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打不通任督二脉,你嘚瑟个啥?

公众号“历史约读座”的小宝库,这里有时事闲话,也有历史微语,欢迎大家关注。

最近三哥这热点是蹭不完了!

加勒万河谷冲突至今,中印两国似乎都有为此事降温的趋势。但是从这几天的报道看,中国方面是有诚意的,起码释放了俘虏的印军士兵。

印度方面则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虽然莫迪19日在边境冲突讨论会议结束之后发表电视讲话说:“无人侵入我们的边境,现在那里已经没人了,我们的哨所也没有被占领。”算是表达了一点儿认账的态度,但是随后在6月22日中印两国代表团的军长级会谈中,印度就提出了“搞事”的要求:

印方代表团团长第14集团军军长哈林德·辛格中将向中方提出:

1、中方从班公湖北岸撤军。

2、中方从加勒万河谷撤军,并在重要战略地区恢复原状。

3、中方减少有争议边界一侧的“纵深地区”部署。

4、恢复基阿姆温泉地区原状。

5、中方停止在争议地区的的军事集结。

6、中方恢复4月初之前的部署。

另有消息称,印方还要求中方提供具体的撤军时间表。

同时,印方还表示,印军已做好全面战争准备,不再遵守两国军队在对峙时不使用热兵器、锋利冷兵器的有关协定,并已经授权印军前线指挥官在中印边界上与中方打交道的“完全自由”----也就是说,准备动火器。

看完这条件,大家下巴都惊掉了吧!

这不知道的,还以为印度已经大败解放军,准备让中国签第二个《辛丑条约》呢!仿佛前几天死了二十多人,被俘几十人的一方是中国,而不是印度。

后来转念一想,也通!

这是一幅印度老汉自己瞄准中国的高铁,伸腿碰瓷,然后倒地讹钱的画面!

500

紧接着,印度贸易行会“全印度贸易者邦联”发出了抵制中国货的呼吁,“德里酒店和餐馆所有者协会”则号召印度3000家酒店拒绝中国人入住。更牛的是,24日,路透社爆料印度政府玩起了“暗箱操作”,“扣押”来自中国的集装箱,导致大量中国制造的电子元件等商品积压在印度港口。

500

如果说,前面的行为还可以算是印度军方擅自漫天要价,以及印度非政府组织自发行动。这个扣中国集装箱的行为,可是彻头彻尾的政府意图了。无论什么原因,这些行动说明印度可能正在为升级两国争端作准备。

为什么?

平日里我们可以拿三哥的各种沙雕行为逗乐,但是真要动火器,还是要把三哥当做理性人来看待。

什么62年的记吃不记打,什么美国的怂恿,甚至什么印度军方要下克上之类的笑谈和阴谋论可以放在一边了。

正经人谁写那日记啊!

我的理解是,莫迪在豪赌印度的未来----想利用中美全面斗争的机遇,通过挑衅中国,打造出一个“印度民族”----其志不在小!

他想为印度注入灵魂!

印度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南亚次大陆就土邦林立,各不统属。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英国为了便于统治和管理印度,更是经常挑拨各个土邦,各个教派之间的冲突。直到二战结束印度独立以前,印度只是个地理名词,而非不具备国家的概念。

一个政治实体的形成就是不断在内部求同存异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告诉政治实体内的国民,这个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大家为什么要聚在一起?

聚在一起对人民有什么好处?

像中国这样的单一主体民族国家,这个任务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完成了----千百年来不断的锤炼和同化,已经让所有人融入了相同的文化背景,具备了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一样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化认同造就了民族意识,有了民族意识,国家就有了动员和凝聚举国力量的基本号召力。

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就是国家的灵魂!

可印度并不是这样的。建国几十年来,它一直处于行尸走肉的状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第一件事就是书同文、车同轨。而印度呢?直到现在,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达33种。除宪法规定的22种语言为联邦官方语言外,还规定英语为行政和司法用语。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

语言是最基本的文化认同!一个国家连语言都无法统一,哪来的文化认同?没有文化认同,哪来的民族意识呢?

这一点,每个土邦表面上都不说,但内心有一种想法始终存在:我们彼此没有天然的文化纽带,我们使用不同的和文字,甚至于我和我的邻居还有仇,为什么还要同处一个屋檐下?

一个国家,连人心都凝聚不起来,“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就是个白日梦!

把扯淡的白日梦变成可行的理想,就是印度建国以来始终在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印度”的第一步!

