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乡镇副科级“领导”
1、
纪检书记A,三十岁出头,毕业之后,从事业编身份辗转区委办等区直部门,在前两年换届的时候,提拔为乡镇副科级领导,成为公务员身份。
可以说是年轻有为,实际上能力也不差,这已经是提拔很快的,当然是在有背影的基础上,加上个人努力,综合素质胜出。
照这样的提拔速度,加上自己的想作为、能作为、会作为,正科是指日可待,通过在强势部门锻炼,强势崛起,这是有门路的子弟的路线。
2、
组宣委员B,年近40岁,在基层工作近20年,在卫生局任科员接近十年,后辗转区委组织借调、下派镇当农村第一书记,在前两年换届的时候,提拔为乡镇组宣委员。
40岁这个年龄是上有老的要赡养、下有小的要抚养的阶段,可以说是在身体精力和状态逐渐下坡的时候,她开始了仕途上的更近一步,这个进步是多年来自己一直盼望的、一直苦苦追寻的,如今实现,虽然是来迟了,然而终究是来了。
下一步,享受正科待遇当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再想向上进步提升为实职正科是可能性很小的事情了。
3、
党政办主任C,年近40,参加工作之后,一直在区宣传部将近十年,在前两年换届的时候,提拔为党政办主任,从事业编身份变为公务员。
这是一头老黄牛,来到镇里之后,勤勤恳恳,以自己的苦干、实干得到了进步,很显然这是寒门子弟的路线,唯有勤勤恳恳,才有出头之日。
4、
武装部长D,年仅40,在区组织部工作近十五年,后调入文化局,在前两年换届的时候,提拔为武装部长,从事业编身份变为公务员,这也是在年轻的时候苦干过的人。
在这个年龄得到这样的提拔在基层众多科员中混的不算差的,因为很多人一生也就止步于科员,享受副科、正科待遇是另一回事,还有很多人的事业编身份就变不成公务员身份。
5、
通过这样的例子,我想说的是:这就是乡镇公务员的提拔之路,乡镇副科级干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区直部门空降,从乡镇直接提拔的很少。
而来到乡镇的副科级领导干部很多人已经止步于副科了,再向上正科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因为正科职数太少,所谓“坑少萝卜多”是也。
在号召走向基层,扎根基层的政策导向下,是要提拔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基层干部,但是要都提拔了,扎根基层不就是胡话了,所以公务员的提拔是比较绝望的,既然提拔绝望,那么其他方面可以激励吗?
那也是不可能的,上级部门有权有钱,如果要给基层加补助,上级会不考虑自己吗?虽然现在是加上杯水车薪的补助了,但是和上级部门的年底奖金还是差之千里,就这样,乡镇公务员就可以“死心”扎根基层了。
在上升渠道堵塞的情况下,乡镇所处体制末梢的定位决定了,还要当背锅侠,因为问责从来都是向下的,当上老黄牛还要被抽上鞭子使劲干,这就是现状:
上级部门有什么活都可以上下面干;要什么材料都可以上下面报;要什么数据都可以下面统计(虽然这个数据已经报过很多次,但是需要的时候有下面报)。下面报可以,但是要保证真实性,要负责任,有问题还要问责,问责了只能苦水自己咽。
所以,一直以来,我深深感受到了基层干部另一个状态“疲”。疲于应付上面,疲于一个人同时兼干很多事,疲于得不到规律的休息,这样的状态又怎么能激发基层活力,激励基层创新工作呢。
但是话说回来了,改变乡镇干部“疲”的状态还在于乡镇组织本身,因为大体制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优化本级乡镇内部机构设置,通过内控机制提高效率。
这对于乡镇本身,对于乡镇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要做到这样,必须有一个好的一把手。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别忘了分享点赞支持石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