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当你为N号房愤怒的时,却不知家庭教育出了危机

文/陈根

韩国N号房事件成为热搜以及全民关注的焦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每一次有关N号房事件的新动态一出现,就会再次冲上热搜并继续引发全民关注。

当我们在关注,在愤怒的时候是否冷静地思考过事件背后隐藏的危机?这些女孩为什么就被控制了呢?在我看来,当下的愤怒与谴责都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这就是一种互联网的情绪发泄。对于这些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能且仅能交给法律来处理。

当下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这个事件中洞察背后的根源问题,这比愤怒更为重要,也是真正能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有效方法。

类似于韩国N号房的诸多事件其实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从N号房的一些受害者的受害发生根源来看,最重要的就是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从本质上来看,包括当下的电信诈骗等类似案件的发生,都是基于对个人信息,或者说隐私资料的获取,而后通过心理威胁的方式来迫使受害人害怕并妥协。

500

为什么我们一些人在面对个人信息泄露,在叠加一些被设计过的专业心理话术后,心理防线就一下子被击垮而入圈了呢?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互联网大数据隐私与安全以及数据黑市相关信息缺乏了解。

 

超乎想象的国际数据黑市

据BBC Russian 报道,与俄罗斯黑客相关的数据泄露事件现在已引起全球关注。在俄罗斯的数据黑市里要购买护照和银行账户信息等个人数据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东南亚的数据黑市在近年来也异常活跃。

目前大量所谓的私人数据每天都在暗网黑市被出售,私人侦探、诈骗者等人可以在数据黑市上购买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并要求黑客提供几乎无限量的个人数据。

而目前的数据黑市交易正在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只需支付适当的费用,人们就能获得电话记录,地址、护照甚至银行安全码等详细信息。在国际黑市上,购买者甚至可以获得个人的一些国际数据,包括在不同国家税务层面的一些政府管理数据。这其中不乏一些国家安全机构人员参与其中,他们借助黑市上的隐私数据销售所得来增加他们微薄的工资收入。

500

BBC在去年曾就国际数据黑市做过一次调查,为了了解获得个人数据的容易程度,BBC联系了一个在线论坛,并要求其提供一位记者的个人数据。在一天之内,以不到2000卢布,相当于只花了200元人民币就能获得了一份文件。该文件通过一封电子邮件发送至买家手中,内容不仅包括记者目前的护照,还包括他自14岁以来持有的每本护照信息。

500

 在国际数据黑市上,不仅能购买所在国公民的数据,同样也可以轻易购买到其他大部分国家公民的数据信息。BBC的一位记者在购买一名记者的妻子(一位欧盟公民)的个人信息时,很快就获得了包括电话记录、出生日期和护照信息在内的数据。

而在中国也是如此,只是中国大数据被黑市垄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达55.3亿条左右。平均算下来,每个人就有4条相关的个人信息泄露,车辆、房产、地址、职业、年龄、电话号、身份证信息等在黑市上频繁流动。

但通常数据黑市相关活动只在暗网中开展,这也就保证其交易的隐秘性。可以说,暗网售卖数据是有组织、严密的产业链,窃取售卖数据是网络黑色产业链中隐藏最深的、历史最悠久的、最成熟的变现方式。

近年来频繁爆发重大企业信息资料或用户数据泄漏事件,让暗网这个“地下黑市”逐渐被社会所熟知。所谓的暗网,可以简单理解为互联网的一个地址,有一定技术手段都可以访问。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我们今天能访问的只是互联网的表网,只能在最简单最表面的这层网页上访问。

暗网最大特性是匿名平台,匿名传输,匿名货币交易,因此很难追综,但是比特币的出现更是加剧了暗网交易与变现的便利性。目前大数据黑市的市场规模很难统计,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暗网交易的信息非常非常多。不仅是大数据的交易,其中还包括人口贩卖、器官交易等。

 

 正在数据海洋中裸泳的你我

随着大数据产业的爆发,大数据隐私与安全的问题越来越被大众关注。2018年被业内认为是数据保护的元年,关键因素就在于2018年爆出了大量个人隐私数据的外流事件。

在2018年3月,Facebook被曝8700多万条用户数据被泄露,因此遭遇了其有史以来最大型数据泄露危机。而在国内,2018年初,国内某平价连锁酒店5亿条顾客隐私数据在暗网被贩卖;2019年3月,国内某APP发生信息泄露,在暗网上被以“5.38亿用户绑定手机号数据,其中1.72亿有账号基本信息”的名义进行售卖。

不仅如此,在平常的生活中,不少人有类似的经历:在某银行刚办理按揭贷款,随后不断收到各类第三方平台的信贷类、消费类营销电话和短信。这是典型的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比如房贷办理需书面填写较多个人信息,不排除有机构人员或信息接触者将信息留存在转手倒卖,比如一些信息中介或金融代理机构,联合第三方营销推广平台的惯用操作手法。

500

腾讯的数据安全报告显示,个人信息在整个数据交易中占比最大。腾讯安全报告指出,“购物退款”、冒充“公检法”、“发放助学金”、“航班取消”、“二胎生育退费”、“交通违章提醒”、“积分兑换现金”等精准诈骗行为,均是诈骗者基于个人信息特点精心设计的具有针对性的诈骗剧本。

而疫情的到来,更进一步促进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化,工作、生活、会议都借助于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平台展开,包括各种健康码的扫一扫填一填,我们的个人隐私在疫情管理面前几乎连底裤都没有了。而这些个人深度信息的多平台流转,在大数据隐私保护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的当下,毫不客气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正在大数据的海洋中裸泳。当疫情过后,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将会在黑市上流转,之后再叠加各种精心设计的骗局,各种升级版的N号房将在生活中上演。

 

大数据隐私教育的缺失

今天,随着智能、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趋势,同时我们也难以保法律能走在科技变革的前面。所以,我们更需要加大大数据隐私保护力度以及互联网安全技术的教育力度。对于个人而言,我们除了关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生活便利之外,更需要给予互联网安全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500

多年前,我就预见了互联网深入发展之后会带来的各种挑战,包括互联网安全教育的问题,也曾专门写了《智能设备防黑客与信息安全》一书,希望能为更多人在这个数据隐私充满挑战与危机的时代,能有适度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面对N号房事件时有人曾感慨说,“我教了我女儿二十年,让她知道保护自己,而你却一秒也没教过你儿子,不要伤害他人”

其实不然,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我们自身。

如果我们教了20多年,最终都还不知道如何在互联网的社会里不被带到沟里,这难道不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如果我们教了20多年,为什么却敌不过一个虚拟的N号房,这难道不是教育的笑话吗?

遗憾的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天真地在表网中畅游,以为一切都是那么的安全,却不知我们在互联网上所留下的一切信息与痕迹都有可能被获取。

如果我们都能对大数据与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有一定的了解,在面对各种电话、邮件或者其他任何方式的套路时,我们至少能有基本的防范意识。

至少我们在当自己的隐私信息被泄露或被利用的时候知道可能是泄露,而不会因为莫名的“恐惧”而被套路。同时,我们应看到在个人信息不断数据化的今天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我们个体的层面,我们都需要加强对于互联网安全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