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版“真理大辩论”:美国正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崩溃付出代价

这场辩论的具体发生时间是2017年,但其争论的核心问题至今仍然存在,最早可追溯到60年代,至今余音不绝。

2020年的今天,弗洛伊德遭受暴力执法致死,在全美范围内点燃了反种族歧视的怒火。

一篇美国学者3年前写的评论,在微博上引起不少中国网友的关注。作者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教授艾米·瓦克斯(Amy Wax),持保守主义立场,她指出了当今美国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认为民众普遍失去了上世纪50年代所倡导的“尊重、文明和成熟的价值观”,“正在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崩溃付出代价”。

500

当时,这篇文章就在美国的文化界和思想界引起了很大争议,甚至遭到左派的围攻,双方交锋持续了半年之久。宾大一度还有33名教授站出来,联名要求开除瓦克斯。

译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雷尼尔雪山2020”(ID:parenthome)。

太少的美国人真正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工作。适龄男性劳动参与率处于大萧条以来的最低点,鸦片类毒品滥用现象非常普遍,凶杀和暴力困扰着内陆城市。几乎有一半的孩子都是非婚生子女,而更多的孩子由单身母亲抚养。许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技能,高中生的排名低于世界上其他二十几个国家。

500

美国适龄男性劳动参与率历史曲线
图由译者补充

这些现象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但这种或者那种的社会病态隐喻着这个国家资本主义传统文化的崩溃。过去这种资本主义文化为我们的生活制定准则:

先结婚然后再要小孩,为了家庭和孩子们努力维护婚姻。为了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努力获得所需的教育。努力工作,拒绝懒散;尽可能为你的客户和雇主多做一些事情;做一个爱国者,随时准备为国家服务;尽可能维护邻里和睦,具有公民意识,慈善意识;避免在公开场合使用粗俗的语言,尊重权威;避免药物滥用和犯罪。

这些基本的文化准则,统治着1940年后期到1960年代中期的思想界。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人不论背景和能力,都能有效地尊崇这些规则。因此这些文化准则为社会的生产效率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和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每个人都尊崇这些准则吗?当然不是。任何时代总有叛逆者和伪善者,阴奉阳违这些文化准则。俗话说的好,伪善是恶披着善的外衣。即便如此,这些伪善者也很少敢公开挑战这些准则。

当这些文化准则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一切都是完美的吗?当然不是。也有种族歧视,也有有限的性别区别对待和有限的反犹主义。但是必须承认当这些准则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妇女和少数民族的地位在稳步改善。消除歧视和增加机会并不一定需要这些文化准则的消亡作为代价。

恰恰相反,因为这些准则的消亡,反而严重阻碍了弱势群体地位的改善。而且这种准则消亡的趋势也加速了福利国家所带来与日俱增的破坏性后果:福利国家通过接管家庭的财政支持,抑制了家庭对两位父母的需求。

500

美国单亲妈妈(从未结婚)的比例,从1968年的7%飙升到14年的50%

如果社会对婚姻持强烈的保守态度,还可能抑制福利化国家的进程。而现实恰恰相反,单亲家长的数量呈天文数字增长,导致儿童更容易出现学业失败,吸毒上瘾,闲散,犯罪和贫穷。

无论哪个种族,单亲家庭的贫困率远高于双亲家庭(红色为单亲家庭贫困率,蓝色为双亲家庭的贫困率)这种传统资本主义文化准则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崩溃。经济繁荣,毒品,高等教育的扩张以及围绕越南战争的焦虑等因素的结合促成了一种反权威,幼稚,不切实际的(

性,毒品和摇滚乐)的文化。

然而这种文化对一个成熟,繁荣的成人社会来说是行不通的。从这个时代开始看到了操纵身份认同的政治。这种政治颠覆了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民权领袖所期望对不要以肤色作为评判标准的渴望。这种政治使他们反而对故意操纵种族,民族,性别以及现在的性取向话题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00

而那些本来拥有文化影响力的长者,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他们作为倡导尊重,文明和成熟价值观的角色。因此,反准则文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学校的学者,作家,艺术家,演员和新闻工作者中间:这些人喜欢从传统文化准则中跳出来,将自己的罪行反而归结为德行和独树一帜的阶级标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至少有些文化并没有让自己的民众为推动经济发展做好准备。好比印第安人的文化是为游牧猎人设计的,但不适合21世纪的发达国家。在一些白人工薪阶层中的单亲,反社会得亚文化,在一些城市中反白人的说唱文化,在一些西班牙移民中的反融合亚文化同样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的需求。

