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移世易丨在“去全球化”时代里,翟东升对疫情做了十个预测
丨首发于微信:超级预测
▼ 一个事先声张的神预测:“去美国化”
2014年,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就“中美是否能在亚太地区和平相处”展开了辩论。
彼时,翟东升抛出惊人观点,认为“中国应该主动掌握节奏,有节奏地去美国化。”同场辩论的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认为,中美在政治和经济互信空前友好,且两国关系趋于平衡;美国卡尔顿学院教授赵启光则认为,中国受益于全球化进程,去全球化实属无稽之谈......
在当时的学界均认为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形下,翟东升的观点可以说是绝对的少数了,但现在看来确是真知灼见。翟东升在后来的一些场合上,也将“去美国化”表述为“去全球化”。那么,翟东升所言的“去全球化”究竟是指什么呢?这一番真知灼见的前途又如何呢?
▼ 去全球化时代
二战后,世界市场分裂为以美苏为核心的两个平行体系。到1980年之后,随着中国加入美元体系,美国体系开始逆转此前的败退之势。10年后苏联体系崩盘,于是成就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
按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指标,2009年以来,全球化的指数进入了下降周期。也就是说,去全球化其实从2009年已经开始了。去全球化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题,也是美国对其推行的全球化重新调整。
“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全球最大债券基金老板)预测的三个后金融危机时代主题中,只有去全球化正在切实发生,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和英国脱欧公投,标志着自1979年开始向全世界布道全球化福音的盎格鲁萨克森民族,如今掉转枪口攻击自己当年提倡的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被它自己的母国给抛弃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思想弃儿。民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取代了开放、多元、平等、创新等一系列全球化精神。”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衰退和分裂,也即是去全球化过程,其核心问题就是中美脱钩。在翟东升看来,这个世界在后金融危机的十年间迅速颠倒过来,过去全球化课堂里的学生中国,如今已变成了老师。
“IMF的拉加德女士发现自己跟中国领导人而不是华盛顿特区的政府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前者正在争取IMF中更多份额,更大发言权,并乐意承担更大的责任;而美国至少一半国民将其先辈们一手建立的一众多边机构视为低效、负担和累赘。”
中美脱钩是由各自的国内变迁所决定的,这其中包括了地缘政治、全球经济、社会思潮等很多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不是靠外交技巧或者政治宣传口号所能弥合的,也不是单方面妥协所能避免的。
“中美之间的对峙并非基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而主要是现实主义利益上的冲突。原先美国有六七成是中产阶级,穷人是少数,但现在美国中产阶级已不再是主流,重新变回金字塔型社会。所以美国下层的老百姓要求制造业回归、要求去全球化,这是他们的民意基本盘所在。”
从当前的全球格局和趋势来看,未来世界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半球化,中国正从全球化的客体之一,变成全球化的主体之一。难分高下的两个大主体,都不想被对方兼并和消化掉,必然导向分裂。
“两个平行的体系: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外围是它的紧密盟友,比如“五眼联盟”,再加上美洲的一部分;另一个以中国为中心,拉上俄罗斯等反美国家和部分欧亚非三大陆的国家。当然,还有一些游移在两方中间的势力,比如印度、英法德等。欧盟可能因此被撕裂。”
从某个意义说,特朗普去全球化行为的“功劳”很大,他落袋为安的思维、各种“退群”和推倒重来不但叫醒了大多数中国人,更是加速了中国“去依附”的进程,也正在拆散美国的同盟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对中国而言,未来应该主动掌握节奏,有节奏地“去美国化”。
“自1979年以来,全世界都被纳入到一个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梦境之中,做梦的主体是美国,所有其他的国家、企业、家庭、个人都不过是这个梦境中的一个角色或场景而已。”
但翟东升也提醒了我们,全球化的指数上一次下降周期是1914年至1945年,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大萧条和货币体系的重构。如今再次进入全球化的下行周期,我们必须为更多的冲突、对抗和不确定性做好心理和政策准备。
“期间大国权力更替,原有秩序瓦解,国际公共产品缺失,连带许多国家政治动荡。2011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及后续的多场局部战争,只是其中一个表现而已,未来还将有更大的动荡。”
在《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一书中,伯尔曼(Harold J. Berman)曾希望出现更大参照框架里的社会共同体的整合趋势,但他也不回避我们面临的处境。他写道:“我们处在一个时代的重点,这一点是无法在科学上证明的。”人们由直觉而知,一个时代变为另一个时代。而每一个结束都重新站在了另一个起点之上。
▼ 疫情形势下的十个预测
“冬天来了,你就要准备棉衣。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夏天,就一厢情愿地不许冬天到来。
在谈到中美经贸问题时,翟东升曾生动地做此形容。
