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斗机还能卖出去吗?印度的选择很关键
近期,印度又有媒体称,该国对引进俄罗斯SU-57战斗机很有兴趣,并且可能将与俄罗斯签署协议,为印度方面改造现有的苏-30MKI战斗机。
某种程度上这大概也是因为苏-30的妥善率问题又一次在中印边境对峙中拖了三哥的后腿吧。
甭管怎么说,作为近年来俄罗斯在国际高端战斗机市场上最后的“保留地”,印度在俄罗斯的战斗机外销市场“拼图”中仍处于关键位置。
那么,印度能成为苏-57E外销的“救命稻草”吗,俄罗斯的战斗机外销还能找回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辉煌吗?
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俄罗斯第三代战斗机外销的历史。
冷战时代,苏联在战斗机外销领域是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的,首先是华约各国,然后是朝鲜、叙利亚、伊拉克、印度、埃及等友好国家,再之后是非洲、东南亚、南美诸多第三世界国家。
这其中,华约各国的市场是苏联独享,除了波兰、捷克等国有开展研制本国的攻击机或者教练机项目,但这对于苏联战斗机出口也没有影响。
而在与苏联关系较为密切的友好国家之中,有一些国家因为政治形势的变化,也会出现一些变数,例如埃及80年代转向美国购买F-16战斗机,印度则“脚踏两条船”,同时与法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后来引进了幻影2000战斗机。这些国家也有一定的自行研制战斗机计划,如印度的LCA,这也对苏联战斗机的外销构成一定影响。
至于非洲、东南亚、南美市场,80年代后,产品更加廉价,且在出售战斗机的时候不附加苛刻政治条件的“新势力”开始蚕食苏联在这里的传统市场,导致这一块有所“缩水”。
不过苏联从这一时期,也因为本身经济状况不景气,日益重视武器装备外销。
在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段岁月里,随着中苏关系改善,苏联武器外贸的一个重要客户敞开了大门。苏-27SK战斗机外销的工作延续到俄罗斯时期执行,成为了苏联战斗机外销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对中国出售苏-27前,苏联允许出口的最先进战斗机是米格-29,这种飞机在海湾战争后声誉受损,导致只有因为经费限制无法直接从俄罗斯购买全新苏-27的国家才考虑设法购买二手米格-29,如朝鲜、缅甸等国家。
中国引进苏-27SK成功改变了本国空军的面貌,这对于印度这样有着大国雄心的国家自然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
90年代末,印度与俄罗斯签署了引进苏-30系列战斗机的合同,俄罗斯首先向印度提供一批与苏-27UB双座战斗机基本相似的苏-30K战斗机,同时以印度提供的资金为印度研制一款技术上先进得多的苏-30MKI战斗机,并承诺进行技术转让,让印度能够生产这种战斗机。
可以说,中国和印度代表了从俄罗斯引进先进战斗机的“第一集团”,这样的引进方式等于借俄罗斯战斗机工业的力量,大幅度提升本国战斗机工业总体实力,并获得一种第三代先进水平的战斗机作为本国空军主力装备。
当然两国的引进工程最后的结果有所区别,这就不是俄罗斯管得了的事情了。
不过,中国、印度引进苏-27系列,并不能对国际市场上其他国家产生更强的示范效应,毕竟今天世界上能够有能力,有雄心建立本国战斗机工业的国家就已经非常有限了,大部分国家还是希望获得一种相对廉价而性能足够有效的飞机来装备本国空军。
这一方面,就要提到上世纪末一场对于苏-27系列市场推广至关重要的武装冲突——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冲突。
在这场武装冲突中,1997年,埃塞俄比亚以1.5亿美元的价格,向俄罗斯购买8架苏-27战斗机,这些飞机在1999年-2000年的埃-厄冲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作战中有效压制了厄立特里亚从乌克兰购买的米格-29战斗机。
以如此廉价的价格,获得一种先进的战斗机,这对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尽管这其实是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下出现的特殊情况。
埃塞俄比亚苏-27战斗机
在这种情况下,苏-27战斗机的外销市场全面启动,除了中、印两国先后购买了数量较多的此系列战斗机,目前为止,苏-27系列的用户国包括:安哥拉、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蒙古、乌兹别克斯坦、越南、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缅甸、乌干达、委内瑞拉。
从这份名单里我们可以看见,苏-27系列的外销贯穿了冷战时代的“三个市场”,冷战后继续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继续使用,同时在高端市场成为俄罗斯友好国家的首选机型,而且因为其通过埃-厄战争中“物美价廉”的招牌效应,吸引了一些传统上认为只有购买使用性能较差老旧机型的空军也来购买。
