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床为什么做不好?有两大管理问题:标准不贯标,计量无人理。

@南山林雪萍

谈到中国机床为什么做不好?除了技术本身之外,两大问题跟管理有关。

可以归结为:标准不贯标,计量无人理。

标准的体系,过去在机械部建设得很完备。工艺、精度检查都有,只是标准的贯彻问题。

由于没有强制性标准,企业自行处理。只有涉及到人命和安全,才是强制性。其他都是推荐性标准。

质量监督总局或者工商总局会委托机床检测中心,进行飞行抽检,也不收费。看看这个产品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的。但这种不是全覆盖,很多企业一两年也轮不到一次。

因此很多机床企业也无意对此过于较真管理。

某种意义而言,当前机床是无序竞争,没有人判卷。

从行业本身来讲,优秀主机厂不想打价格战,但是90%的学生不想好好写作业,那么这个班级的功课就很难做好。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计量。

这么多年,为什么质量强国一直喊,但却都没有落地。

因为机床是一些准入门槛的,但主要集中在长度、角度计量,而计量的工具的则主要是卡尺之类。

那是必须经过质量部门从中央、到省市、到地方到工厂,层层传递过来。

计量体系上下五层,然而上下之间早就脱节了,标准已经没有了准星。

1个μ的精度如何认定,各自用自己的量尺说话。然而工厂里自己的卡尺是不是被认定过,多长时间标定一次都不知道。

秤都不准,还叫公平秤?

就算是2018年新修订了《计量法》,但要以落实法定做为基础,仍然很难。

那么机床行业是否做成强制性的标准呢?一般而言,只有涉及安全问题,才会用强制性标准。

例如汽车有强制性标准,质量问题就解决得很好。

同样,环保部门权力很大,发现工厂有问题,立刻关厂。

严格规范的过程,对澄清市场秩序,或有很大的提升。

如果机床计量标准,能够上升到行政指令。是不是就可以大幅度提升中国机床行业的质量水平了?#工业的传统# #大标准战略#收起全文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