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轰炸机军演展示“动态武力运用”,野心不小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寰宇快评
如果将关键打击力量蕴藏于距离更远、防护更为完备的本土,就能大大提高部队的生存能力和动向的不可预知性,这将有利于美国在得到临时通知以及几乎不让敌人获得提前警告的情况下向世界各地投送力量,做到“出其不意”。
美空军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与日本与15架日本战机组队飞行 (美国空军)
近日据美媒报道,一架属于美空军第28轰炸机联队的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于4月22日从美国本土飞往日本,并在日本与15架日本战机组队飞行。按照美方的表述,这次千里奔袭展示了美国空军向“动态武力运用”转型的成果。明显的是,即使是在疫情期间,美军对于印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关注也没有丝毫的放松,而且还有稳步推进之势。
就在4月16日,美军突然将部署关岛的5架B-52H“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在替换机型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转移至美国北达科他州迈诺特空军基地,终结了自2004年后一直持续的向关岛不间断地轮流派驻战略轰炸机的“轰炸机连续驻扎行动”。
美国《军事》网站截图
当时美方对此的解释是:空军已经转向“动态武力运用”新模式,追求的是使战略轰炸机能够在需要时——以及拥有更大作业弹性的情况下——从更大范围的一系列海外地点进入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执行任务,而且这些轰炸机将永久驻扎在美国。
由于关岛所处的重要位置,在此地长期部署远程重型轰炸机对于保持美国对印太地区的力量投送和威慑能力十分关键。因此在一开始,有国内网友认为这只不过是美国迫于疫情影响而不得不收缩海外兵力的托词,但是现在看来,对于“动态武力运用”确实不能等闲视之。
目前“大国竞争”已经是美国国防战略的基调,为了应对实力强劲的对手,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提出应该使自己的重大军事部署变得不易预测,以便让其他大国紧张不安,而“动态武力运用”模式则是美军为此制定的具体措施之一。笔者分析,该作战模式的关键在于,平时将战略轰炸机这类航程远、反应灵活的打击力量收缩于美国本土,在需要时则能迅速放长击远,在极短时间内向千里之外的目标发动打击。
资料来源:美国2018年《国防战略报告》
该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对于自身周边区域掌控能力正在不断增强,这加剧了“岛链”上美国各类军事存在的不安全感。在美方看来,靠前部署军事力量虽然威慑力更强,但本身也会成为对方的重点监控对象,而且在大量远程巡航导弹以及各类弹道导弹的打击下,处于射程内的空军机场、海军码头等目标会变得脆弱。
而如果将关键打击力量蕴藏于距离更远、防护更为完备的本土,就能大大提高部队的生存能力和动向的不可预知性,这将有利于美国在得到临时通知以及几乎不让敌人获得提前警告的情况下向世界各地投送力量,做到“出其不意”。而美军为此也准备多时,报道称,为了能及早适应,美国空军一直在试验向太平洋地区及欧洲地区一些新的或过去不太常见的部署地点派遣轰炸机。
当然,随着距离的变远,也难免会让各方产生紧急时刻“鞭长莫及”的疑虑,而此次B-1B的奔袭则是美军向国内和地区盟友所作的保证。根据美媒的表述,这架B-1B轰炸机从南达科他州埃尔斯沃思空军基地出发前往印太地区, 往返全程共耗时30小时。
在返回基地前,作为美国印太司令部和战略打击司令部轰炸机特遣部队任务的这一部分,B-1B轰炸机与6架来自驻日美军三泽基地的美国空军的F-16战斗机、7架日本航空自卫队的 F-2战斗机以及8架F-15战斗机飞越了日本三泽附近的“德劳恩区”靶场上空。美军的言下之意就是:虽然撤出关岛,但如果需要,本土空中战略打击力量有能力在15个小时之内飞临印太敏感地区的上空。
《美国国防新闻周刊》官网截图
巧合的是,就在不久前有消息指出,美国众议院议员马克桑伯利将发布一项提议,呼吁成立印度太平洋防卫倡议基金(IPDI),在2021财年投资60.9亿美元,用于对抗中国在太平洋的行动。
据悉,桑伯利的提案中将包括批准建设“关岛上永久性的陆基防空/反导综合防御系统和相关武器交付系统”的资金,为夏威夷国土防御雷达提供资金,以及“开发远程精确射击系统,并计划在整个印度太平洋地区部署该系统”。从该提议的内容不难看出,美方并无放弃关岛这类海外基地之意,反而还试图予以强化,以使其更好的为美国在海外投射军力充当支点。
综上,虽然B-52H已经从关岛撤回本土,但是B-1B的回访却在提醒世人美军“动态武力运用”值得警惕,因为压缩的弹簧往往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