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不是根本之策,城市建设的包容还是要加大投入和规划

现在的地摊热始于疫情以后很多服务业自发地找活干,大家的关注在于对十几年来简单粗暴的城市管理的逆反。

但只是支持地摊肯定不是根本之策,地摊能解决问题香港还能出事儿吗?

零零年代看香港摊上卖四五十的皮鞋,比北京动批还便宜,其实让人害怕,这在香港怎么生活。其实比地摊还强,是楼宇里的小门脸。现在看果然不行。

也不要和印度非洲拉美比,那是社会分化治理失败,墨西哥城市区里还净是土路,人家还是OECD国家,这要北京评论区得翻天了。

要比起码和日本这样的发达社会比。小商户是必要的特色和补充,也需要很好的治理。很好的治理是需要人财物的投入的。

资本刺激人求富,却不能实现好的治理,快速取得较大现金流是要诀,不关心人财物的投入能不能实现较大社会效益。

现在城市规划不够接地气,具体建设开发商主导,商业设施不足,租金太高。中央提出降租金,个别国企和万达之类大业主降了,绝大多数私有物业都降不下来。

前几年还整治开膛破肚,把居民楼私开底商堵上,现在又鼓励地摊,不知哪个更整洁文明一点。

所以要呼吁的是整体建设就包容,涉及市民生活多花点钱花点心思。不是摆摊就好,九十年代大下岗大摆摊,钱也不好挣,日子也很苦(谢绝抬杠,厂子黄了,练摊多少有点钱,现在有些很年轻的人闹着要摆摊的都没亲眼见过当年的“盛况”)

总的来说就是实实在在地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既包括消费者也包括经营者。希望什么时候把我们小区里露天菜市整治一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