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在于“国进民退”

        又看到批判“国进民退”的文章了!

       刚在网上看到,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海通姜超:要改变的不是去杠杆,而是“国进民退”!》,指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国企和平台融资易,而民企融资难;

        二、政府基建投资太多、企业制造投资占比下滑;

        三、广义税负过重、土地转让收入太多;

        四、国企利润激增、民企利润下滑。

        因此他开出的药方会是什么,这里就不必再多费文字表述了。这里只就他指出的几个所谓问题进行批判:

        一、相对于国企,民企融资比较难,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并且也不构成经济困难的原因。        

        因为,投入到了市场上的钱,是没有被政府绑住的。资金之所以不流入民企,是因为民企本身的经济效益不够好——这一点姜超自己也承认了【国企利润激增、民企利润下滑】。

        既然民企利润下滑了,它们的融资难度上升不就是应该的了吗?

        而且在这篇文章里说到了【到目前为止,发电量增速反映的经济增长依旧平稳、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仍高,这说明不完全是经济基本面的问题,而是市场信心出了问题。无论是P2P行业的持续爆雷,还是频发的股票质押平仓,以及大量民营企业债务违约】。

        也就是说,目前被姜超认为的【民企融资难】现象,伴随的并不是经济的走坏,而是【大量民营企业债务违约】。这有什么不对呢?

        当然,姜超对此的解释是,因为资金都流入国企,所以国企效益好;而资金流入民企少,所以民企效益不好。

        在这里,姜超违背了基本的经济逻辑: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的是市场有效需求的增大,而不是信贷资金的增加。

        如果市场有效需求足够,经济效益前景明确,资金流入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

        也就是说,他把企业效益与资金流动的市场逻辑颠倒了。

       事实上,政府向市场投放资源也好、引导资源向特别行业投入也好,只要资源进入了市场,就不可能继续被政府的绳子拴住,而是会自动寻找利润空间大的地方流动了。

        比如政府把钱给了国企,国企要么把钱直接投放到经济活动中,会让能够赚到更多钱的私人企业获得;要么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终于也会把它放给能赚到钱的私人企业。

        别说中国的银行体制导致私人借贷成本高。要知道中国的银行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企。没有经济效益的贷款是不会做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借贷成本高,是经济规律决定下的世界普遍现象。

        即使在美国,中小企业的借贷成本也比大企业高很多。原因很简单: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比较高,而综合收益比较低。

        银行从风险效益比较出发,必然要更高的收益保障,在利率与担保方面,会有更高的要求。美国的大企业遇到困难,美国政府也会给予支援,比如以亏损上百亿美元的代价救助通用汽车。中国的私人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他们的借贷成本高,与美国的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是一个道理。

        因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融资相对困难一点,不是中国经济中的特有现象。相反,政府为了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做了大量的制度改革,才是中国经济中特有的现象。

        二、基建投资是改善生产力环境的必须,同时在经济增速有放缓迹象的时候,国家投资正好弥补了民间资本畏缩不进造成的经济真空。

        姜超们被西方经济理论教条束缚思维,认定中国经济投资率过高使经济发展中的严重问题。却不懂得从经济常识出发认识到,  高投资率不是经济增长的桎梏,相反,政府必然地不能持续高投资,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无法继续高速度增长的原因。

        资本利润率往往与政府投资率的变动正相关。所谓投资率过高,必然讲的是国家投资。民间投资没有不关心资本利润率的,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不可能过高——只有过低。

        投资会带来市场有效需求,从而满足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市场条件。更重要的,这是有效推广与布局先进生产力的手段,也是淘汰低水平生产力的必须。

        因此高投资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边际效用规律与市场规律决定了政府从市场分割财富占比必然减少,以及财富必然向少数私人集中的趋势,也就决定了政府投资能力的必然降低和高投资率现象的必然消失。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中的低投资率,是因为他们的政府能力必然地降低了的结果,而不是什么经济发展的要求。

        如果说过去因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还有人错以为是因为发达国家没有了政府投资空间,那么奥巴马的高铁设想成为笑柄,更证明了他们的问题在于政府能力降低,没办法提高投资率,而不是需要低投资率。       

        有一种说法,高投资率会导致消费偏低。他们不知道投资最终都会形成民众的收入。而民众劳动收入的增加,才应该是消费增长的条件。

        如果国家财政都被用于支持民众消费,先进生产力的推广与布局就会受到阻碍。民众不是因为从工作中获得收入而增加消费能力,必然导致“养懒汉”现象的蔓延。人懒了,生产力水平没上去,对经济的危害才是可怕的。

       至于姜超诟病的【企业制造投资占比下滑】,正好是民企在面对市场困难丧失信心,出现导致经济困难增加的“民退”现象。如果此时国家不增加投资,民企的信心将更为降低,“民退”现象当然会更加严重。姜超是要这个市场结果吗?