可以说,苏-27系列的外贸案例,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第三代先进战斗机外销的“条条框框”,在高中低档三个市场全面开花,成为了俄罗斯军火贸易的第一块“金字招牌”。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方面技术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安全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苏-27的光环亮度似乎有所降低,尤其是随着中巴合作研制的“枭龙”等机型的声誉也在逐渐积累,国际市场上的新一轮竞争正在开始。
俄罗斯战斗机外贸的优势
那么在这个当口,我们下面就来盘点一下俄罗斯战斗继续征战国际市场的优势和缺陷,看看能从中总结出什么样的结论。
目前俄罗斯战斗机出口的大头是苏-27,当然还有一部分米格-29,主要是印度购买的米格-29K,以及塞尔维亚、亚美尼亚等国购买的米格-29SMT。
而在苏-27系列当中,近年来较为走俏的是苏-30系列,尤其是伊尔库茨克生产的苏-30SM,作为俄罗斯第一种真正的“双重任务战斗机”,该机可以给用户同时提供强大的制空和对地攻击能力。与之类似当然还有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出品的苏-30MKK,该机目前用户只有中国和越南两家,虽然两国购买的数量都不算少(越南有近40架苏-30MK战斗机),但这种飞机所采用的技术相比苏-30SM还是有一定差距,从该机作战系统技术源流来说,基本是用苏-27SK的空战系统结合苏-24的对地攻击系统而来,因此该机的主要优势在于价格相对低廉,整体研制周期短,及时填补了主要用户国购买该机时存在的战斗力空白。
苏-30SM战斗机采用了N001M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这也是目前俄罗斯苏-27、苏-30系列战斗机外贸中一种典型的雷达配置方案,其主要特点是,无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弥补了原来N001系列雷达倒置卡塞格伦天线的最大缺陷,同时其采用相对成熟的后端,又进行了新的改进,总体性能上拉近了与美国F-15\16系列雷达的距离。尽管从诸如印度空军使用苏-30MKI前往美国进行训练中流出的消息来看,该雷达的性能仍然不如APG-63(v)等90年代水平的美制机械扫描雷达,但至少在理论探测距离等方面,相比老式雷达提升不少。当然,进入21世纪,俄罗斯雷达发展也没有停止,应该说如今的苏-30SM的雷达,性能显然又会比当年的苏-30MKI有较大的的提升。
苏-30SM
而且苏-30SM的雷达和火控系统功能远比苏-27S等早期型号丰富,能够执行的作战任务也更加复杂。
以雷达为例(其他机载电子系统在世界上的地位与此相似),可以看出从技术先进性角度来说,苏-30SM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
也就是说,没有用户指望该机在技术上能够压倒F-15E、F-16 block 50/52系列,但至少能与之在某种程度上达成比较公平的对抗,且成本要远低于采购美制或者欧洲飞机。
在苏-30SM之后,俄罗斯已经开始积极销售苏-35S战斗机,目前印度尼西亚已经签署意向合同,首批订货11架。
这种战斗机也是苏-27系列的最新发展,它的航空电子系统、发动机系统,武器系统等各方面都已经仅次于苏-57,可以说比苏-30SM更先进——用美国飞机作比较的话,苏-30SM与美国的F-15K等外贸型F-15E相似,属于“深度改装三代半”;而苏-35S则接近于美国的F-15SG“沉默鹰”,属于“深度再次改进三代半”。
相应的,此次在莫斯科航展首次亮相的米格-35战斗机也属于此类,该机采用了“甲虫ME”有源相控阵雷达,并对座舱和飞机局部气动布局进行修改,应该说与美国F-16V战斗机属于相似水平。对于许多在冷战结束后初期和冷战期间获得了米格-29的国家来说,转向购买苏-27系列战斗机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经济能力,但购买深度改进的米格-29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目前米格-29K、米格-29SMT,米格-35除了已经获得印度、埃及等国订单,塞尔维亚的采购模式也值得一看,俄罗斯向该国赠送了6架米格-29战斗机,然后以2亿美元的价格,对这些飞机进行深度改装,使之达到米格-29SMT的水平,虽然与米格-35还有差距,但至少也可以和F-16 BLOCK 50\52系列飞机处于相似档次,不失为一个物美价廉的选择。
这种模式或许在世界上经济拮据,但有米格-29这类老式苏制飞机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可行的选项,有一定的扩散意义。
最后,就是四代机,虽然苏-57的隐身性能并不如F-35\F-22这些主流四代机,但却是目前世界上除了中美的四代机,仅有的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的四代机项目——相比之下,法、德、英、韩国、土耳其、瑞典进行的“四代机”相关项目都连原型机都没有,尽管俄军给苏-57下的订单还较少,但至少也表明苏-57是一种具备实际作战能力的战斗机。
对于印度,苏-57E是目前他们唯一实际可行的四代机选择。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战斗机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外销的主要优势是,在性能与美国三代半战斗机没有代差的前提下,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同时政治限制相对少。
同时随着苏-30SM、苏-35、米格-35、苏-57E这四种飞机的出现,俄罗斯外销战斗机的高中低档平台也更加完整了,既有最高端的四代机,也有较为廉价但性能大有提升的深度改进型三代半,如米格-35.
