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文化产业的资本狂欢——【观BILIBILI后浪与阅文集团霸权合同的思考】

笔者本人并非代表任何组织或集体,文章仅代表个人思考的总结。

正文之前的闲言:笔者对于社论这两个字向来报以一定程度的敬畏,认为凡是社论必然言之有物,可对事件盖棺定论。虽然就实际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不过笔者还是希望自己的社论能引发一些思考。

——————————————

摘要:

近日以来,网络上各类事件层出不穷,频率密集程度远超过去,相较于过去总是一些明星八卦不同,最近的事件大都围绕着一个企业或集团造就的热点。其事件发展之迅速,让笔者这类一般只通过新闻软件了解时事的人有些应接不暇,反应缓慢。以至于笔者这样不怎么用微博的人都为了了解一些事件的最新进展而不得不前去浏览。

由于最近的事件过多,笔者也只能挑选出两件热度较高的话题用以讨论。

首先是腾讯旗下阅文集团于近日推出新的网络小说合同一事,由于条款过于苛刻霸道,引发了广大网络小说作家的抵制,引发大量网络媒体平台中用户的热议。并于五月五日开展了【5.5断更节】、组织网络群众向中国人大网提出著作法草案的意见等各类自发性运动。

另外一件事则是发生在BILIBILI视频网站中,BILIBLI视频网站于五月四日青年节发布视频《后浪》,其内容争议性过大引发BILIBLI平台内的用户调侃、反对甚至抵制。于之后两日接连有自媒体发布相关视频对《后浪》中的内容进行讽刺。

一、阅文集团和BILIBILI——逐利是推进行动的唯一要素:

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卡尔 马克思 《资本论》

马克思先生对于资本的透彻理解时至今日依旧通行,为现代人民透过现象了解本质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阅文集团的目的在于控制文学创作出的核心价值产物——IP,拥有对于IP的绝对控制权,腾讯集团旗下的其他文娱产业才能开动起机器进行改编,最终达到最大化文学创作的经济收益。而为了拥有对于IP的绝对控制权,把控住文学作品的著作权自然是必要的;为了让IP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提升其大众关注度自然是必要手段。让大众得以免费浏览IP作品是企业经过市场调查后,认为提升IP作品关注度的“最优解”。因此,免费阅读取代付费阅读,成为了新的潮流。

至于对文学创作者的“伤害”:对于资本而言,能够被大众称之为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社会还没有将其接纳为常理。

网络小说的著作权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经‘归属’相应的小说平台所有,只是到了近日事件才真正爆发。温水煮青蛙已达十年之久,为何最近才爆发事件?

首先是这次的合同事件彻底断绝了网络小说创作者的‘幻想’,将‘文学创作者’这层窗户纸捅破,让所有人看到‘现代社会的网络码字长工’这一身份。将大部分中层及底层网络文学创作者的现存的微薄收益掠夺,用以吸引网络民众,提升IP价值。其次则庆幸于网络时代的信息发达,若是十年前爆发同样的事件,可能一切早已成为定局。

我从来不做市场调查,因为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史蒂夫 乔布斯

虽然笔者本人从未实际拥有过苹果的相关产品,但这并不妨碍笔者对其某些事物看法上的认可。

BILIBILI作为一个视频网站,拥有中国网络青年群体最高程度的关注度与认可度,虽然看似与现存网络寡头资本有巨大差距,然其本质相同,所缺少的更多只是时间。这样一个视频网站,于五月四日青年节所发布的‘励志’视频《后浪》为何会遭到平台内外的嘲讽与反对?

究其缘由,是出于‘引导’用户。

诚如乔布斯先生所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同理可得,大部分平台内的用户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对自身的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了解,对未来与成功的定义没有透彻的认知。由此,BILIBILI借助一些事件灌输思想,引导用户将目标锚定在BILIBILI平台内。

这类行为无可厚非,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或引导思维并不是BILIBILI的专利,远到实体产业的种种行为,比如各类手机厂商的‘信仰’;近到同为文化娱乐产业的粉丝文化,皆是如此。

然而BILIBILI对于引导方式过于明显,手段直接。BILIBILI又对于站内知名人物没有做好提前引导,导致了本次行动引发的‘反对’。本质上属于资本的手段没有运用成熟的失败案例。

二、文化与商业——交融还是分离:

文明与利润携手共进。——卡尔文 柯立芝 《1920年在纽约市的演讲》

文化能够带来的利益十分巨大,资本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利益,甚至可以‘创造’出新的‘文化’。

文化产业标志着文化范畴的内容被用作商业用途,此时问题就出现了,当文化元素与商业元素出现冲突,哪一方应该获得主导权?

根据现实的反馈,不难发现商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切文化产业都需要以商业回报为第一要素。企业的目的是收益,这点无可厚非,然而文化的本质并非是追求收益,以人类文明历史的角度观察,能够长存的文化在诞生之初是非盈利的。甚至许多人类的艺术瑰宝在诞生的那一刻,经济价值是负的。

冲突就这样诞生了,文化与商业之间似乎天然就拥有一定程度的对立性。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问题本不该是你死我活的残酷角逐,商业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在繁衍着相应的文化,而文化所带来的价值也给了商业更多发展的机会。平衡,互利,共存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本的局限性在于太过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和自身的得失,只有限制住资本的逐利,给它戴上法律与民众的紧箍,才能真正的得到良好的文化产业。

结语:

本文原意皆旨在引发思考,而不是对问题加以定论。民众如何看待曾经发生的问题,当下火热的现象和未来会发生的状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盲目的追逐于事件本身,最终仅仅是在无数的现象中疲惫,最终对社会的问题麻木,不再关注。

只有了解问题的核心,找到得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行走于合适自身的道路上。才能真正的帮助社会进步,减少纷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500

PS:偷偷增加了一个封面和投票,如果封面版权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