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根本原因是中国崛起而不是广场协议
一说到日本,很多人就会想到失去的十年,后来是二十年,现在是三十年。然后就会想起美国人的惊天大阴谋,广场协议。一致认为,1985年的广场协议就是日本近三十年来,衰落的原因。
这就是一个阴谋论,听起来当然很爽、很嗨、很过瘾。但实际上,当时签定协议的不只是美国和日本,还有英国、法国、德国,它的目的也不是什么日元升值,而是让美元贬值。
在广场协议签定以后,日本和出口确实是丧失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他们进口赚了啊,你知道,日本人都是很喜欢进口的。
光86和87那两年,进口就省了2400多亿美元,同时还不停的向海外投资、建厂,绕过贸易壁垒。
我们现在说,日本在海外还有多少多少资产,相当于三个日本的经济规模,绝大多数,就是这一时间段投资的。
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像日本的衰落,主要就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崛起。你说像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巨无霸要崛起,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都在改变,你一个小小的日本能有什么办法嘛?就像螳螂,你的两只脚再牛B,难道你还挡得住火车?
上一次我们说过,日本整合亚洲的战略是雁形模式,日本做雁头,负责研发、管理和资本,然后把生产、加工那些,就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身上。至于中国和亚洲四小虎,就是为他提供资源嘛,什么石油、煤炭、矿石之类的。
但有一点他们没有想到,钱往往比那些计划、战略更聪明。日本要转移出来的那些制造业、电子产品装配业,对劳动力的教育状况以及制造业的工业基础,有着密切联系。相比当时的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中国在成本上更低、更具有优势。所以啊,傻子都会先择进入中国嘛。
最开始的时候,日本政府对日资进入中国,也是非常担心的,他们也害怕啊,这么大一个国家,万一都学会了怎么办?
但是我们是个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诶,那个政治智慧,对吧,你们懂的啦。当时我们就非常巧妙的、不露痕迹的、让其它国家相当震惊的,对日资给与额外优惠。
就是在原有的优惠政策上,再优惠。这招现在被很多商家给学去了,没事就全场搞促销打折,如果你是会员呢,你还可以享受折上折,就是在原来折扣上再打个折。
到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冷战结束,东欧巨变。美国对我们的态度180度大转弯,世界环境对我们相当不利。
92年的时候,李登辉不是在台湾就说吗,用不了几年,大陆就会变成七块。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这是世界很多数人的愿望和希望。
这种环境下,当时很多外资都打算撤离,情况确实相当危急。我们现在根本就想像不到,当时的管理层经历了什么,居然突破了重重困难、在日本很多政客反对声中,玩了个天皇访华。那个明仁天皇也很有意思,还跑到西安碑林的碑石上,去找他年号的出处,还真让他找到了。
这个天皇一访华,立刻就给那些日资吃了一颗定心丸,连天皇都来寻根了,还跑个P啊。不但不跑,还有更多的中低端产业迁到中国。
像中国这样一个巨无霸,你就是把全亚洲的制造业搬过来,都喂不饱他。这些年中国就像一个黑洞一样,吸尽了全世界的中低产业。而且中国人还有一项技能,他们是万万没有想到啊,那就是山寨。
这个山寨的坑,我们下回再填,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日本80年代一台电视机可以换回50桶原油,现在一台电视机,能换回五桶、八桶原油,就已经相当不错啦,这还得看人家愿不愿换。
第二就是日本走错路了,在他们不断的迁出中低端产业的同时,他们也在有计划的引导研发新技术,用于产业升级和改造旧产业。
比如我们知道,全球的造船业,那三大巨头是中、日、韩嘛,但现在日本好像都没什么声音了。
其实是他们是产业升级了,从以前造高耗能、高污染、低利润的大型油轮,转变为造那种附加值高的豪华客轮、液化气船、集装箱船等,还把重心投向那种船用发动机和电机上,也确实取得相当的成绩。
当然啦,日本当时还下注很多其它的高新产业,比如高级复合材料、深海勘探技术、半导体硬件、还有非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而美国当时也在搞新技术啊,美国人搞的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人搞的那些产业,技术是很不错啊,但有什么用呢,这些产业在全世界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远远不如美国人搞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日本的衰落的原因就是,旧产业不断的外迁,新产业又只见开花、不见结果。然后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它在全球范围内,完全就丧失了竞争优势。
就像零几年的时候,日本媒体还在天天说,中国这不行、那不行,现在呢,前两年我还看到日本的一则新闻,说是要如何用自己的优势,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和中国展开高铁的竞争。。
反正可以预见的,未来他们要心痛的,不是什么失去的三十年、而是四十年、五十年。。。甚至是一百年。。
