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伞兵战车 有点失望?其实不必

昨天中央电视台官宣了空降兵某旅装备新型装甲车的消息。

这种战车是使用高机动车底盘发展而来的伞兵装甲车,从视频中展示的车内布局可以看出该车的配置应该是乘员3人,载员4人。其武器为车顶的12.7毫米机枪,机枪有防盾设计,看来考虑了射手直接探出身子来操控机枪——不过这也合理,空投的时候震动冲击严重,如果用一般的遥控枪塔,很可能需要重新归零才能有效射击(美军之前空投LAV-25装甲车,连25毫米炮都是落地以后再安装,装上还要进行校准),所以在空降的时候这挺机枪要么有某种结构折叠到车内,要么就是拆下来,落地再安装。

500

从火力上看,这种新型伞战似乎是让人有些失望——毕竟之前列车长也报道过,某厂之前的报道都提到了,显然是为二代履带式伞战试制而开发的钛合金车体结构的试制取得进展等消息,再加上珠海航展上展示的装有100毫米炮的履带式伞兵战车(虽然其实那也不是二代履带式伞战)。这让大家对于“二代伞战”有了很高的期望值。

这样以来,一辆“小四轮”,装了一挺“小机枪”,似乎就让很多人觉得——“就这?”

500

500

有很多人一看到“小四轮”就有点懵圈了……

500

说好的超越BMD-4M的钛合金战车呢????(图为采用钢结构的轻型步兵战车,真的外贸专用)

不过其实这辆伞战,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糟糕,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该车的副驾驶座位上方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光电装置。而从视频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装置具备夜间观瞄能力,并且装有热像仪。

而同时在相关文宣报道中,还强调该车的特点是:“战略机动能力强、火力打击能力精、综合防护性能优,其车载指控通信平台和网络,能将作战单元、侦察单元、指控通信单元等聚合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它适用于我军主力机型进行空运空投,能与装备空降兵的另一款履带式装甲战车配合使用”

那么从这个文宣内容来看呢,首先战略机动性强,指的当然是该车相比我军现役的03式伞战,显然要更加轻型,据报道能够使用运-8实现“三件连投”,一架飞机能装的车多了一辆,需要的空投飞机的数量就减少了,自然就具有了更高的“战略机动性”。同时,作为轮式底盘,天然就具备直接沿着公路长途行军的“战略机动性”,当在国内作为处置突发情况的应急机动部队的时候,装备该车的空降兵部队将可以自行沿着公路快速开进,即使不用空运也能在几十个小时内实现跨战区紧急调动部署。

500

这手操12.7毫米机枪,实在和“火力打击能力精”的评语对不上号啊

500

500

当然之前试车的时候,火力支援型和输送车型其实是同场出现的,所以……

500

美军的LAV-25之前搞伞降试验,落地后还要把炮装上去……

而我军空降兵的最主要作战方向当然是大家都懂的,然而多个集团军级部队共同实施的大规模跨海登陆行动中,只有12.7毫米机枪的伞兵战车似乎火力确实有点不够看。

而在文宣中说的“火力打击能力精”似乎更是和12.7毫米手控机枪谈不上有什么关系了。

所以,这里我们可以推测,与该车同底盘,采用安装30毫米机关炮炮塔的火力支援型战车应该已经同步服役,只不过在接装的画面中没有予以展示。当然,即使是安装30毫米炮的战车,再怎么“精”,好像也就那么回事。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当前,解放军空降兵部队也进行了编制体制改革,据公开报道“如今他们按模块整合的理念,对作战力量重新编组,步兵连、摩步营、特种分队均编成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可以向堆积木般灵活抽组,进行战斗力整合”

500

大光电,自动烟幕弹,三防系统,两栖能力,高机动越野能力,先进信息化系统,除了机枪还是人操的,别的都很现代化……

从这一点上来看,此次新装备的装甲输送车型伞兵战车可能兼具运兵、运送步兵队属重武器(迫击炮、反坦克导弹等)和战术侦察功能。

其车上安装了信息化系统——这么说,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车长使用的这个光电头的作用可能比那挺12.7毫米机枪高强度作战中更有用。

相比之下,装30毫米炮的火力突击型车,按照之前看到的视频来看,其炮塔上也安装了尺寸相当大的光电系统,应当也具备较高的信息化能力,不过该车可能载员人数要更少一些,可能只能装2名载员。

它所获取的目标信息可以经过车载信息化系统处理后自动生成火力打击所需信息,通过数据链系统直接回传——我军空降兵部队之前的支援火力主要是安装在轻型车辆上的107毫米火箭炮,谈不上精确打击了,但随着120毫米空降迫榴炮、122毫米超轻型车载炮,122毫米轻型火箭炮等武器装备,尤其是这些火力打击系统还都纷纷装备了各类制导弹药。前沿步兵\侦察单位传回的火力打击请求可以很快得到满足,那就更别提与空降突击部队的武装直升机,乃至同属空军序列下的航空兵部队的火力打击请求,也可以迅速的到达,这就是所谓的“火力打击能力精”的真正含义。

