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B站被群嘲:是你马云飘,还是我“后浪”挺不直腰?
马云最近被怼了。
在B站上,阿里巴巴放了一个马云的视频,主题是为阿里的公益站台。其中,马云谈到,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不料,这却引来B站网友们的群嘲。
马云在B站被骂
事情是这样的:4月26日,马云在B站上被怼了。这次被怼,直接原因是马云对阿里橙点公益奖的一个寄语演讲,题目是《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
阿里巴巴兴冲冲地把这个演讲视频挂到自己的B站官方账号上去,没想到竟然翻车了。有人统计,40万的流量,引来了7000多条弹幕,9000多条评论,视频完全被批判的声音淹没。
这次的大型翻车现场惨烈到什么程度?
惨到弹幕区和评论区都沦陷,惨不忍睹。
惨到阿里官方账号最后不得不连标题都给换掉,由“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改为“用公益的心,商业的手段,科技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但依然没有制止弹幕和评论沦陷,到最后阿里官方账号不得不删除了这个视频。
马云这次被怼,主要是寄语的最后一段总结陈词:
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它创造价值,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让无数人就业,让无数人看到希望。无论是商业还是公益,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无数人对工作和生活充满希望。
这段话表达的重点是:商业创造价值,商业是最大的公益。
对马云这段话,B站的网友轻轻松松就完成了反驳和批判:
看这些弹幕中的关键词:剩余价值、剥削……都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而类似这样的内容,充满了整个弹幕。
尤其是那句:“不是商业创造价值,是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充满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味道。
评论区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点赞率靠前的评论有:
是人民养活了阿里巴巴,不是阿里巴巴养活了人民。
吸血鬼不怕十字架,但是吸血鬼怕锤子和镰刀。
这分明是B站青年在用马克思的理论质疑和批判马云的“商业创造价值”论和“商业就是最大公益”论。看看这些弹幕和高赞评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
面对前浪们在寄语,后浪们疯狂的否定和吐槽,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时代,是不是要变了?
从“996福报”到“商业是最大的公益”
这并不是马云第一次被怼。
早在19年4月,马云就因称“996是福报”被骂上热搜。
当时马云对于996的观点是,“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今天的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
一石激起千浪,即使马云在随后四天内几次改口,但效果就跟这次的阿里疯狂修改B站题目一样,毫无作用。
当时就有文章说:这届年轻人不好“骗”了。
确实,时代变了。以往的话语模式,是从上到下,典型是精英喊话,民众聆听;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模式开始变为扁平化,精英民众如深陷于彼此的汪洋之中,人人都在发声。年轻人不再盲从主流媒体,不再盲目崇拜资本成功人士,不再轻易承认和相信权威。
于是,在“前浪”企图通过鸡汤来灌醉“后浪”的时候,“后浪”也可以选择站出来批判和反对。
是左翼和右翼话语之争?
对于B站网友与马云演讲的批判,有观点认为,典型地说,这是左翼右翼话语之争。
马云这篇演讲的中心思想,和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观点相似,“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那就是合法谋求利润。”
弗里德曼是西方经济学的话语,而B站的用户,也就是年轻的后浪们,他们流行的批判武器,则是左翼的政治经济学话语。
为什么后浪们偏爱左翼话语?更具体的是,他们偏爱的是反对资本的左翼话语,因为这种模式既可以抒发自身不满,对自身而言又意味着安全。
还是批判资本的伪善?
而另一个观点则认为,年轻人批判马云,并非全盘否定马云本人,甚至也不是针对马云个人,而是针对资本的贪婪本性,以及资本喜欢以“人民利益”代表自居的伪善。
知乎有一条评论是这么写的:
还有一条内容是这样的:
他们不只是资本家,他们还要给自己立一个无产阶级的牌坊,对外他是人民富豪,对内他要向社会输出“人才”。一边搞你还得一边让你夸着,美化自己行为,强调正当性,要让人们“快乐”地感受剥削,人们回过神来,才着了味道。
很多年轻人并不是彻底地不分历史阶段的否定资本,他们特别反感资本的“又当又立”。而资本大鳄们对此还浑然不觉,继续把资本和公益挂钩,以为这样就能让年轻人忘记资本的本性。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极端的对立
上面两种观点,无论是“前浪”与“后浪”的思想差别,还是反对资本家自居的“伪善”,看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真正应该思考和探讨的,其实是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极端对立。
B站的用户,不但被称为“后浪”也被称为“Z世代”。
“Z世代”,这个词源自欧美,表示互联网时代,主要是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他们习惯即时通讯与社交媒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一代。
但出生在“Z时代”的这批人同样也面临着两个巨大的问题,代际差距和贫富差距。
代际差距,指的是老年人与年轻人因为生理的、心理的、角色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经历的不同,在行为和认识上产生差异。
以日本为例,池田信夫在《失去的二十年》中写到:“日本的代际差距世界第一,在这一点上大家都达成了一致。按照计算,一个人一生中退休金、健康保险等返还和缴纳的差距,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是正4850万日元,但2005年出生的这批人就变成了负3490万日元。这两代人的差额达到了8340万日元”。
仅仅由于晚出生了60年,现在的年轻人交养老金,就从被别人养变成养别人,而且还是强制的,不能不交。养老金作为一种税负,在代际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平衡。一旦这种不平衡转化成不公平感、被剥夺感,那么年轻人就会对此产生抗拒。
这也可以说,是“后浪”与“前浪”的对立。
贫富差距,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互联网公司的崛起正在不断加大贫富差距。从整体上看,互联网行业的薪水,和其他普通行业的薪水,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种不平衡导致的贫富差距,就会使得年轻人对资本产生不满。
而这种情况,即使在互联网行业也会出现。举个例子,同样是996,在BAT这种大型互联网公司中,你通过身体力行,或许还能年薪百万,得到与之相应的报酬。但是当996成为常态,当所有公司的老板都在和你畅谈未来,而不是给你付出相应的报酬。公司越来越有钱,老板越来越有钱,但是员工却一直是死工资,年薪十万不到,甚至连加班费都没有,老板还要在耳边鼓吹“996是福报”,那么矛盾便会逐渐加剧。
当你每天辛辛苦苦996,拿着50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付着一个月2、3000的房租,却要想着怎么存够钱,来面对5万块钱一平方的房价时,那么“反对鸡汤”、“反对996”、“反对资本”便会变得如此合理,并且开始成为一种主流。
其实,很多企业,都是靠着80后一代人习惯性的任劳任怨,逐渐崛起发际的。可成功之后,这些企业,居然天真地以为,这样的成功和员工的任劳任怨,来自于他们优秀的企业文化,甚至还想用这一套价值观,来忽悠广大90和00后。
但新时代年轻人的阶级意识,明显强于父辈,有明显的对于利益本质的认识和诉求,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而如果资本或者市场,还继续选择压迫和剥削,企图通过“鸡汤”来洗脑年轻人,更大的反噬,也许还会在路上。
•END•
作者 | 在家码字威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