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卵用】应对“少子化”,台湾当局这些年做了哪些努力?

日前,《新华日报》一篇《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被一直转发,其中讨论最多的点在于文章中建议“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而我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常年少子化的台湾,当局做过哪些努力。

先来看看下面这张图,这是我根据台湾当局内政部门公布的资料所整理的,内容为1984年至2017年台湾地区人口总生育率和生母生育首胎平均年龄的变化。

首先“总生育率”是指妇女在育龄期间(一般指15-49岁),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认为“总生育率”2.1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而台湾地区的总生育率在1984年时为2.06,略低于2.1,而到了新世纪的2011年已经低到了1.40,2010年来到了最低的0.90,这些年平均维持在1.10~1.20左右的水平。低生育率造成台湾劳动力人口减少,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增加,换句话说,未来每个年轻人要“养”的人在不断增加。台湾之前饱受争议的年金改革某方面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只是真正影响大的劳保改革尚未启动。

而另一条折线“生母生育首胎平均年龄”则不断增加,从1984年的24.3岁,到2012年的30.1岁(首次突破30岁),到2017年已经提高到30.8岁。随着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更多的走入职场,社会地位的提高,两性平权的强化等等,这些都使得妇女升第一胎的年龄增加,同时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并不长,若“生母生育首胎平均年龄”继续增加,接下来希望这些母亲多生孩子也不太可能。

500

前面是现况的介绍,下面我们来看看台湾这些年都推了哪些鼓励生小孩的政策呢?

查了一下台湾内政部门的介绍,大体上分为三个方面:

一、启动各项“乐婚、愿生、能养”策略,统整于人口政策白皮书等相关政策中,以“提升婚姻机会与重建家庭价值”、“健全生育保健体系”、“建构平价优质多元近便幼儿教保体系”、“提供育儿家庭之经济支持措施”、“营造友善家庭之职场环境”、“落实产假及育婴留职停薪措施”及“强化儿童保护体系”为目标,分由“教育部”、“卫生福利部”、“劳动部”、“内政部”、“财政部”、“国防部”、“铨叙部”等相关部会落实推动;另为强化友善生养环境,“国家发展委员会”提出“完善生养环境方案”(2016至2018年),透过强化家庭、小区、雇主及政府间的合作机制,推动“衡平职场与家庭”、“支持家长育儿”及“托育安亲普及化”3项策略,以满足不同型态家庭的育儿需求,营造友善的养育与照护环境。

二、加强倡导婚姻、家庭的意义与价值,除办理鼓励婚育相关专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及建议函请相关部会列入施政参考外,也积极办理提升婚姻机会与重建家庭价值相关措施,建立“幸福小站”专网(网址:网址:http://sweethome.moi.gov.tw/),提供有关结婚、生育等实用及多元化信息,定期邀请名人撰稿并刊载于幸福小站,透过分享个人婚育、家庭生活及其经营方式等故事,以营造对结婚及家庭之向往,并举办未婚联谊活动,增加未婚青年交往机会,持续营造“乐婚、愿生、能养”之氛围及环境。

三、除各“中央部会”积极推动友善婚育政策措施外,各直辖市、县(市)政府亦依财政状况发放生育补助(津贴)并实施育儿福利措施。

从以上台湾当局及各县市政府的做法可以知道,要解决少子化是一个跨部门的问题,除了直接给补贴,还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配套措施,如是否有足够的产假、是否有足够的平价公共托儿所等。

500

以上为台湾内政部门统整的“中央部会”所推动的鼓励婚育的措施简表

同时不同县市政府则因自己的财力,能提供的补贴差距非常大。对于财政状况良好的台北市,每生育一个胎儿就发给生育奖励金2万元(单位:新台币,以下同),若是中低收入户,另外补助1万6500元;在育儿津贴的部分,每名儿童在5岁前每个月可以领2500台币津贴,而对于0-2岁的育儿阶段则还依家庭形态的不同,提供“父母未就业家庭育儿津贴”(与一般育儿津贴不能同时领取)和“就业者家庭部分拖育费用补助”。

而对于财政状况不好的嘉义县,每胎只补助6000元,育儿福利部分较台北市也差距较大。

以上只是粗略的说明,若大陆未来也要鼓励生育,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台湾已经做的措施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最后说一句,台湾当局提供了这么多措施,也无力扭转少子化的趋势。以上的所有补贴都敌不过艰难的就业形势、底薪及高房价的沉重负担。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