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产业化、房价贵,带来阶层固化问题
学前教育产业化、房价贵,带来阶层固化问题
文/家奴
宁南山撰文说,教育简直就是神补刀。一个是学前教育产业化,以前的教育是大学最贵,现在变成了幼儿园最贵了。深圳现在的幼儿园费用,一个学期一万元以下的算便宜的了。有的幼儿园,一个月收费5000多元人民币,还不包括伙食费和校服之类费用,深圳的普惠性幼儿园普遍几百元到一千多元一个月,为了一个孩子一年两三万元,相当于一个普通深圳市民两三个月的工资。
年入50万的高收入家庭,到手40万的二胎家庭,如果两个小孩都上公立幼儿园,学费+餐费+杂费一年就是4-5万人民币,如果两个小孩都上私立幼儿园,那么一年就是8-10万元人民币,上不封顶。觉得我每天学习8-10个小时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意愿去参加什么补习班,因为去补习班,是耗费我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的行为。我周围的家长们,平均都给孩子报了三四个不同类型的培训班,补习班。原因很简单,学校下午三点多就放学了,学生在校时间和接受的教学大幅缩短,根本无法满足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大大激励了学生家长转向课外补习机构。原本是国家可以安排在学校进行的,一个老师对四十个孩子的高效率学习,变成了四十个家长送四十个孩子去上补习班,极大的增加了时间成本。整个社会运作效率大大降低,让家长们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更为重要的是带来阶层固化的问题,减少最为平等的在学校接受统一教育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去比拼家长们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那自然是越有钱的家长越有能力提供了。
有钱人的家庭,很多都是全职妈妈,有大把的时间孩子送去参加各种培训,我周围就有家长把孩子送去学习击剑,这毫无疑问是贵族运动。现在养育孩子成本最高的部分就是教育,孩子吃的穿的之类,我都可以节省,毕竟现在怎么样孩子都不会吃的很差。但是目前搞的减负,剥夺了我“不给孩子报课外班”的选择权,孩子在校学习时间太短,我被迫只能转向课外机构来弥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源头上从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学内容和结构,而不是搞减负缩小学生在校时间,降低教育资源提供,增大了中产家长们管教孩子的时间成本和资金负担,还美其名曰“让家长承担起应该的教育责任”。
在深圳各个论坛,经常有这样的贴子“我们是双职工,父母不能过来帮忙带孩子,我们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因此很多中产家庭,被迫让妈妈辞职来照顾孩子,造成家庭收入下降,而一旦作为经济顶梁柱爸爸不幸失业,这个家庭会受到严重打击。所谓的减负,实事求是的说,恐怕只有学校和教育部门减负了,家长和学生却更累了。
今年我曾经写过《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文章,在网上广为传播,然而怎样?有关部门依然我行我素,我想他们可能是这么认为的:1.你作为家长说你负担更重了是在说谎,我搞减负明明是减轻了你的负担。2.你作为家长说你负担更重了是你吃饱了没事干,你不送孩子去课外补习班,下午三点多放学让孩子自己玩不就行了嘛。3.你作为家长说你负担更重了,这是应该的,教育孩子你本来就应该负起责任,所以我缩短在校时间,把责任从我身上转移到你身上是没问题的。
2018年8月1日,深圳《南方都市报》的一则报道,印象中公立学校才会学位紧缺,而现在民办学校也是一样,今年龙华区报名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7600多人报名民办学校,竟然有3600多人未能报名成功,原因是学位不足。龙华区教育局建议未被录取的学生到其他区有空缺学位的民办学校就读;也可关注个别第二次报名还没有招满的民办学校,还可以进行报名。同时,该局建议家长尽可能陪同小孩回原籍就读。
对于学位不够的原因,教育局说了四点:1.今年龙华区总体学位缺口较大,符合报名条件的人数较去年增加了40%;2.今年全市进行公民办学位统筹使用,对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招生计划和班额进行了严格规定和控制;3.根据教育部和省厅关于消除大班额的政策规定和督办要求,深圳全市严格控制学校班额,民办学校不能随意扩班招生;4.录取原则是按照积分由高到低录取,未被录取主要是积分排名靠后。
然而这些原因都只是表象,房价贵,入学难不只是深圳,而是发生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不只是像深圳这样人口涌入的城市入学难,我老家那样常驻人口减少的城市入学也很难,我看我老家亲戚的朋友圈,为了报名上小学,还有凌晨就去排队的,都是疯了吗?即使是我们的生育率低到了全球最低水平,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的数量大大减少,我们依然感到各种资源紧张。
网友说,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一直少,而且像我小时候也没有学前教育一说,很多小孩在上小学前,根本就没有上过幼儿园,而且自从80年代末90年代储开始教改以后,就开始胡乱改,完全是照搬欧美模式,根本不是出于自身国情历史文化出发,学人家长处补自己短处。
房价没辙,无法通过扩大供应来降低,只能通过移除房屋的投资属性来解决。其他倒是真的,国家发展了这么多,税收年年涨,结果还在把公共服务扔回给家庭,确实是要反思。
现在城市的私立教育已经成了一种毒瘤,他们根本没有多教孩子什么东西,除了价格比公立学校贵了N多倍之外,什么毛用都没起。当教育费用高到惊天动地的时候,谁愿意生孩子,给自己的后半生找不痛快吗?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如果只用养一个孩子的十分之一价格,那么谁来生二胎?我不说生一胎的问题,大多数人就算拼命也会生一个的,但二胎谁会愿意?你愿意生一个孩子下来,从出生他就永远落后于整个世界吗?不愿意的话,你要花多少钱才能让他上私立学校?如果百姓卖血卖肾都供不起孩子上学,那么谁愿意?
