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十年边界战争,越军的真实战斗力,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文章来源:南疆烽烟正十年(微信公众号)
战斗力,顾名思义,也就是军队的作战能力。通常由作战人员素质、武器装备性能、编制结构比例、后勤保障能力、实战化训练水平、正规化管理程度等要素综合而成。而要真正评价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实战,归根到底是要用战场表现来说话的。
作为距离我们最近的战争,历时十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是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的一段过往。但是不知道是受了当年对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大力宣传的影响,还是因为对中越战争那段历史的不熟悉,很多人都存在着一个错误的印象,认为越军的战斗力很强,比解放军还强。可历史的事实绝非如此!
越军在宽大正面、浅近纵深的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兵力再雄厚,工事再完备也阻挡不了解放军的前进的步伐。比如同登、谅山战役。同登是越北军事要地,谅山的咽喉;谅山又是越北的战略重镇,通往河内的门户。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谅山方向是越军的主要战略战役方向。
因此,越军在谅山地区采取了以主力部队第3师(别称金星师)和地方部队相结合的方式部署防御,总兵力为12000余人(不含数量庞大但无法统计的民军);后来在战斗中又抽调第327师以及第337师和北太省197团部分兵力增援,从而使该地区总兵力达到22000余人(同样不含民军),是1979年越军兵力最为雄厚的一个作战方向。
越军自诩谅山是“不可逾越的要塞”,企图凭借多年经营构成的坚固防御阵地与野战防御阵地相结合的,完整的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体系,阻止我军进攻。
担负友谊关方向作战任务的广州军区第55军对同登、谅山地区之敌的进攻,从2月17日战斗打响到23日,为战役第一阶段,胜利围歼了同登、坂然地区的越军;从2月27日至3月5日,为战役第二阶段,胜利攻克了越北重镇谅山市。55军完成了1979年对越作战最为重要的战役进攻任务,攻陷谅山,威震河内,歼敌上万人,最年轻的部队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参战9个陆军军的歼敌之最,为作战胜利立下头功!
实施比防御作战更加艰难的进攻作战,越军的失败更大,损失更多。例如代乃阻击战,越军第二军区战备值班部队、头等主力是316A师,奉命从平卢地区出发东进,增援沿红河两岸布防的345师,企图侧击我军,以解柑塘之围。所部148团在炮兵187团的炮火支援下,与我13军39师的4个连争夺10号公路左侧代乃地区的4个无名高地。我军步兵凭借师炮群和团营属炮兵的强大火力支援,连续奋战5个昼夜,先后打退越军30余次反扑,取得了毙伤俘越军近千名的战果。敌316A师未能前进一步,增援柑塘的企图化为泡影。
又例如1984年7月12日的船头地区防御作战(即坊间所称的,其实并不准确的松毛岭大战),越军出动一个加强师的兵力,在8公里的正面上,分为四个方向,对我14军坚守的老山地区诸阵地实施空前规模的反扑。我军坚守前沿的步兵分队依托既设阵地,在强大火力支援下(这一仗共消耗各种口径炮弹1261吨,是对越作战前所未有的火力强度),从凌晨5时打到傍晚19时,一个白天即消灭越军3000余人,取得了十年对越作战最大胜利。越军精心策划、周密准备了两个多月,企图一举“收复失地”的“MB-84”战役计划最终以惨败落幕。
历史事实非常清楚:在历时十年的中越战争中,战场的主动权始终在解放军手里。就总体评价而言,越军的正规战(即运动战和阵地战)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并不善于组织师以上规模的兵团协同作战。越军在1979年仅仅组织了一次团规模的进攻作战(即云南方向316A师148团代乃地区进攻战斗),在1984年实施了一次加强师规模的进攻作战(即7月12日对老山前线的全面反扑),在解放军的强大火力面前,均以惨败收场。
话又说回来,越军毕竟经过了几十年游击战争的考验,最为熟悉和擅长的就是分队游击战,步兵连以下的组织指挥和战术运用都比较熟练,单兵军事素质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每当大部队在正面交锋中失败之后,往往能够迅速化整为零,上山进洞,凭借熟悉的地形和有利的民情,转入游击作战牵制和消耗对手。这一个突出特点,在1979年的高平战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高平战役,广州军区前指原计划用3到5天的时间,以41军、42军(并加强129师)共7个师的兵力,采取大纵深战役穿插的打法,速决全歼高平守敌越军346师及其地方部队。没想到真的打起来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越军见态势不好,迅速分散,实施游击,让你有力也用不上。我军为了加大兵力密度,维护交通线,除了第一批参战的7个师之外,又先后投入了战役预备队的4个师,合计11个师的兵力,一直打到3月16日撤军完毕,也未能彻底解决高平战区的敌人。
而在回撤阶段,来自成都军区的战役预备队50军150师,由于50军驻该师工作组的错误决心,造成448团在那嘎以北地区遭到越军伏击,导致担任先头任务的2营和实施增援的1连与8连作战失利,成为了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军最大的一次损失。越军以游击战和持久战对付我之正规战和速决战,是他战术上得法的地方。
回顾越军战史,其抗法战争、抗美战争、对华战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伤亡很大。这充分暴露了其弱点:虽然打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仗,但基本上是以游击战为主,以分队作战为主,真正经历的大仗、硬仗、恶仗不多,各级将领指挥师以上兵团作战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最为致命的是部队火力不强(大口径火炮不多,且害怕太过集中遭受更大损失,多数时候是以连、排为单位分散配置,很少实施营、群集中射击,零敲碎打,根本没有办法对我军构成实质性威胁),攻坚能力有限,协同也不熟练,很难打好反复争夺的恶仗。
纵览十年中越战争的历史,越军在团以上部队作战层面,全败无胜;在营以下分队作战层面,虽然可以取得若干胜利,但是对于大局无甚作用,影响不了战场态势。这并不是一支可以用“强大”一词来形容的军队。他是一支非常优秀的游击队,但绝不是一支强大的正规军。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按照当年毛泽东的教导,要做的是地表最强!“工人农民的军队,党领导的军队,不能打胜仗呀?不能把进攻的敌人打下去呀?别的星球上的,如果来了怎么办,现在我们没有经验。地球上的,我看就是要把它整下去!”——《在听取中印边界东段自卫反击作战情况汇报时的插话》1963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