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年不再是45岁,而是35岁

先看一组本专科和研究生历年毕业生数的数据。

500

500

再看一组人口抽样调查年龄比例中0-19岁、20-39岁的历年数据。

500

从人口抽样调查年龄比例图中,2011-2018年,20-39岁这个目前工作中主力人群的比例,从32.9%逐渐下降至29.4%;0-19岁这个未来工作主力人群的比例从23.5%下降至21.9%,这也同时意味着20-39岁这个工作主力人群的比例未来还会持续下降。

但另一方面,从本专科和研究生毕业生人数看,2010年,本专科毕业575万人,研究生毕业38万人,合计毕业600多万人;到2019年,本专科毕业759万人,研究生毕业64万人,合计毕业800多万人。

两组数据的背离说明了什么?

劳动人口在减少、人口素质在提升、受教育人口比例在不断提高。

但是随之而来的,对于一些年龄在35岁左右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且在充分竞争市场的人群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场较大的冲击。

如果你是2010年毕业的研究生,是当年毕业的38万分之一;到2019年,毕业的研究生已经有64万了。如果你没能从38万人中脱颖而出,而沦为碌碌之辈,意味着你要和现在的64万新毕业的研究生一起竞争。论智商,大家彼不相上下;论能力,后浪不输前浪,那些青年学者也不是浪得虚名;论潜力,大家公认新人潜力大;论加班,20多岁怎么也比30多岁能熬夜。

为什么有传言说华为要清除34岁以上的员工?道理一目了然。如果是杰出人才,34岁应该可以充分展现出来了;如果是普通人才,那就要和更年轻的人才比一比了,那些人更有潜力。

道理如此简单,资本如何不明白。趋利避害,追求效益,提高效率,无可厚非。

但是,社会不应仅仅以效率作为标准。想一想,为什么法律要保护孕期妇女权利,即使这种保护降低了效率,甚至一定程度上损害所有女性在求职方面的利益。

因为这对社会有利,对国家有利,对人类发展有利。

对单个企业最优的方案,很可能对全局不是最优。需要法律和政策给予保护与帮助。

上述35岁的大企业员工中,沦为碌碌之辈的是大多数,成为领导或者顶级专家的只有寥寥数个。这些人难道就这么浪费掉了吗?很多人在本专业求学多年,在本领域工作多年,算下来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工作时间合计至少有15年。这样的人,却只能谨小慎微的工作;害怕某天被裁员,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因为几乎所有的招聘启事明里暗里的表示不要35岁以上的。不信的话,你和猎头、和人事经理、和HR们去聊聊。

这样的氛围很不好。

从全局看,这肯定是一种人才浪费;从局部看,这只是一种筛选机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筛选效率,但也一定程度上会漏掉一些大龄人才。因为每年新毕业的学生数量仍在增加,所以没有显现出太多问题。

但想一下,35岁的一定比25岁的做得差吗?不是的。35岁的,论经验、论能力、论成熟度,不会比25岁的差,至少可以相互比较比较。年龄不是准则,能力和业绩才是。

干部年轻化,可以是趋势,但不要一刀切死,行不行试试才知道,不要用年龄一条线划死;更不要不给不是干部的大龄年轻人活路,虽然年轻干部更喜欢用更年轻的小弟,不喜欢用“不听话”的大叔。

今年35岁的年轻人(中年人),延迟退休后,需要65岁才能退休,还有30年的工作时间,而现在很多企业把这些还有30年退休的年轻人,当作是不思进取的中年人;而这些年轻人,被说得多了,也许自己也这么想了吧。不可悲么?

曾几何时,提到中年,觉得离自己还很遥远;那时的中年的定义应该还是在45岁左右。现在35岁的中年,已经来临。

年龄歧视愈演愈烈。市场上传言某知名互联网电商总裁曾提出中层干部年龄要控制在35岁以下,尽管之后有辟谣,但在很多人心中感觉并不是空穴来风。

中年失业,不再是段子,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身边的事儿。朋友圈里卖保险的朋友多了起来,大多应该是下岗再就业吧,毕竟卖保险还是高级白领可以做的事儿,和做销售、卖基金差不太多。

每年都有年龄新到35岁的年轻人,一到这个时间节点,就都变成中年人了——中年人越来越多。

这样下去,如果没有法规对就业和求职中的年龄歧视加以制止的话,卖保险的中年人会越来越多。而这些中年人原本可以做比卖保险重要得多的事儿,毕竟大部分人原来的专业不是保险学。

- THE END -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启发,可以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一麾(ID:gongzhonghaoyihui),订阅更多的优质原创推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