不知大家有没有认识到一点,好地段的房子和好老师都是稀缺资源,什么叫做稀缺,也就是说无论怎么分,都不可能每个人都分到的,必然是有的人有,而有的人没有。那么怎么分呢?资本主义国家的办法简单,谁有钱归谁。其实你们不能把他们的情况当作是“维持社会分层的工具”,而应该认识到那是资本主义运作方式下必然的结果。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就产生了问题,该怎么分才公平?如果按文中的抱怨,我住深圳,我买了那么贵的房子,我子女的教育就不应该再花那么多钱,那么我可以给你们打包票,结局就是穷一点的地方,一个好老师都没有。为什么要限制公立学校的教育时数呢?那是因为,它既然没办法做到公平的让每个人拥有好的教育资源,它就只能做到让每个人只有公平的较差的教育资源。请一定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解决之道也有,把老师工资提高到一万块钱每月,那么就有更多精英人才愿意当老师了,但是你们同意吗?同意就按这个做,但是肯定要多缴税,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上也不会掉好老师。
完全放开计划生育不赞同。如果完全放开,生不起的人还是生不起,生得起的人拼命生,公共服务被有钱人占去更多,阶层固化更加严重,何况还有文章中提到的民族、宗教问题,更是无解了。如果生育率低是二孩政策造成的,那么放开三孩也是可以的,但文章中又说生育率低主要是住房、教育的问题,那么就与二孩政策没多大关系。
这实际上导致至少三种情况:1、没钱、没时间、没心情的家长只能听天由命;2、有钱、没时间的家长不得不外包;3、有时间、有心情的家长会考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比例上看,第三种情况绝对不占多数。
前两天央视13台调查幼儿园小学化,问了家长,家长称老师说如果没有提前学,那么会跟不上。说了私立培训机构,说了公立幼儿园。说了一大圈,就是没敢报道为什么老师会说没有提前学,那么会跟不上。这个问题相信他们绝对采访过,因为这是做新闻最基本的素养,但是没敢报道。
教育市场化是最害人的,直接掏空了人民的腰包。我也是深有感触。我一个老百姓,还不是北上广深居民,在一个2.5线城市,孩子额外购买各种资源。不买不行,别人都买,你能落下么?太害人了!教育部还说什么交给社会,真是肉食者鄙了。否则我都无法了解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本应体现起优越性,可是。估计脑子里全是私有化了。私有化,直接让美国等西方国家住房自有率降低到60%。。美国医疗更是天价。中国不能学。而且,至少在教育和医疗上,中国本应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不能全交给市场。害人啊。
说说教育的事情:
1、作者提到减负导致该教的不教。个人体验也是如此,现在的小孩有太多当年我在同年龄段被教育过的东西他们不知道了。不过个人认为这个不重要,真正让人痛心的是学校教育仍然如当年我读书一样重知识积累,不重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如近期老婆给了一个任务,研究一下怎么帮学生提高数学水平。我看了一些认知心理学与神经学的书,也通过面对面交谈的形式问了这些学生对数学的看法。我无意中发现一个问题,这些孩子都很认真,都努力去做一道道堆积起来象山一样的习题,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学或者说学了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的结论是太专注了,缺少发散思维的训练,结果是培养了一群按照既定套路工作的生物解题机器人。一句话,学不得法,更可怕的是失去了体会数学之美的乐趣。
2、作者提到对自己孩子无要求,想着田园牧歌的生活。我想这不是大部分家长的心声,从实践看,学校教育重要,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次于学校。除了部分天才儿童,家长是很难放手的。但最近有个事情让我觉得,现在的家长很积极,但方法很成问题。正值暑期,学校布置给学生不少事情,我发现周围的家长想着如何替孩子完成,而不是监督与指导孩子完成。理由往往是让孩子多点时间乘暑期补知识,当然大部分实际上是让孩子去补习班做天量的习题,结果自然孩子失去了一次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
3、补习班与学校的关系。现在很多补习班的所谓补习本质上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而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当然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对分数的追求,考纲与教纲存在知识水平要求的差异,必然就会有这一现象。抹平这一差距,选拔考就失去了选拔的意义,但能不能再平衡一下,学校多教点,考试少考点,把住大学的出口,真正做到宽进严出。
总结一下:现在的教育不得法,很多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无趣;家长过于操切,只注重要考的和分数而忽视那些不要考的,越俎代庖太多,孩子学习的知识没有机会实践;补习班与学校没有形成内容的差异化,补习班成了影子学校,社会资源被重复用在一个点上,配置太不合理。
教育部压缩学校的学时,必然导致教学时间吃紧,当知识都很难讲完的时候,方法的学习与训练自然无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