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缺橡胶、有色金属惹的祸?——二战德国奇葩的交错负重轮

500

       德军在二战中后期装备了交错式负重轮的坦克。

       这种奇葩设计空前,而且大概已经绝后。

       在二战前,德国设计的三号、四号坦克使用的是小直径负重轮,数量较多,目的是将坦克的重量分散到尽可能大的地面上,减轻履带承受的压力,德国缺少钨、铬、钼、锰这些有色金属,履带的质量、韧性不佳,如果不扩大负重轮与履带之间的接触面积,履带可能会断裂。

500

500

       小直径负重轮坦克帮助德国打败了波兰、法国、英国陆军。

       但是这种小负重轮在越野时性能不好,在波兰、在法国、南斯拉夫,其实德国坦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种道路上行驶,即使是野战,地面也相对平坦,毕竟这些国家的农业发达,农田平整度高,所谓的“野外”,其实和土质公路的平整度差不多。

500

500

500

500

       无独有偶,英国、法国在二战前的坦克也同样采用大量的小直径负重轮,原因同样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坦克的预设战场同样是公路发达、农田平整的法国北部、比利时平原。

       等德军打进苏联,悲剧就发生了,苏联的公路不发达、农庄的土地也很坎坷,桥梁更是缺乏。只有苏联经过长时间大量的坦克使用,才真正了解在自己的土地上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坦克负重轮。

       至于T-34的大直径负重轮,其实是从苏联从美国引进的“克里斯蒂”行动装置上一起引进的。这么大直径的负重轮,在此后的苏联坦克上也没有出现过。恰好它搭配宽履带后很适合在苏联的复杂地形上行驶。

       至于窄宽度大直径负重轮给履带较大的压强,履带是否会断裂?......苏联不缺有色金属。

500

(早期T-34还保留了“克里斯蒂”的

负重轮“裸奔”机动能力)

500

(后期换了更节省材料的负重轮

大概就放弃“轮履合一”能力了)

       德军在苏联战场受到“T-34震撼”后,也想在新坦克上使用大直径负重轮,然而履带的钢材质量......

       又要增加负重轮的直径,又要保证尽量大的负重轮接触履带的面积,增加负重轮数量......

        交错式负重轮隆重登场。

        它能尽量节省负重轮上的橡胶,也能将就德国钢材缺乏钨、铬、钼、锰、橡胶的残酷现实,还能让德国五号、六号坦克在苏联复杂的地形上如履平地。

500

500

        至于因为系统复杂带来的可靠性难题嘛......每侧有12个负重轮!酸爽不酸爽!......德国人天生爱摆弄复杂机械,不怕麻烦。

        在二战后西德研制的各种坦克、装甲车辆上,再也看不到这种交错式负重轮,当然是因为西德加入了美国领导的北约、西方联盟,从此不再缺乏有色金属,也不会再缺乏宽缘负重轮上需要使用的橡胶了。

       再说,西德国防军组建的时候,使用的是美国M48坦克,对于正规中等直径负重轮,大概也用习惯了。

500

500

(本帖图片转自网络)

——

——

本小狗微信公号

小狗2017

​请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