        三、判断广义税收是否过重,应该以经济发展的结果为标准

         经济价值内容分为工资、利润、税收三部分。政府的各种收费及国企利润,本质上也属于税收范畴。税收是否合理,以它是否影响了经济正常发展为标准。

        一个国家只要经济发展正常,就证明税收合理;如果经济发展太慢,就证明税收挤占了资本的必要利润空间;如果经济过热,则证明税收水平太低,延缓了生产力进步。

        需要明白的一个问题是,生产力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但并不是经济发展本身。

        在一定环境下,经济发展与生产力进步是互相矛盾的:经济过热的时候,资本投向科技进步的方向会减少,会导致生产力进步放缓;同时,生产力进步会导致资源生产效率提高,资源稀缺度降低,也会导致资源的财富属性降低,从而造成经济运行困难。

        在经济规模偏小的时候,因为就业问题严重,政府会降低税收在经济价值中的比重,增大资本利润空间,以促进经济发展;当经济规模扩大,劳动力供应趋于紧张,就会导致工资占经济价值比重升高,挤压资本利润空间。这时候资本家会要求降低税收。

        然而在发展中经济体,这时候应该做的是促进产业升级而不是减税。

        不过度搞福利、限制公务开支、给创业和小微企业减免税都是应该的。但是给企业减税则不应该。

        因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严重问题,不在于资本不足。

        在这样环境下给企业减税,就是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扩大资本利润空间,会导致资本在相对较低水平上更快增值与流入。资本间竞争加剧的结果,将是资源过多流向低效率产业,不利于产业升级与生产力进步。而且,劳动力成本会在经济水平不高的基础上过快上升,对以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不利。

        发展中经济体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科技更新的空间,应该通过科技更新实现产业升级,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不降低工资绝对水平的同时,在生产力与经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扩大资本利润空间。

        如果用减税的方法扩大资本利润空间,资本将没有产业升级的动力与压力,会导致经济在低水平盲目扩张,而且竞争过度的结果,将会是利益外流与资源浪费。

        发达经济体科技水平已经是一流,要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需要等待科技创新的突破,这个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更新来说,难度很大。因此产业升级必然很慢。在工资水平上升挤压资本利润空间的环境下,要保持资本不因为利润空间太低而流出、导致经济规模偏小,就只有减税了。

       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不应该学发达国家的减税政策。

        四、今天的国企利润激增是好现象。

       当民企利润高、 国企利润低的时候,被说成是国企效率不高;国企利润增长,如今又因为民企利润下滑被诟病。总之,国企就是必须拿来诟病的。这是不明白国企的经济意义的表现。

        国企不是一般的企业。一般的企业只是资本的盈利工具,国企是国家对于社会再生产流程的调节与管理工具。

        因此,对于国企的评判,不应该以盈利为主要标准,而应该以生产力水平、科技进步状况为衡量标准。至于国企是不是盈利,那是国家财政必须关注的事。当然,如果你要买国企股票,也得看他的盈利状况。但是这不是问题——不盈利的国企股票你别买就好了。

        现在社会舆论中对于国企的评判常常自相矛盾:

        国企不盈利,就说是“僵尸企业”;

        国企盈利了,就说是挤压了私企的市场空间——这个在逻辑上倒是正确的。

        “僵尸企业”当然应该退出市场;挤压私企的市场空间,也应该退出市场。总之,国企就应该退出市场就对了。

        可是从国际经济现状与发达国家经济史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国企不发达的国家,经济都发展得不好:

        印度、菲律宾等等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不如中国发展得好;

        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以后几十年中,曾经大力发展国企经济,伴随的也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自从他们实行了国企私有化以后,他们的经济增长就再也没有快速过。