这些文化取向不仅与先进的自由市场经济和可行的民主制度不相容,而且还破坏了美国人之间的团结和互惠意识。如果传统文化的准则不能得到广泛的恢复(美国中上层阶级中依然大部分遵从这些文化准则),那么情况将对我们所有人而言会变得更加糟糕。

500

那些已经抛弃了传统文化准则的普通美国人,如果重新接受这些准则是否会大大减少社会的病态?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那些目前还遵循这些准则的人群中,无论受教育程度和富裕程度如何,凶杀率都很低,阿片类成瘾很少,贫困率也很低。

那些现在按照亚文化生活的人,即便按照传统的文化准则生活,大部分人可能还是不会成为富人或者拥有精英工作,但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比现在好得多,学校和社区会更安全,更愉快,更多的学生为建设性的工作和民主参与做好准备。

但恢复传统阶级文化准则的主导地位,需要有文化的仲裁者-学者,媒体和好莱坞-放弃多元文化的诉苦抱怨和对被压迫者的刻意修饰。他们不应该抨击传统的资本主义文化准则,而是像1950年一样,去拥抱这种文化准则。


这篇文章刊登于2017年8月9日的《费城询问报》。当时的美国社会,一场种族冲突正在暗流涌动。

5月,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政府决定移除市中心一尊罗伯特·李将军的雕像,他是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盟的总司令。7月,奉行“白人至上”的美国极端种族主义组织“3K党”也出来示威,抗议市政府移除雕像,理由是此举触犯了“美国白人的文化和尊严”。

而好巧不巧,在文章发表3天后,也就是8月12日,数百名白人种族主义者在夏洛茨维尔举行集会,高喊要要保护“白人的遗产、文化和欧罗巴人种的身份”。结果,事件演变成一场严重的暴力冲突,造成至少3人死亡、34人受伤,其中还包括2名警察。

500

在这样的背景下,瓦克斯的文章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更遭到了左派的猛烈反击。

8月20日,瓦克斯的同事,来自宾大法学院的5名教职工李(Sophia Z. Lee)、马耶里(Serena Mayeri)、罗伯茨(Dorothy E. Roberts)、戈登(Sarah B. Gordon)和沃尔夫(Tobias B. Wolff)联名发表文章《资本主义的文化优越性是基于错误的历史》,直言瓦克斯对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历史有着错误的认知,过度美化了当时的社会,美国社会其实一直在进步,而非她所言的“倒退”。

500

瓦克斯:

美国民众的婚姻观、勤奋工作、爱国主义、公民意识以及尊重权威等特性都在受到侵蚀,并导致了适龄男性劳动参与率低、非婚生育率高、学历低、劳动力不足、滥用药物和城市暴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身份政治”。

李等五人:

你这是在怀念上世纪50年代的资产阶级文化,并以此毫不掩饰地点出“盎格鲁-撒克逊白人优越论”。但是,瓦克斯对历史的解读是错误的。种族歧视和性别角色的局限性,其实正是的美国在那个年代的核心特征。无论南方北方,对有色人种的排斥都是司空见惯的,非白人美国人仍然得不到住房所有权、高质量教育、同薪同酬和体面工作,也享受不到罗斯福新政带来的社保福利。

有色人种很大程度都被排除在《退伍军人权利法案》规定的住房和教育福利之外;由种族隔离主义者牵头的《社会保障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也没有涵盖从事佣人和农业工作的非裔美国人;虽然种族隔离法在1954年取消,但学校的种族隔离依然存在;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们还屡屡发起运动,把天主教徒都归为非美国人……

瓦克斯:

除了“身份政治”外,“多元文化主义之争”也是造成恶性循环的一大原因。

李等五人:

性别歧视也是上世纪50年代政治文化的根本。在法律禁止性别、种族和宗教歧视,并赋予女性隐私权,使她们更容易获得避孕和其他性健康服务之前,各种背景的女性都可能被剥夺工作机会,或者因为怀孕而被解雇,连控制育龄的权利也会被剥夺。

对女性而言,社保福利完全取决于丈夫养家糊口的能力。政府规定只有“传统”婚姻才能享受到这些福利,其他性关系都会遭到排斥、侮辱和有罪论的对待。这样的做法使得非传统家庭在21世纪依然处于实质性的不利地位,所以当代的不平等和早期的歧视之间的关联,显而易见。

