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被和谐后,我在想些什么
上个星期我的一篇关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女士就职典礼的文章在发出后半小时之内就被和谐了。没想到这么快就达成这个“特殊的成就”,我在当下还是有些惶恐的。
经过与管理员沟通之后,我意识到原文被和谐主要是因为包含了一些“不符合社区规范”的敏感内容。经过修改后,我又重新将文章发了出来。
这件事情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但是却引发了我一些后续的思考。
--------------------------------------
台湾的《寰宇全视界》是我最爱的政论节目之一,两年多以来我期期不落,还经常二刷甚至三刷有些经典的部分。
在这台节目当中,有一位黄介正教授是常客之一。从节目视频下的留言来看,一般黄教授来都会被网友们骂一顿,主要原因就是觉得他太“亲美”,太把台湾当回事儿,立场不鲜明,总在和稀泥。其实就连我这种几乎从不针对个人发布恶评的人都曾经忍不住留过一次言,因为实在看不惯黄教授的某些言论。
但是很奇怪的是,我曾经在另一档叫做《全球瞭望》的节目里看到过黄教授,他的言论听起来比他在《寰宇》中要客观全面很多,甚至有些部分还有些“亲中”的倾向。要知道,在今日的台湾,“亲中”即使不至于到政治不正确的程度,至少也绝非主流。
人都是同一个人,怎么给人的观感差这么多?
一种解释是这个人是个“变色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这个解释在黄教授这个案例上似乎不太适用。
《寰宇》可以算是台湾政论节目中比较“亲中”的节目了,至少是能在多数时候客观地评价大陆,节目的观众也以大陆民众居多;而《全球瞭望》则明显是做给台湾民众看的节目,主持人的发问总在暗暗带风向,试图和嘉宾合起伙来黑大陆。
如果黄教授是个“变色龙”,按理说他应该在《寰宇》表现得更“亲中”,在《全球瞭望》中表现得更“亲美”才对。但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后来我意识到《寰宇》和《全球瞭望》除了整体政治倾向以外的另一个不同,那就是节目形式。前者的节目通常形式是三个嘉宾加一个主持人,而后者则是一个嘉宾和一个主持人。
《寰宇》的三个嘉宾讨论的总体氛围总是相对“亲中”的,而《全球瞭望》由于只有一个嘉宾,所以讨论的方向和氛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嘉宾的言论。
个人猜想,黄教授应该也大致同意《寰宇》中其他嘉宾的言论,但是他总是想要平衡一下观点。这就导致了在《寰宇》整体“亲中”的氛围中,黄教授成为了与整体气氛稍有出入的人,也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而在《全球瞭望》中,黄教授则可以相对完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他的言论看起来也更加持平一些。
--------------------------------------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这种情况其实也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发现如果我和一些总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的人聊天的时候,我就表现得相对更袒护中国;但是当我和一些认为“中国现在特别NB马上就要世界第一”的人聊天的时候,我又会变得好像在为外国说话。如果我和很保守的人谈话,我会显得有点儿激进;然而如果我和激进的人谈话,我又总显得比较保守。
就像那篇被删掉的文章,可能看起来是一篇很为蔡英文讲话的文章,但实际上我对于蔡英文政府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反感的,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也是非常坚定明确的。之所以会写那么一篇文章,本意是想在一片武统声浪中提供一些特别的观察角度。然而这篇文章如果单拎出来,确实很容易引起误会。
根据发言的情境和氛围,发言的调性可能看起来会很不一样。可是真实的我是怎么想的呢?
当我看过越多的信息、听过越多的观点,我越来越意识到很多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其实没有对错,只有立场。于是,我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就变得很复杂,有的时候甚至难以抉择,因为我既可以站在这个角度想,也可以站在另一个角度想。
可是当我表达想法的时候,尤其是在一个特定氛围下表达想法的时候,往往只能表达某个特定面向的立场。这就好比一个三维的圆柱体投影到二维的平面,有时候看起来是圆的,有时候看起来却是方的。你说他们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很多人是不信的。
尤其就政治立场和社会问题而言,很多时候人的立场是复杂的。我之所以不喜欢辩论,因为辩论时强烈的对立让人不得不选择单一立场,而现实中很多事情具有多面性,并非某一种观点或看法就能完全阐释清楚。
用某一种意识形态框柱一个人或是用某几个标签来定义一个人,其实都是非常片面的。虽然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就我个人而言,同网络上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一样,我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有这种倾向。对于这种倾向,我心怀戒备。毕竟放纵永远比克制简单,狂热永远比理智容易。看看今日某大国之霸道蛮横,我怕有一天我们应了那句“你终将变成你最讨厌的人”。
所以尽管我的立场是有明确偏向的,我的视野却不是偏听的。虽然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媒体甚至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完全公正客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平衡的报道和多元的观点对事物有尽量客观的认知。“实事求是,兼听则明”,是我希望自己在思考问题时能尽量做到的。
--------------------------------------
在此基础上,也许我应当反思我的表达方式。
诚如前面提到的,语言和文字就像是二维世界,而思想则是三维甚至更高维的存在。如何让思想更精确地映射到语言和文字上,如何更全面但不失重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其实我一直对于发表自己的政治立场感到小心翼翼、诚惶诚恐。
一是我感觉平民百姓在外围本身就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事情,而基于部分事实建立起来的看法和判断其实并不值得分享;二是我感觉讲出来的话很容易比实际的感受更为偏激和强烈,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很可能会造成误解;另外可能我也有点“玻璃心”,不喜欢辩论,也不希望引起太大争议。
但是越了解当今世界的局势,越觉得有一种发声的责任感。如很多人所知,中美在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处在一种摩擦和竞争之中。虽然两个拥有核武的大国直接热战的可能性并不高,但是从贸易战到金融战再到舆论战,我们一直在交手中。
像是贸易战金融战这种高端战场我等平民百姓是不可能直接参与了,但是舆论战不一样。如今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每个声音也可能会影响千千万万的人。
我希望我的声音能给大家带来开阔的眼界、多元的观点和辩证的思维。这也是我积极写文章的原因之一。
最后,非常感谢您阅读这么一篇冗长而枯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