这一步迈的极其艰难。

圣雄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勉强促成了印度教派和伊斯兰教派的短暂和解,算是给印度支起了一个摇摇欲倒的骨架。

尼赫鲁竖起“不结盟运动”的大旗,担纲了一阵第三世界国家领袖的角色,一度唤起了印度精英阶层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但是这一切却在1962年对中国的军事冒险中,被中国一巴掌扇的稀碎。

不过这一巴掌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醒了印度一部分人----面对一个有着数千年的政体高度统一、族群高度认同的中国,松散的印度和中国的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差越大。

不幸的是,现实的发展印证了这个预测。本来,印度和中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印度甚至还领先中国一点。结果几十年发展下来,印度和中国的基本国力已经相差6-7倍,更不要提高端产业和完整工业体系这些印度根本就是“0”的东西。这种历史的现实让印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焦躁,甚至让印度开始怀疑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就是在这种焦虑中,带着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莫迪上台了。要解读印度的行为,就必须先解读莫迪。莫迪的出身种姓不高,属于平民阶层,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印度教家庭。他从小就是虔诚的印度教教徒,8岁的时候,莫迪就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团----印度的一个极端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它的宗旨就是将印度教发扬光大。

这个党正是靠着煽动民族主义,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党,在短短12年间就成为印度第一大党。莫迪和他的印度人民党就是想用印度教,创造出一个印度民族的概念和认同----完成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完成的历史任务。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莫迪在2018年7月开始的新公民登记中,甚至不惜把近400万人的伊斯兰教徒变成黑户----大搞法西斯式的民族净化运动。

当然,只在内部搞净化是不足以凝聚起民族认同感的,民族认同是要在“共患难” 的外界压力下形成的。对此,莫迪心知肚明。今年恰逢多事,印度国内同时面对疫情、蝗灾、经济下行等严峻问题。可谓危机重重。一方面,有着塑造“印度民族”的主观愿望;一方面,有着转移国内矛盾的客观要求。印度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开启边衅”。

挑衅的目标呢?

只要和中国----这个强大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个可以和美国争霸的一流强国起了冲突。

莫迪就已经赢了。

如果侥幸胜了,莫迪自然如日中天;即使不出所料的败了,莫迪就正好大力宣扬中国迫害论,甚至是中国武力威胁下的印度的生死前途问题,从而激发印度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基于贸易上的依赖和军事上的差距,莫迪从来就没期望过对中国的胜利,起码是无所谓胜负!

毕竟,一个连灵魂都不健全的行尸走肉和一个打通了任督二脉的绝顶高手相比,这不是一个量级的比赛。

种姓制度是印度永不弥合的伤口!

这个制度不消灭,印度就永远是个病秧子!

从印度的种姓制度看中国的任督二脉!

武侠小说里讲一个高手的时候,打通任督二脉是最起码的要求。人通了任督二脉就气血畅通,国家的阶层流动通了,优秀人才就源源不断。

通的障碍就是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哪个国家都有。

人类自从有了私有制后,贵族和平民的等级就出现了。

印度建立了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和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力。这些人可以理解为中国魏晋时代的顶层门阀。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国家机器的主要部分,是婆罗门阶层的仆从。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两个阶层就是印度的统治阶级。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政治上没有特权,是主要的税基。

第四等级,首陀罗,最低贱,世世代代干脏活、累活,但还属于人!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从事处理尸体等最低贱的职业。

贱民在印度不算人,不入四大种姓之列。

中国最早的成熟的等级制度,就是周朝。它用严密的周礼,建立了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奴隶的统治秩序。

500

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根据天子的分封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同时也从诸侯手里受领和世袭土地。

这一点,和印度的种姓制度基本差不多。一个人一出生,地位和岗位,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一套日本学的也很明白,关白历来由藤原氏的五摄家的子弟轮流担任,其中以藤原北家为尊。幕府将军,自平安以后,就由源氏和平氏的子弟充任。

如果就这么平平安安的过下去,那么中国也会有一套像印度一样的种姓制度。但我们以前说过,中国最大的不幸和幸运,就是地处温带季风区,同时周围强敌环伺。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中国人会为一条小河沟打到尸横遍野;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中国人还要团结起来,和四周的强敌轮番开战!

中国的贵族天生论就这样被打破了!

