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沙俄为什么要侵占中国新疆的国土?

之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沙俄的扩张路线,大抵是遵循彼得一世制定的路线:一路向西,占领芬兰、波兰和东波罗的海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波罗的海三国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一路向西南,占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获得地中海出海口,还有一路一直向南,夺取波斯帝国的印度洋出海口。

如果仔细看,就会注意到,这里面有个关键词,那就是“出海口”。

500

图一:可以看出,沙俄对于出海口非常执着

对俄罗斯而言,由于其身居内陆的地理特点,获得出海口比其他国家更为困难。

而且麻烦的是,由于位于欧洲东部,而欧洲比较优良的出海口大都聚集于西欧、南欧(例如法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这也使得俄罗斯陷入一个尴尬局面:在航海时代开始后,俄罗斯长期处于边缘地带。

为了获得优良的出海口,历代沙皇不惜发动战争:为了波罗的海和北欧出海口,不惜和当时的欧洲列强之一瑞典发生战争(大北方战争),而为了地中海出海口,不惜和南边的奥斯曼土耳其进行200多年的拉锯战;为了印度洋出海口,沙俄不惜和波斯帝国进行争夺。

500

图二:大北方战争,沙俄夺取的出海口,在此地建立了海港城市圣彼得堡

其实,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出海口,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沙俄对于出海口几乎到了病态的执着。

500

图三:东北吉林出海口被沙俄刮得真干净!

注:沙俄之所以要把吉林的出海口抢光,一寸也不留给中国,有一个说法,是因为沙俄想要据此获得和朝鲜的接壤,然后顺势吞并朝鲜,因为沙俄看上了朝鲜的蔚山港(今韩国蔚山),实际上沙俄并不满意海参崴,因为海参崴冬季有几个月的封冻期,并不十分利于发展海贸和海军,但蔚山港没有这个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沙俄扩张寻求的是“出海口”,那他们为什么对于新疆的国土也那么执着?有人也许可以说这是俄罗斯民族“扩张”天性使然,但是这不能解释为什么沙俄要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向新疆,而不是投向继续争夺东亚出海口的地方(比如彻底吞并中国东北)。

这里,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可能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沙俄需要在重要获得一个稳固的扩张基地。

这里话不多说,先上图。

500

图四:中亚形势图  制作:王升

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中亚,几乎就只有围绕天山一圈有些许绿色,例如葱岭地区、七河地区、费尔干纳盆地等;而河中地区、阿哈尔捷金绿洲等地,环境次之;剩下的就只有黄色的干旱区和棕色的半干旱区了。

也就是说,整个中亚,只有天山地区具有不错的环境,其他地区水准都比较一般。

也许有人问,这和“扩张”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关系大了。

要扩张,就必须要有军队征服;而军队要征战,就必须要有足够粮草。

在封建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时代,军队的作战,粮草往往是一个大难题。

诸葛亮出祁山北伐,主攻方向并不是关中的核心——长安,而是天水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水郡是当时陇右地区的产粮中心,有了天水郡,才能有蜀军长期作战的本钱,否则跨过秦岭运粮,由于路线漫长、时间太久、一路上人吃马嚼、加上粮食运送中的损耗(如霉烂、灭失、发芽等),能送到前线的粮食十不存一。

而一支军队,“断粮”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军队里会弥漫恐惧情绪,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军心会涣散。

所以,稳定的粮食供给,是一支军队获胜的必要条件。

沙俄明白这一点,所以,沙俄扩张的方式,经常是以“哥萨克”骑兵打头阵,占据一个好位置后,立即建立营垒,之后哥萨克移民跟上,建立移民村,于是渐渐变成一个据点。

沙俄吞并西伯利亚、中亚、中国外东北,都是采取这个步骤。

500

图五:哥萨克骑兵 中国史书中说的“罗刹兵”实际上指的就是哥萨克骑兵。这是沙俄扩张中的“急先锋”

这个步骤的好处是,稳扎稳打,一旦据点建立,就变成立足点,为下一部扩张提供跳板,这一招,对于边界不清晰、边界管理模糊的政权,尤其有效,可以起到“蚕食”的效果。

但是,这一套方法,在对上有强大军队、对边界管理较严的国家时,就会失效,例如沙俄可以吞并奥斯曼帝国的属国克里米亚汗国,但是继续南下就会碰到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最终沙俄200多年也没有占领君士坦丁堡,俄国至今也没有打通前往地中海的出海口;而波罗的海出海口虽然打通,但是波罗的海仍旧是个半封闭海,这对于一心想要一个面向广阔海洋的暖水港的沙俄,是绝对不满足的,可是继续向西,又被德意志(普鲁士)堵死了道路。

可能也正因如此,沙俄才会对面向开放海的出海暖水港垂涎三尺,所以沙俄一心想要中国的旅顺港,后来苏联企图继续占据旅顺(在毛主席的坚持下最终失败,旅顺港被迫归还中国),可能也是源于对俄国开放暖水港的兴趣使然,不过这是后话。

言归正传,沙俄向西的道路德意志(普鲁士)堵死、向西南的道路又被奥斯曼帝国挡住,那么向南夺取印度洋出海口就要集中精力。

500

图六:在向西和向西南两条路都堵死情况下,向南就更显得重要了

沙俄于是屡次入侵波斯,从波斯手中夺去了外高加索的阿塞拜疆,同时在里海以东,沙俄也在积极策划吞并中亚三国,然后占领阿富汗、入侵印度。

500

图七:中亚三国,成了沙俄的目标之一

但是,哥萨克人很快发现,吞并中亚三国并不容易,因为如图四所示,大家可以看出,中亚背部有大片半干旱区,河流稀少,而建立据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水源”,显然,哥萨克骑兵在中亚北部难以找到立足点。