换句话来说,这种战车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因为信息化系统的装备,实际上对于提高空降兵部队的作战能力大有助益——在现代环境下,单兵信息化系统实际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要实现作战部队的信息化,主要还是要依靠装甲车辆上的信息化系统。

这一点,美军已经用实践帮我们验证了……当然我们自己有了QTS-11这样的系统在空降兵部队的试验,对此也显然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况且就算单兵信息系统装备了,有战车可以作为其上级节点,也可以显著提高其效能。

还有一点就是防护能力——我们知道现代战场上,虽然单兵防护系统已经普及,但是现代炮兵的反应速度比传统上要快得多,尤其是那些得到无人机指引的迫击炮,基本可以追着你的单兵炸。

500

500

对岸的炮兵虽然老旧了一些,但光用肉身去扛炮弹……虽然咱们15军在上甘岭也不是没见过大阵仗,但在新时代终究不如机动起来,能打能防来的爽

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两条腿和一身护甲,步兵在各种炮兵火力打击下的生存能力依然是相当不容乐观。

所以,在高强度对抗的现代战场上,各方都强调尽可能让步兵乘车保持机动,能不下车就不下车——如果一定要下车,那么土工作业一定要勤快——当然这是老传统了。

之前列车长翻译过美军对乌克兰的战场上,俄军的营战术群作战特点的总结,就提到俄军非常重视机动和战场工事,有这两条,再加上人人披挂重型护甲,实际上很难用炮兵火力轻易大量消灭他们。

那我军的空降兵面临的,很大程度上是比乌克兰的俄军合成营更恶劣的环境,尽管台伪军的炮兵系统相当老旧,但毕竟是到他们的“主场”作战,你的空降地点可能都早就被他们的炮兵标注过,不能押注在敌人无能,炮击来的会慢这类的事情上。

目前我军陆军两栖机械化部队和陆战队都已经全面机械化,也就是说登陆的时候敌人只能看到踏破海浪而来的装甲洪流,滩头基本看不到人——换句话来说诺曼底登陆那种登陆艇艏门一开,一片片的步兵冲出来,然后被MG-42机枪卯倒这样的画面,不论是新世纪的中国还是美国,在大规模登陆的时候都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呢,即使是台军也知道滩头上的机枪阵地已经没啥用了。

但相比之下,我军空降兵现在还是主要靠铁脚板,因为03伞战装备数量较少,实际上是单独组建装甲分队作为“空降坦克”用,虽然里面也能塞几个人,但实在是远不足以达到机械化两栖部队那样的“滩头看不见人”的水平。

500

这样的画面,老黄历啦

500

500

……虽然也有这样的画面,但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记者拍摄需要……

500

实际上现代的机械化登陆行动是这样的,基本上也不会在滩头就放下步兵的

徒步步兵我们前面说了,就算你有很强的护甲,因为机动性不足,敌人炮兵追着你炸也是吃不消的。

但现在有了轮式装输,跳伞后找到战车,往里面一钻——转眼间就实现了“空降场看不见人”,对于快速机动的机械化部队,炮兵火力的威胁顿时大幅度降低。

从这一点来看,虽然二代伞战看起来好像是“弱”了一点,但实际上它对于我军空降兵应对各种作战环境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尤其是对高强度作战环境下的跨海登陆作战下,新型伞兵战车大有帮助。

这样看来,装备伞兵战车以后,我军的空降兵部队实际上拥有了类似美国“斯特瑞克”旅的作战能力——当然防护力可能要稍微低一些,毕竟斯特瑞克正面能防14.5毫米机枪穿甲弹,我们这个轮式伞战外面披挂了高硬度钢附加装甲,对防御小口径武器的效果应该是更好了(高硬度钢难以焊接,一般用铆接附加在车体外面,能够将来袭的弹丸直接“崩”碎从而获得比一般均质钢装甲更好的防护效果),但碰上大口径机枪、机关炮的话可能还是不行。

不过毕竟伞兵战车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能用轻得多的体量,获得空投能力,而关键作战能力其实半斤八两,那还要啥自行车啊。

500

斯特瑞克和我们的空降战车没啥本质区别,都是装一挺12.7机枪凑合事儿,主要靠信息化系统和步兵下车作战过日子

至于文宣中提到的“配合作战”的“另一种履带式装甲车”,现在当然还是指03式伞兵战车。

之前曾经在珠海航展展示的6对负重轮,04A炮塔的“外贸轻型步兵战车”应该和我们的下一代伞战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其实可以理解为加大加重的03伞战。

对于我们的空降兵部队而言,由于潜在的作战要求紧迫,目前尚在工厂研制阶段的钛合金车体的履带式二代伞战,或许赶不上某个时间节点了。而在这个节点前,实现空降兵部队作战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时不我待的时候,先用新型轮式战车解决空降兵新质作战能力的关键问题,也实在是无可厚非的。

至于真正强大的二代履带式伞战,在部队用轮式战车先武装起来,提高了应对迫在眉睫的神圣时刻的能力之后,对于研制单位和部队来说,都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好好打磨它了——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时候,“过渡性”武器就一直“过渡”下去,最后反而把“正主”挤掉,这样的事情呢……也未可知就是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