瓦克斯:

种族隔离主义者曾经警告说,种族融合会导致淫乱的性行为变多。有一些州由此强迫生了“非婚生子女”的女性绝育,并根据父母的婚姻状况,不让其子女上白人学校。

李等五人:

即便你用了表面上中立的种族术语来表述,即“文化优势”而非“生物学优势”,这些说法依然是在抵制种族正义运动来之不易的成果。种族主义根源不可能在今天被清洗干净。

对于法律和社会政策该如何促进家庭和社区的稳定,理性的人可以有不同意见,但是,忽视“白人文化优越论”的丑陋历史,并将上世纪50年代男性白人新教徒不平等价值观淡化到最小,都是不负责任的。这10年不配被视为任何一种“典范”,因为它根本就被根深蒂固的歧视毁了。

此外,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并没有“身份政治”反乌托邦,相反,迈向平等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60年代后期,为了应对日渐提高的有色人种民权,保守派转而对刑法做起了文章,导致了大量的监禁案例,并加强剥夺重罪罪犯的公民权利,这些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自上世纪末,这些法律对有色人种社区造成了一连串伤害,并继续让他们无法充分参与政治。所谓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之前的“黄金时代”,其实就是个历史神话,对它抱有怀念只会有缺陷的、简单化的分析。

李等五人最后总结,瓦克斯提倡了扭曲的美国历史观,会进一步歪曲美国民众憧憬“更公正的未来“的能力。类似她这般对“白人文化优越感的断言”,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短短一个多月里,瓦克斯和左派进行了激烈的线上交锋,根据“雷尼尔雪山2020”梳理的时间线:

8月9日,《费城询问报》发表瓦克斯的评论文章。

8月10日,《费城日报》采访瓦克斯,后者进一步强调,“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生来平等的。”("'Not all cultures are created equal', says Penn Law professor in op-ed".)

8月13日,《费城日报》发表文章"Campus is abuzz over Penn Law professor Amy Wax's controversial op-ed, which called for return of 'bourgeois' cultural values",进一步攻击瓦克斯。

8月14日,《费城日报》邀请宾大法学院院长鲁格(Ted Ruger)发表文章《On Charlottesville, free speech and diversity》,开始站队瓦克斯,驳斥攻击她的人。

8月20日,5名宾大法学院的教职工在《费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Notions of 'bourgeois' cultural superiority are based on bad history》,痛批瓦克斯的言论。

8月30日,33名宾大法学院的教职工在《每日费城报》发表“致宾大法学社区的公开信”,要求瓦克斯辞职。

9月1号,瓦克斯在《费城日报》上发表“对《致宾大法学社区公开信》的回应”,称“我有言论自由,我才不走”。

9月3号,33人之一、宾大法学院克里克教授(Jonathan Klick)在学术网站Heterodox Academy的专栏中写道,“我不关心瓦克斯到底政治正确不正确,但是我在乎他的经验不正确。”

9月21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约大学教授海德特(Jon Haidt)发表专栏文章,转述了同样是33人之一、宾大法学院教授盖尔博(Jonah Gelbach)的回应。


2018年,瓦克斯在《华尔街日报》发表《What Can't Be Debated on Campus》。

经“雷尼尔雪山2020”查询,现在瓦克斯依然在宾大法学院任教,前段时间还参加过和一个教授的直播,探讨一些关于非裔美国人的问题。

过去的几年中,宾大学生屡屡发起抗议活动要她辞职,最多一次达到了上千人。奈何瓦克斯的战斗力非常强,大讨论最后演变成“我说不过你,我还整不死你”的闹剧。

500

一千人要求瓦克斯辞职 2019年7月

500

瓦克斯是白人至上者 2019年8月

500

本科生要求开掉瓦克斯因为她违反学校政策 2019年10月

500

宾大少数族裔学生准备抗议瓦克斯 2019年10月

500

宾大必须要开掉瓦克斯 2019年10月

虽然现在美国的教育系统、新闻系统和法律系统已经左到一定程度了,但闹剧之外,瓦克斯提出的问题确实有待左翼回答,比如非裔家庭的解体与今天非裔各种问题的关系,这些具体问题是无法逃避、需要自我反省能力的。这种撕破脸皮的大讨论,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长远来看,还是有益的。

也许,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美国式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