500

其实,沙俄在彼得一世出生(1672年)前几十年的17世纪初就曾派哥萨克骑兵入侵希瓦汗国重要城市乌尔根奇,但是因为缺少据点,只能采取长途奔袭,结果两次都被希瓦汗国军民全歼。

1717年,彼得一世拨款25万卢布,派别科维奇·切尔卡斯基公爵为首的6655人的远征军从阿斯特拉罕出发,军队远征希瓦汗国,又一次遭遇惨败。

俄国人痛定思痛,认为,要想征服中亚,非得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而中亚河流有限、降水稀少,沙漠、戈壁滩、半干旱草原遍布,从北边、西北边入侵中亚显然非常困难,这也是前几次失败的原因(例如1717年出发的阿斯特拉罕,就位于里海北岸,正好是从希瓦汗国西北面入侵,中间要跨越大片半干旱区)。

但是,在勘察过程中,俄国人发现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流经中亚东北面,在这里可以建立稳固的基地,而顺着额尔齐斯河南下,到斋桑泊之后转向西南,就是中国的七河地区,这里几乎是中亚最肥美的地区,可以作为大军部署作战的给养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七河地区与浩罕汗国和布哈拉汗国接壤,一旦控制七河地区,就等于获得了征服中亚的“钥匙”。

不过,沙俄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是19世纪上半叶了。

1839年11月,俄国奥伦堡总督瓦西里·佩罗夫斯基再次率兵5000余进攻希瓦汗国,由于暴风雪再次失败,自此以后,沙俄放弃由北向南征服中亚的策略,改为“由东向西”征服中亚。

所以,从19世纪上半叶起,开始越境进入中国修筑据点。

1847 年,沙俄哥萨克军沿爱古斯河南侵,在中国境内的布什河和库克乌苏河之间建立科帕尔城堡;1851年,沙俄沿着额尔齐斯河上溯,入侵中国北疆地区,抵达斋桑泊一带,企图在此建立据点,虽然遭到清军的驱逐,但第二年他们就在中国图古勒池(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湖)以北的雅尔地区建立了乌尔扎尔移民村;1854年夏,又占领了天山北麓吹河(楚河)和伊犁河之间的古尔班阿里玛图(今阿拉木图),在此建立维尔诺城堡,1856年将维尔诺划为新设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州首府,至此,沙俄基本占领除伊犁九城外整个七河地区。

后来《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就是按照沙俄的计划划分的。

500

其实说白了,沙俄要吞并中国新疆的七河地区,就是为了获得征服中亚的跳板。

客观来说,在中国控制七河地区时,是有实力威胁和吞并浩罕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的,但是中国从未想过吞并这两个国家,而沙俄侵占七河地区,就是为了吞并浩罕汗国和布哈拉汗国,这一点对比,就能看出俄国的侵略成性。

吞并七河地区后,沙俄获得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稳固的侵略基地,因此,很快沙俄就把中亚三国相继吞并。

对沙俄而言,中亚从来不是计划中止步的地方,实际上,沙俄直到帝国末年,仍在计划从中亚打出去入侵波斯,但是一直止步于阿富汗。

500

很多人认为阿富汗成为“帝国坟场”是源于苏联和美国先后在此折戟,但实际上,近代最先在阿富汗折戟的其实是19世纪末的沙俄。

虽然印度洋出海口因为阿富汗无法越过而变得遥不可及,但是控制七河地区,仍旧能够让沙俄稳固控制中亚,毕竟,中亚的其他两个地缘政治板块——河中地区(原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和费尔干纳盆地(原浩罕汗国)不论人口还是环境还是其他方方面都不能与七河地区相比,而更遥远的阿哈尔捷金绿洲(“汗血宝马”产地)甚至不能称为地缘政治板块(以上几个地区图四中都有标注)。

最后,有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沙俄吞并七河地区后没有继续往东南吞并新疆,而是转向了西南吞并中亚,其实答案也很简单。

因为,吞并新疆太不划算,沙俄的目标是获得出海口,而非单纯占据土地,就算整个吞并新疆,距离海岸还有几千公里,除非吞并整个中国,否则还是无法取得出海口,可是沙俄要想吞并中国,根本绝无可能,反而会浪费沙俄有限的国力,不如向南争取看起来更易获得的印度洋出海口。

后来,由于阿富汗折戟,和英国的干涉,印度洋出海口也变得不能获得,但是,此时的沙俄要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乱、实力越来越差的内政,他们已经渐渐丧失继续大规模扩张的实力。

当然,左宗棠的新疆建省,也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因为新疆建省,标志着新疆作为一片边陲之地,开始真正被中国经营,也正是在左宗棠的手上,沙俄的扩张被渐渐挡住,否则最终他们吞并的,恐怕就不仅仅是七河地区、葱岭地区和斋桑泊东南等地区了,甚至可能还包括伊犁、阿勒泰、塔尔巴哈台、喀什等地。

500

可以说,左宗棠收复新疆和新疆建省,是一件对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其伟大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希望新疆人民永远不要忘记左公!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