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造车一定很赚钱,但其实这是个既辛苦又不太赚钱的买卖
潮水退去,一地鸡毛。可能以前很多人都有个误解,觉得一辆车动辄十几万,那么造车一定很赚钱,其实恰恰错了,造车是个既辛苦,又不太赚钱的买卖,投入高,风险大,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收益还有限,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尤其那些混互联网的,可能真把李书福的话当了真,“不就是几个沙发加四个轮子嘛”,咱们也去革他们的命,互联网降维打击嘛。。。
其实可以随便看看几个公司的毛利率,可能就会有点感觉了,国内的长城汽车,吉利汽车,2019的年报毛利率分别是13.53% 和17.37%; 国外的丰田和大众,不好意思我随手问了度娘只看到了2019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分别是18.5%和19.33, 是不是好像也不算太高?连造家电的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毛利率都是27.6%和28.8%,是不是开始觉得好像造车也没那么赚?最后再看看汽车之家这种互联网公司,2019年毛利率88.6%。。。所以,我一直不太明白,身处高回报行业的互联网新势力们,为什么一定要来趟造车这个浑水。。。我猜一定是为了信仰。
一辆车,从规划,设计,验证到最后量产,每一步都是耗时耗力又耗钱,拿我们公司某个几百块钱的电子电气零部件来说,各类实验和验证标准就一大堆,振动,盐雾,寿命,电磁兼容,等等,整车各类零部件要五六千个,其复杂程度真不是普通人想象那么简单。更别说你还得买场地建厂房,投资买产线设备,真金白银花出去,能不能回本真的不好说,毕竟,这已经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了,即便技术搞定了,不但要持续的输血,还要有好的营销,你才能把车卖出去。
若干年前我刚进入这个行业,曾经拿到一个报价项目,说某整车客户要我们报价并且要送个样件,我看名字是英文,BIRD,我心说这个是什么“鸟”汽车公司,没听过啊,后来才知到原来是做手机的波导,那时候是波导是手机中的战斗机,风头正劲,不过真的战斗机他们造不了,于是就开始造汽车,好像先后与南汽新雅途,香港晨星和长丰汽车都合作过,不过后来也是无疾而终,跨界掉进了汽车这个坑,还能爬出来的,真的不是一般人的难。
【本评论由风闻社区捞取,来自《造车新势力这半年:有的越过了“龙门”,有的永远停在了“PPT”》一文,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标题为小编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