其实这一内一外的两个因素,应该可以算作日本衰败的根本原因,但是日本之所以在90年突然发生经济崩盘,还有一个很悲哀的原因,日本经济之所以在90年突然崩盘,其实主要的原因是1987年,美国为了解决自己的贸易逆差,对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比如像什么降低利率,让日元继续升值、限制日本产品的进口,特别是还逼日本“自愿”削减对美国的汽车出口。
我们现在对日本有一个很深的误会,认为二战后,日本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因为日本人有多么牛逼、多么有创造性。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子。
日本战后,确实是很穷。你像1950年它的外汇储备才2亿美元,其中有一半还是美国人注入、用来稳定日元的。还有大概五、六千万,还是苍老师、波多老师的前辈们,在美国大兵身上压榨出来的。
这个美国大兵真是散财童子,同一时间,在欧洲也是这样不停的被德国的苍老师们压榨。
但是随后朝鲜半岛的战事,让日本迎来了大发展。这么说吧,日本战后经济的成就,完全是美国的军事订单、技术转让、和市场准入,给养起来的。说白了,日本就是美国豢养的廉价加工厂。
在1985年以前,日本靠汇率占美国的便宜,还差点搞掉了美国的汽车产业。
我以前看过一篇底特律的文章,我就发现那些摩天大楼,基本上都是82、83年给放弃的,当时我就在想啊,底特律会不会就是日本人给搞死的?因为一个产业基地的衰败,如果不考虑经济问题,单单归结于治安的因素,说服力好像差了那么一点点。
反正不管怎么说,美国这么一限制,很多对日本早就看不顺眼的国家,立马对它实行报复性的关税。
产品的出口受阻,日本政府就降低利率、希望促进国内的那些企业加大投资,他们也确实投资了,只是大多都投向资本市场,换取短期的利益,炒房、炒地皮。小地方就是不经炒,三炒两炒就把自己给炒糊了,很快,1990年资本市场就崩盘了。
其实当时日本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就是拉动内需,比如搞铁公基什么的。但这是大国的特权,而且,像日本这样一个机场修了几十年,都还有钉子户的国家,完全就搞不动嘛。
第二个就是投资海外、殖民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个他们确实在做,比如像我们中国的市场就被他们抢了很多。当时我们国内,从汽车到电子产品、再到文化产业,基本都是日本人的天下。
那时候日本汽车的广告和营销手法,基本上都被业内当作经典案例来研究和学习;
那个关于松下幸之助和盛田昭夫的的书,那简直是比前几年关于马云的书还要多;
关于日本有电视剧也有《阿香》、《空中小姐》、《东京爱情故事》等等一大批,风靡大江南北,像酒井法子、常盘贵子那些,在中国收割的粉丝,那是一茬接一茬。
特别是动画片,像什么《恐龙特急克赛号》、《机器猫》就是后来的《哆啦A梦》、《圣斗士星矢》《七龙珠》《奥特曼》等等,按现在的话来说,基本上每一部,都是现像级的动画片。
像这种文化产业,基本上都是无本买卖,用版权换现金。
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主权大国、是有话语权的,有很多重要行业,是根本不开放给你的。
而其它一些有投资价值的呢,又都被欧美那些国家给抢走了,比如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就拼命的到处去买油田、买矿产,但基本上都失败了。
所以说,日本企业当时拼命的投资房地产,那也是没有办法。因为日本被阉割的嘛、它是一个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国家。
之前在说军改的时候,就有提过,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因为经济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政治、军事、经济向来就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
要想取得定价权,就必须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占有上游资源的控制权。而政治的角力,背后的支撑是什么?是拳头。是军事。
一句话,一个国家的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必须相匹配。日本在这方面,就是太不匹配了。
当时日本整合亚洲,搞什么雁行模式,就是想另搞一套,挑战美国金融主导权。他也不想想,他是谁啊?一个被美国圈养的提款机,有什么资格去玩金融?
我们知道一句话,叫做一流企业定标准。但是你仔细查一下,除了某些零部件,日本制定过什么国际通用的标准?有吗?基本就没有。因为不够资格。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日本也从来就没有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基本都是对欧美技术的优化,说好听一点,叫精益求精。汽车是这样、电子产品是这样,甚至当年他们投入的创新方向,也是这样。
我们之前很多人一直认为,日本是赌错了,错过了互联网、错过了通讯业。但是你要搞搞清楚,那个互联网和通讯,玩的是标准之争,日本一个政治阉割儿,有什么资格参与进去玩?
日本这么些年来,从来就只能躺着和欧美对话。现在天天上蹦下跳的,要搞国家正常化,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站着和大家打交道嘛。但这个大伙能同意吗?就算是我们同意,他爹地会同意吗?
同样的还有德国,德国为什么死死的抱着欧盟那块招牌,不肯放?不就是想借助整个欧洲兄弟的力量,来掩饰自己政治阉割儿的缺陷吗?
转自公众号:奇葩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