俄战斗机推销的主要劣势
虽然俄罗斯战斗机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外销机型存在着性价比的优势,但是其劣势也不可忽略。
首先,是俄罗斯战斗机虽然和西方同档次战斗机相比,不算有“代差”,但客观来讲,其在电子系统的性能,机载武器装备的丰富程度等这些领域,差距还是较大的。
而更严重的是俄制出口战斗机缺乏与之配套的,完整的作战体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即使是中国空军购买的苏-35战斗机,俄罗斯厂商方面也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暂时无法融入中国空军作战体系。
当然中国有了当年购买苏-27的经验,这方面的修改工作自己可以进行,但是对于大部分购买俄制飞机的国家,并没有这个能力。
当然,印度有这方面的需求,最后事情演变成印度出钱请俄罗斯来为其完成苏-30MKI融入印度作战系统的任务——当然说是这么说,实际上的解决方案是让印度购买全套与苏-30MKI提供支持的作战体系,而其手中的美英等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其实仍然没有很好与其俄制作战体系配套,而印度本国自行研制的系统又与给这个任务增加了更多的难度。
这么说好像有点抽象,在2019年克什米尔空战中,印度由于未能解决敌我识别问题,发生了购买自以色列的防空导弹击落自家米-17直升机的事件,这就是上述问题的一个生动注脚。
同时在这场空中对抗行动中,印度方面因为动用幻影2000战斗机攻击巴基斯坦一侧地面目标,只能使用国产预警机来对其提供支持。而同时A-50预警机则只能指挥苏-30MKI,而结果导致缺乏预警机支持的米格-21BISON在起飞后就只能依赖地面指挥和自身的雷达,结果因为空情掌握不力,被巴基斯坦方面F-16A一击得手,导致战机被击落。
地位尴尬的米格-21BISON
而同时这场空战中,还暴露出了俄制飞机的另一个弱点,就是机载武器系统不够先进,印军使用的苏-30MKI在空战中被巴基斯坦方面在最大射程上发射的AIM-120导弹逼退。这让印军对于俄制R-77导弹的射程不如AIM-120心生疑虑,目前初步的解决方案是购买俄制R-77-1导弹,该导弹的理论射程能与AIM-120匹敌,但事实上效果很有限。
印军为此考虑购买以色列制的”德比ER“导弹,但这种导弹要装到苏-30MKI上显然又是一个大问题。8月份印度宣布采购国产”阿斯特拉“空空导弹,希望弥补这个缺陷,但是印度国产导弹系统究竟能否担此大任,实在是令人怀疑。
在巴基斯坦“枭龙”战斗机开始携带射程达到150公里的新型空空导弹试飞的情况下, 上述几种导弹显然都无法满足需求。而俄罗斯方面是有类似这种新型导弹的远程空空导弹的,就是代号“产品180“的R-77最新改进型,这种导弹据称采用了双脉冲火箭发动机,但是在中美两国的类似导弹都已经开始列装部队,并且考虑外销的今天,俄罗斯方面迟迟未能完成“产品180”的列装,更谈不上出口,这就集中反映了俄罗斯在弹药技术领域因为技术水平和测试投入力度的问题,很难追赶其竞争对手。
此外,传统上来说,俄罗斯的战斗机是以性价比获胜——但这方面现在他们也受到挑战,以“枭龙”、韩国“金鹰”为代表的“新势力”开始挤压他们的市场,这些飞机的造价比苏-27系列和米格-29系列更廉价,甚至比俄罗斯为塞尔维亚改装米格-29的价格还要低(缅甸购买“枭龙”的价格甚至只有1800万美元),而其性能至少不亚于米格-29,甚至,“枭龙”Block3型在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情况下,其性能还优于苏-30SM和米格-35。
枭龙BLOCK 3
至于市场最高端的第四代战斗机,目前看来,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如果其主要对手并没有装备此类飞机(如F-35),那么就不是很有必要装备四代机,更廉价的三代半深度改进型飞机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当然这仍是就俄罗斯战斗机的传统客户而言,因为目前已经决定采购F-35的很多国家着眼点是利用F-35的隐身性能,压倒其假想敌的三代机。
换句话来说,只有能够战胜其他国家四代机能力的四代机,对于俄罗斯战斗机的潜在用户来说,才是合格的四代机。
而这一点显然是苏-57现在很难做到的——从这种战斗机的设计来分析,该机的设计思路很可能是利用俄罗斯强大的作战系统,尤其是新原理的反隐身预警雷达,来帮助苏-57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取得优势,来应对F-22和F-35。而俄罗斯战斗机的潜在用户并没有俄罗斯的这套作战体系,苏-57对于他们来说和一种深度改进的三代半战斗机并没有重大区别。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除了印度这样在四代机方面几乎没有选择的国家,别的国家要购买苏-57的可能性确实非常小——在中国的FC-31完全可能具备压制F-35的制空作战能力的前提下。
综上,未来10-20年,俄罗斯的战斗机外销市场将可能被进一步压缩,但由于其传统用户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再加上政治问题,很可能印度等“自留地”仍会留在俄罗斯的市场之内。这对于俄罗斯战斗机产业来说,可能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