先是内部,在经历了一段礼仪式战争的装逼之后,大家慢慢杀红了眼。

尤其是进入战国时代,为了能在战争中获胜,战国七雄都纷纷开启了变法图强。

其中,秦国的变法最彻底最成功。商鞅变法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废除了旧贵族的爵位代代不断的世袭制, 设立军功爵和农爵。老百姓可以通过在战场上杀敌或者为国家多打粮食,来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

以前贵族是世袭的,平民再努力也无法染指;现在贵族可以自己争回来的,而且后代还会因为无功而失爵,那么只好立足当下去拼命。

所以秦国人“闻战则喜”,秦军的士兵更是比虎狼还猛——一颗人头一级爵位——只要敢拼,转瞬就能逆天改命。这其实就是把贵族的身份拿出来拍卖,谁杀敌多,谁就能当。

随着大秦统一六国,战争结束,老百姓不能再通过战争获利。那些已经当上贵族的人自然是享福了,但是底层百姓活不下去啊。

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凭本事吃饭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谁都不信贵族天生论那一套了。当底层百姓活不下去时,就开始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代代王朝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下被推翻,同时也伴随着一代代新老贵族的交替。

当然,不仅是王朝更替时贵族要轮流转,即使在一个王朝的延续期内,贵族也不是万世不易的。

因为在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无时无刻面临着战争。尤其是遍布游牧民族的西部,以及整个北方,不是荒漠就是草原,几乎没有屏障。长长的国防线,需要大量的常备军驻守。

如果中国也继续玩那种礼仪式的贵族战争,甚至像古印度那样,只有第二等级的刹帝利才能当军人,那肯定兵员肯定不够用。

这时候,国家必须充分调动底层的力量。

怎么调动呢?

军功是一个办法,这是直接见血的,商鞅也证明它的有效性。

在汉朝,卫青这种人奴之子,就可以凭着卓著的战功,最后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娶公主,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战争不是只靠军人,还要靠完整的后勤供应体系,这就涉及国家的治理----文官体系的建设问题。这个问题不涉及直接生死,所以改变就慢一些。但是在经历了汉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之后,最终催生了隋朝的科举选才制度,并在后世不断完善。中国便开始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盛景。

隋唐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结束的历史产物。它削弱、限制门阀世族地方势力,吸收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国家管理,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巩固。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门第高下、出身贵贱不再是评判人才优劣的标准,寒门百姓获得与官宦世族平等的机会,彻底打破了门阀世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科举考试在扩大统治基础的同时,还在当时的环境下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与普及,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民族素质。

唐太宗李世民才兴奋的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这一刻,中国的任督二脉彻底打通,使整个国家有了全面的动员能力。

这种机制一直延续到现在,就是面向全民的高考教育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加政绩评价的遴选晋升机制,在制度层面让底层百姓和顶层精英的后代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参与竞争。这个制度不能保证完全的公平,但是却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公平。

当然,教育产业化正在摧毁这种公平,至于大学推荐入学----那更是一部分既得利益集团最乐意看到的,世界可以重回他们喜欢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风雅魏晋时代。当然,如果不出意外,未来等待中国的将是更大规模“五胡乱华”和“两脚羊”。

说白了,就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让统治者必须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自己的军事和政治能力,从而尽可能的充分调动底层的力量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使社会无法实现阶级固化。所以在中国,等级制度屡屡被打破,底层民众可以通过军功、科举,甚至是造反来改变阶级地位。

而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就比中国好多了。

北方有全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那就是就是天然的长城,想入侵古印度,不是一般的难。强如解放军,也只能在自卫还击之后退回国内。

而南亚板块三边临海,除了大英帝国这样的海上霸主,其他人没法从海上入侵印度。

只有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的开伯尔山口,可以供大队人马出入。

500

天然的山脉、海洋屏障,让古印度的统治者不需要长期备战,也就没必要保持庞大的常备军,所以不需要调动底层民众来当兵。

同时因为没有像中国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的相对优越,全年几乎都是无霜期,可以使这块地方的粮食产量相对充足,对保暖的衣物、住所也没有过分的需求,所以就没必要激励底层去研究农耕、桑棉。

所以,古印度的军队,只有第二等级的刹帝利,没有底层的贱民。保安团规模和城管队水平的军队又不需要过高的国家能力支撑,所以古印度掌握国家治理的第一等级婆罗门,就不需要大量补充和改良文官队伍。

这就导致一方面古印度很难抵挡外来入侵者;另一方面,由于古印度上下阶层严重脱节,外来入侵者只要把上层阶级打败了,就能统治印度了。

新来的统治者看到种姓制度那么好用,就拿来继续用,连第一个现代国家英国统治印度时,也没改变种姓制度。

一波接一波的统治者就可以安心把底层民众踩在脚下。

于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种姓制度既让印度处于上下严重割裂的状态,又把地域、教派等问题纠缠的更复杂,是印度的民族意识无法有效的形成。

国家的任督二脉打不通,还想和中国过招......要不是怕增加扶贫干部的负担,印度早就碎成一地芝麻了。

公众号“历史约读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