毫无疑问,眼下肆虐全球的疫情在某个程度上加速了以中美脱钩为核心去全球化这一进程。在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下,全球经济活动大幅降温,疫情对全球经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就此,翟东升在三月中旬,做了以下十个预测。
第一,全球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的泛滥程度。
疫情对温度敏感,大概在5-14度,病毒传染力量是最强的,所以它显示出了“嫌贫爱富”的特点,因为穷国主要在赤道地区,富国主要在亚热带、温带地区。欧洲总感染人数会超过中国,美国的西雅图和纽约会成为重灾区。
这也就意味着,美欧的疫情到夏天会暂时好些,但是今年秋天这个疫情还会再来。预测将要到明年,多种疫苗普及之后才有可能真正结束这一场疫情。
第二,西方不仅面临经济危机,还会面临政治性危机。
大量民众和知识分子目前对特朗普大批判大讨伐,因为特朗普的所作所为明显存在巨大错误,助长了疫情泛滥。现在民主党高层正在“偷着乐”,因为他们都知道特朗普干了大傻事,他们乐见其败。美国政治有可能再出黑天鹅。
全球来看,通过对比疫情应对方式,世界上越来越多人会看到中国制度治理体制的优势。中国整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方面面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能更进一步。
第三,对华舆情的恶化。
面对困难的时候,人类的本能是会指责别人,现在出现了“阴谋论”、“负责论”等,要求中国道歉,要求中国赔偿,这已经开始在非主流这些网络舆论平台上发酵。假如在这场疫情中,因中国应对得当,损失较小,使我们在全球的相对地位有所提升,那么将来有可能出现“中国获利论”。
第四,当前全球金融市场都在出现大幅动荡,标志着持续了十二年的本轮经济周期已经结束了。
我的预判,未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就是道琼斯指数可能要到2万点甚至以下。而且这一轮美股熊市很可能会分几轮,而不是像2007-2008年美股熊市那样一杆子插到底然后在大规模刺激之下一路反弹,连涨十年。这次很可能会像2000-2003年那样跌2-3年,一波波往下走。
不要指望美股标普回到一千点以下,或者道琼斯指数跌破万点。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美元本位或者说美国国家信用本位的时代,而不是金本位时代。美联储可以无穷扩张资产负债表,从全世界的储蓄者身上征收铸币税,补贴美国资本市场。
第五,全球大的ETF基金,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大家族都在去杠杆。
以前的牛市中,大家普遍配置了8成风险资产和2成无风险资产,就是实际上运用了8成资金去投高风险资产如股票。现在开始会回归到5:5甚至更低的保守比例。这种再平衡决定了上边说的波浪式下行的熊市。
有些大基金会出现杠杆断裂和同类策略基金之间的踩踏,导致所有避险资产遭到抛售,这是今天黄金、瑞郎、日元等下跌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大量非美资金主要是欧洲自己正在撤离美国,这导致了罕见的美国股汇双跌。这种股汇双跌表明资金正在撤离这个经济体,这是真正让白宫惊慌的事情。
人民币正在成为逆周期货币,成为避险之地。人民币长期升值是必然趋势。
第六,全球消费萎缩。
随着股市继续暴跌,带来更严重的全球消费萎缩。美欧经济体里服务业就业占比非常高,服务业很大程度上牵扯到人和人的聚集。在疫情泛滥的情况下,3月中旬到5月初将近两个月时间,美欧消费会明显萎缩,这将导致较大规模的失业。许多美欧中小企业会现金流断流,他们的债务会违约。大规模的失业会加重财政负担,也会拖累经济复苏。
第七,疫情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大跌,对于发展中国家,将会出现债务违约和政权不稳。
尤其是资源、能源出口国,原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安全均衡就会被打破,中东、非洲、拉美一批国家都会非常脆弱。能源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石油价格会从现在的低位会徘徊一段时间,估计到5月中下旬随着疫情好转会反弹一些,但之后又会再次进入下行空间。
第八,美国企业界在过去十年的低利率时期积累了巨大的杠杆,主要是借债回购股票以拉高股价,而不是投资实体经济。
要理解当前态势,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就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杠杆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些杠杆会带来什么后果。它的企业债务违约率会迅速上升,除了页岩气、页岩油产业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行当也会出现违约、破产。
许多著名企业如波音、通用都有可能出现破产、大规模失业的局面,时间可能在今年秋天。许多传统制造业都将崩盘,即便是特斯拉,如果不是有上海的生产基地,也得破产。
在美国股市暴跌和经济萧条带来的破产违约潮中,我们可以用相对较低价格买入海外资产和技术。为了保就业,正常情况下的“非卖品”,也会出售。
第九,全球三大供应链先后陷入断裂状态。
目前是东亚供应链陷入断裂,再后面是北美洲供应链(美加墨)以及欧洲即荷兰、德国、波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供应链。全球三大供应链,东亚供应链的规模最大,目前东亚供应链的总增加值相当于北美和欧洲之和。
这次我们率先陷入断裂和冻结状态,也很可能是我们率先恢复。经历此次全球性疫情,中国和越南在东亚供应链中的地位将更加强劲,东亚生产网络占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第十,疫情给我们中国提供了救助全世界的机会,主要是我们产能充裕。
现在世界特别缺医疗卫生防疫物资。有外国企业家认为中国政府现在有个非常好的机会,向意大利以及欧洲北部以及全球甚至美国提供口罩、呼吸机以及医疗队。医疗队不需要派人多,更重要的是向各国提供我们的经验教训,中医也可以随之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