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字说起
从“马"字说起
土豆胡扯之728
从“马"字说起,应该如何开头?
我选择一种从“人"开头的方法。
最早,宇宙间并没有人。人的出现有许多说法,多数人认同达尔文和恩格斯的说法,是物种进化的结果,是劳动的结果。
人在劳动中,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对大脑内外有了认识,便产生了口头语言,用一个发音表示一个现象的存在。或者,用一个口头语言代表大脑中的一个感觉。
口头语言多了,在个人大脑中记着,交流需面对面,都是即时即兴的,局限多,不方便。需要用符号表示某个意思,并记下来。
这样的符号,就是文字。有了文字,往哪儿写呢?当时没有纸,没有电脑。最早有用苇管写在泥坯上,晾干了,就是书,两河文明就是从这里来的。为什么最早的两河文明是写在泥坯上的呢?因为河边泥土适宜写,河里苇子也多。仅仅是这点方便,就使当时的两河文明遥遥领先,其代表就是有前言、后记、及282条文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字最早并未写在泥坯上,是在甲骨上。从用料看,甲骨没有泥坯好找,用刀刻没有用苇管写方便。
有了文字,便有了书面语言,这就促进了人类的思维和表达。就学会了分类、分品种起名,这种动物叫“马",那种动物叫“牛"……
有了这些文字,看到“马"字,就知道是指的什么具体动物了。
再发展,“马"的写法也在变化,由象形向简单变,由甲骨文向楷书变。
在字形变化的过程中,“马"的字意也在变。
马,本意是:“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
慢慢的,马字越来越多义。
“千里马",包含了人才的意思。
“白马非马",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马基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赛曲",是从法国传来的鼓舞斗志的曲子,配上新词后,叫《国际歌》。
“马后炮",是结果已经无法改变后,才采取的措施。
“露马脚",是从破绽中露出了真相。
“拍马",比喻谄媚奉承。
“萨其马",是一种糕点。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当初,造“马"字的师傅,作梦也想不到马演变到今天,成了这个样子。
那么,“马"字是怎么演变成这样的?
是劳动需要,是交流需要。
“千里马"的出处?我只找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唐代韩愈说的。韩愈之前,我查不到千里马的说法。韩愈的说法得到了认可,便成了有马字的熟词。
还有,是引进的含义。如“马基本"、“马赛曲"。引进也是交流。
这说明,一个字的意思,也是有国产,有进口。如果不搞国际交往,“马基本"、“马赛曲"还能退回原厂吗?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
马的字形变化,文字不好表达,看附图吧。
从头再理一次,先是没有人,有人以后没有字,有字以后字义很具体明确。慢慢的,思维扩大了,认识发展了,一个字的含义变得复杂了。“马"字经历,只是一个缩影。
由此可见,一个“名词运动"正在兴起,由名词而推动“概念运动",由概念而推动“判断、推理运动",这可能是又一次人类思想启蒙,是以认识论为突破口的启蒙。启蒙的成果将高于康德的三个判断,达到三个推理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