胜防,一些队员因感染疟疾反复发病。维和期间,大多数队员血液中都查到了疟原虫。作为从医者,大家清楚病原体在体内短时间内难以清除的后果,但都无怨无悔,体现出中国维和军人奉献使命的高尚情怀。

具有良好风貌的中国维和医院成为联刚团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前后接待过50余批次的联合国考察参观团(组)和各国友军人员。时任联合国主管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格诺为中国维和医院揭匾。按惯例,联合国要在派遣前对维和分队进行考察验收,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特别助理来访时特别表示:“因为你们的出色表现,今后联合国对中国派遣的维和医疗分队将不再进行考察验收。”

如今,中国维和医院的牌匾在刚果(金)、黎巴嫩、南苏丹、马里等多国的维和营地熠熠生辉。在远离祖国、战乱冲突不断、生存条件恶劣的环境下,中国维和部队中的医务工作者忠实履行使命,为维护世界和平、展现中国军队良好形象作出了突出贡献。(作者为中国首支维和医疗分队队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前副院长)

500

2016年7月,在接到维和出征命令后,由第81集团军某陆航旅组建的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官兵在该旅机场野外起降点进行任务地机降模拟警戒训练。

2017年,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翱翔在达尔富尔的“和平之鹰”

陈文龙

2017年,中国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首支直升机分队,在联合国和非盟驻达尔富尔联合特派团(简称联非达团)的统一部署下,在苏丹达尔富尔任务区担负空中巡逻、维和部队运输、人员搜救后送、空运后勤补给等任务。

我们初到任务区时,未来的营地还只是一片光秃秃的沙漠。从零开始建设营地,联非达团给出的工期仅有42天。在第十三批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的大力帮助下,我们克服地质松软、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平均每天施工逾10小时,仅用37天便高标准完成营区主体工程建设。分队共搭建安装209间、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集装箱板房,硬化任务区路面2800余平方米,不但完善了水处理、供电及消防系统,还修筑了安全可靠的防御工事,被联非达团评为“最美营区”。

沙尘暴、复杂气象和危险地域条件,对飞行员身体、心理、技术都是极大考验。任务区地处撒哈拉沙漠东南部,干旱酷热、荒凉贫瘠,狂风常常会突然席卷千余米沙暴滚滚而来。直升机飞行范围为低空空域,强风、沙尘和低能见度都严重威胁着飞行安全。在一次运送任务中,已经连续待命3天之久的机长缪伟敏,在能见度刚刚达到最低放飞标准时,立即驾机起飞。然而起飞不久,又收到联非达团气象部门紧急发布的沙尘暴警告,缪伟敏沉着操纵直升机在最近的备份起降点着陆,机轮刚接触地面,沙尘暴就呼啸而至。

非洲大陆飘忽不定的积雨云也是直升机飞行中常要紧急处置的险情。如果不慎进入积雨云,直升机旋翼上会很快产生积冰,严重影响飞行气动力,甚至还会导致直升机因失去动力而坠落。在一次飞往南达尔富尔尼亚拉机场的途中,机长罗灿和副驾驶刘毅就遭遇积雨云。他们紧密配合,把直升机空速迅速增至每小时220公里,加速绕过黑色云团,成功处置了险情。机上运载的埃塞俄比亚步兵营战士纷纷竖起大拇指,表达敬意。

“迈拉山区因大雨导致山体滑坡,前往救灾的坦桑尼亚维和部队被困苏尼地区,请做好空中救援准备。”2018年9月的一天,直升机分队收到联非达团司令部的指令。

迈拉山区是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武装冲突区,也是苏丹政府和联非达团共同明确划定的禁飞区,救援点苏尼恰好位于禁飞区中心。反政府军曾宣称会击落一切进入该区域的联合国飞机,联非达团给出风险最高等级“5C”的评估。其他国家的直升机机组因任务风险等级太高,不愿受领此任务。接到命令后,我们立即开始准备救援预案。面对无导航、无地标、无气象数据以及反政府武装地面火力点分布地域未知等威胁,分队最终决定将整个救援计划分两个步骤实施:由一个机组先期进行航线勘察,明确坐标位置,再派第二个机组展开空运行动。

9月24日晚,分队收到了来自联非达团的放飞许可。次日清晨,在驻地机场开放的第一时间,救援任务官兵就乘直升机飞赴迈拉山区。山区地形复杂、气象多变,随着时间推移,山谷雾气不断加大,能见度越来越低,紊乱的气流让直升机颠簸幅度加剧。联非达团给定的3个坐标点都没有发现被困人员。时间紧迫,机长柴华和副驾驶盛名果断降低高度,贴着山脊展开搜索,终于在位于坐标点另一侧的山谷发现了被困车队。不等直升机停稳,坦桑尼亚官兵便挥手聚拢过来。隔天,12名急需救治的坦桑尼亚官兵全部脱离困境。