        这是为什么?因为国企市政府调节社会再生产流程的工具。

        经济是社会再生产在私有制社会里的表现形态。社会再生产好了,经济才会好。而社会再生产发展的根本条件在于生产力进步,这一点与经济的要求一致:只有生产力进步了,抵消了经济成本上升的因素,才有市场竞争力,可以从市场交易中赢得财富。

        而生产力的进步依靠的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需要的财务成本往往是私企不愿意承受的。

        在这样情况下,国企就可以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超越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需要,进行跨越式科技进步行为,保证科技进步的相对快速、持续。也就可以保证生产力进步的相对快速、持续。于是也就可以保证经济竞争力的持续强劲。

        国企还有一个作用是私企不可替代的:当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私企为了资本的安全,必然地会退缩。市场各方越退缩,市场需求越萎缩,市场预期就会越悲观,恶性循环的结果将是市场的崩溃。

        这时候国企必须根据国家的要求不顾自身的财务利益,维持乃至于扩大市场活动规模,提供市场急需的有效需求,遏制市场崩溃的趋势,防止私企的大批量倒闭。

        正是有了国企的上述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以后才能够在国企作用下持续几十年的经济较快的发展;

        也正因为后来没有了曾经的国企活动支撑,他们的经济增速就再也没有快起来过。也正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中国的国企经济规模,他们的经济发展始终无法像中国一样发展起来。

        中国正是因为有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的国企经济规模,才有了这几十年的经济奇迹。

        需要解释的是,国企支撑的是社会再生产,并不是经济本身。因此经济还得在以私企为主的环境下才能发展起来。所以原来没有私企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经济成长受到了体制的压制。

        之所以经济必须在以私企为主的环境下成长,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以私人的财富为目的,与社会再生产以满足社会消费为目的不同。只有让私人的财富效应彰显,才能够激发每个人的进取性。这在经济社会里,是社会再生产发展的必要形态。

        这样解释了以后,应该不会有人质问我,“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要改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问题了。而国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则是事实与逻辑都可以证明得很清楚的。        人们之所以很容易被攻击国企的舆论所忽悠,主要有如下原因:

        1、不明白社会再生产与经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个要求不同的现象。

        社会再生产的要求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资源生产效率,用日益充沛的资源满足社会消费要求;        经济是在社会再生产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扩大私人的资源控制权。

        社会再生产的资源增加是全体社会成员共赢的条件;

        而资源控制权——也就是财富——的竞争,则是零和游戏,资本家拥有的多了,普通民众拥有的就少了。

        2、不明白企业不创造财富,只是通过市场交易瓜分市场价值,也就是瓜分社会财富,成为资本的利润——资本的利润不过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

        因此,不能因为国企没有实现企业利润而歧视国企;相反,我们应该看到,国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生产与资源交流中,为私企在市场上获得利润空间,从而为经济活动的可持续进行,所起的的特殊作用,而特别地予以尊重。

        3、社会上一些人故意只说国企中的负面现象,对于私企存在的负面现象一概不提。

        其实私企的问题更多,所以他们中间因为适应不了市场要求而倒闭的,更多出国企很多倍——否则的话,社会上岂不人人都成为企业主了?只不过一些人说国企的时候,只说不好的现象,说私企就说苹果之类的成功现象,而不说私人企业中的庞氏骗局现象。甚至为私企的非法现象进行辩护。

        国企的存在,是与经济伦理要求一致的。但是与经济社会的财富规律不一致:

        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国家调节经济的效果会首先从国企的收缩体现出来;

        当经济偏冷的时候,国企又必须不顾企业财务效应,输出资源以支撑市场。

         当然,这么做的结果是国企财富的损失与国家财政的萎缩。长期持续的结果,是国企最终将退出市场。

        而私企的发展是与财富规律要求一致的。财富规律决定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不可遏制,将导致市场的崩溃。因此私企的发展其实与经济的伦理要求是相悖的。

        国企好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就好,于是私企就发达;

         私企发达的结果,会导致国企逐渐的退出市场。

        而国企退出市场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逐渐恶化,私企的处境也会逐渐恶化。

        这是市场规律现象,不是人们的意志可以改变的。不过不同的环境下,国企存在的时间延续长度会有不同。人们如果能够理性认识到这个问题,可以让国企存在的时间更长一些,那么国民经济发展的较好时期也会更长一些。

        所以,姜超们指责中国经济中的“国进民退”现象,是违背经济逻辑与世界经济历史事实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