自2017年11月4日直升机分队开飞以来,中国维和官兵坚持实战标准,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套完全符合联合国要求及国际民航标准的作业程序,破解了空域复杂、航线陌生、条件恶劣、连续飞行等难点,用一道道“和平航迹”,践行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铮铮誓言。(作者为中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队长,第81集团军某陆航旅副旅长)

500

2020年3月7日,中国第六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医护人员在驻地附近皇后村开设临时巡诊点。图为医护人员为当地受伤儿童处理伤口。 

出兵规模从小到大,部队类型从单一到多样,任务领域从简单到复杂,30年间,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维和人员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传递和平的信心,竖起安全的屏障,赢得当地民众和国际同行赞誉,被联合国视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

500

2019年8月8日,中国第七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工兵分队官兵正在加固加奥超级营地北门安防设施。 

马里维和任务区——生死考验 刻骨铭心

卞 龙

今年2月17日,在西非国家马里东北部的梅纳卡地区,恐怖分子向联合国维和部队梅纳卡超级营地(简称超营)发起火箭弹袭击。当时,我正带领一支由35名中国维和军人组成的分遣队,执行超营施工任务。第一枚火箭弹落地后,超营警报系统发出预警。我第一时间通过对讲机指挥大家进入掩体,收拢清点人员,营区外3组人员30秒内全部进入附近掩体。3枚火箭弹落入超营内,其中一枚距离分遣队施工分队只有200米。近一年来,超营共遭遇5次火箭弹袭击,梅纳卡分遣队克服严峻的安全形势,目前已基本完成营地施工任务。

这是我第三次到马里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13年12月,应联合国请求,中国向马里派遣首批由工兵分队、警卫分队和医疗分队组成的维和部队,到现在已经是第七批。记得第一次到马里时,加奥机场航站楼的墙壁和窗户上布满弹孔,通往营区的公路上,设置了一道道关卡,荷枪实弹的政府军正在执勤,我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离我们如此之近。

中国维和部队所在的联合国马里维和任务区位于马里东部重镇加奥,这里是西非的交通要地,也是恐怖分子渗入马里首都巴马科的必经之路。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三支分队各司其职:警卫分队负责为东战区加奥超营提供安全警戒;医疗分队作为东战区二级医院负责医疗救治;我所在的工兵分队主要负责构筑加奥超营和梅纳卡超营防御设施,修建和维护机场、道路、排水设施,搭建板房等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简称联马团)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其他临时性抢建抢修任务。

营区建设从零起步,我们用10天左右时间即完成架设能够容纳155人居住的板房和配套生活设施。东战区司令部和各分队指挥长到营区参观后,表示“工程进度不可思议”。随着一个个施工项目圆满完成,“中国速度”“中国标准”“中国质量”在联马团赢得很高声誉,“中国工兵”也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2016年,我参加了中国赴马里第四批维和部队,并担任立体中队的中队长。那次维和经历,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伤痛。5月31日20时50分许,在二号哨位执勤的中队战士申亮亮和司崇昶即将轮换下岗。突然,我的对讲机里传来申亮亮清晰而急促的报告声:“值班室,有不明车辆冲向营区!”我迅速命令快速反应班(简称快反班)取枪,起身向哨位冲去。距离哨位还有约30米时,巨大的爆炸声、冲击波和横飞的沙粒将我掀飞。营区顿时一片漆黑、漫天烟尘。我爬到运输车之间的空隙处,简单检查了一下身体,就带着赶到的快反班向哨位冲去。最先找到的是司崇昶,他左耳血肉模糊,胸前鲜血浸透。把司崇昶交给军医包扎后,我们继续寻找申亮亮。这时,哨位已经燃起大火,我们加紧灭火,同时祈望亮亮不在哨位里。

大约10分钟后,哨位大火被扑灭,给水中队战士张浩然报告:“大队长,找到了,牺牲了……”那一夜,很长很长,我感到深深的悲痛。

据司崇昶回忆,当晚主哨申亮亮发现一不明车辆向营门高速冲来,他立即向作战值班室报告,果断指挥司崇昶向目标开枪射击,并在爆炸瞬间将司崇昶推离岗楼。从发现情况到最后爆炸,只有短短的37秒。在这宝贵的37秒中,申亮亮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始终坚守哨位履行职责,为营区做好防护准备争取了时间,避免了更多战友的伤亡。

我因双侧鼓膜穿孔撤回国内。我去了申亮亮的故乡河南焦作市温县,管他的爸妈也叫爸妈,我向他们说,“如果有维和,我还要去。”当时亮亮的爸爸说:“孩子,这是军人的使命和责任,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如今,作为第七批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的一员,我很珍惜这次机会,因为这不仅是我自己的愿望,也带着亮亮的遗志和司崇昶的心愿。

三度来马里维和,这里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此次前往马里的行囊中,我带着70双拖鞋和200多件衣服,送给当地的孩子们。马里孩子的纯真笑脸和战乱导致的破败景象形成的强烈对比,总是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我想,对于一名维和军人来说,能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和平的希望,付出就是值得的。(作者为中国第七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副分队长)

500

2020年1月17日,中国第十八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扫雷作业手正在排雷。

黎巴嫩维和任务区——巾帼蓝盔 无惧雷区

杨怡鑫

应联合国邀请,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于2006年4月部署到任务区。2019年5月,作为中国第十八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一员,我有幸成为首次走进“蓝线”雷场的中国维和女兵之一。

黎巴嫩素有“中东火药桶”之称,地中海东岸120余公里的黎巴嫩与以色列临时边境——“蓝线”地域地势复杂,地雷密布。我们所担负的任务是排雷和战场区域清除,主要包括勘察、标定和隔离雷区;在雷区开辟通道;开展区域排雷;处置未爆弹药;雷区紧急救援;开展地雷威胁安全宣传教育;配合联合国地雷行动协调中心工作等。

2006年至2020年,中国维和扫雷官兵累计发现、排除各类地雷1万余枚,创造了扫雷“数量最多、速度最快”和“零伤亡、零事故”的优异成绩。如今,“中国式扫雷”已成为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简称联黎部队)安全高效作业的代名词。

去年6月11日,分队71名扫雷官兵全部一次性通过联合国地雷行动协调中心的考核,同时获得扫雷、排爆两项资质,我和另外两名女扫雷作业手在列,成功拿到了进入“蓝线”雷场的“通行证”。

第一次走进真实雷场,只见山高坡陡的雷区荆棘丛生,锈蚀的隔离铁丝网、红底白骷髅头警示牌、偶尔可见裸露地表的地雷,时刻提醒着人们这是一片“死亡地带”。

“扫雷作业,迈出的每一步都事关生死。”开始作业前,扫雷组长的叮嘱让我绷紧了神经。炎炎夏日,雷场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我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沉闷的防护头盔,单手持探雷器探测信号源,不到10分钟就已经汗流浃背。“嘀嘀嘀,嘀嘀嘀……”发现信号源后,我小心翼翼地完成标定作业,而后兴奋地向组长报告。在组长的许可和全程监督下,我双膝跪地,拿着小铲子、刷子和剪刀等工具一寸一寸土地展开挖掘。身后不时传来组长的提醒:“扫雷要遵循联合国的标准作业程序,割除植被要从上到下、从后向前,一根一根地剪。挖掘要一点点推进,每次前进不得超过5厘米。”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挖掘,我发现了一枚埋在地下15厘米左右的地雷。为了成功将它引爆销毁,我需要紧贴着地雷,在旁边挖出能够放置引爆炸药的截面。小铲子在地雷周围挥动的每一下,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我真实体验到了扫雷排爆为什么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轰隆!”一声巨响,几缕浓烟,当天挖掘出的地雷被排爆作业手统一销毁,雷区的一角终于排除了安全隐患。

日复一日的扫雷工作让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也让我变得更加坚毅果敢和富有经验。越往雷场深处清排,情况愈复杂。人迹罕至的环境,蛇蝎出没,在挖掘的过程中突然窜出一条毒蛇是常有的事;多年的雨水冲刷,地表覆土增加了挖掘的工作量;许多地雷布设年代久远,被周围生长的植被缠绕,大大增加了清排时触雷的危险。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总是这样自我鼓励,不断向多次执行维和扫雷任务的组长学习,最终,我在一年多的任务期里共清排出了42枚地雷,交出了不亚于男扫雷手的成绩。

今年6月16日,联黎部队司令德尔科尔出席了中国第十八批赴黎维和部队的授勋仪式,称赞中国女扫雷作业手表现出色。7月6日,联黎部队性别官、荷兰海军中校埃拉专程访问中国维和营区,称赞“中国女军人是维护南黎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女性在维和行动中有着独特优势。2016年,时任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拉德苏呼吁让更多女性参与到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来。对于我军首次派出女子扫雷作业手亮相国际维和战场,第十八批赴黎维和部队指挥长高朝宁说:“这既是让女军人走上一线战斗岗位的实际举措,也是对联合国呼吁的积极响应。”

截至目前,在中国军队维和人员派赴的任务区中,有7个任务区活跃着中国女军人的身影,累计已有近千名中国女军人参与维和。她们在巡逻站岗、救治病患、扫雷排爆、建筑施工、参谋军官、军事观察员等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作者为中国第十八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作业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