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质疑诗和远方,高晓松:我和你一样焦虑
【文/观察者网 陈聪】
今年的大学生迎来最难毕业季,不是因为同期毕业的人数多,而是因为疫情。
疫情之下,许多行业都受到冲击,而一些企业都纷纷减少招聘人数以压缩成本,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都陷入迷茫,来自武汉大学的大四学生@磊磊学长- 为此发帖质疑音乐人高晓松此前说过的一番关于“诗和远方”的话语。
29日上午,高晓松向该名学生回信:我和你一样焦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
据传是出自高晓松之口,不过高晓松后来有澄清,这句话其实是他的母亲张克群说的,原句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围绕着这一句话,一直是争议不断。
许多人愤愤不平地认为,高晓松的家境优越,自然可以抛弃眼前的苟且,去追求诗和远方,但是平凡如我们,生计尚且不能得到满足,何谈诗与远方。
高晓松在多个场合都曾就这个争议进行过回应。
他认为“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并不是对立的,就像《月亮和六便士》,六便士当然是人们需要的,但一个人要弯腰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也请别忘了偶尔抬头看看天上的那个月亮。
同时,高晓松也说过:
每个人心头,都有一亩田,种别的东西都不长,就只长属于你自己的。生活让你赚钱、买车、买房、娶妻生子,你都可以答应可以妥协,但剩下的这亩田,其实就是你的诗和远方,你要好好珍惜它才行。
日前,来自武汉大学的大四学生@磊磊学长- 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自己即将离开校园,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陷入到迷茫和自我怀疑中。
这名学生说,“疫情让我们失去的,不仅有盛大的毕业典礼,还有丈量梦想与现实之抉择、适应校园到社会之变迁的人生仪式”。
在帖子中,他尤其提到在校园时,自己会憧憬未来的无限可能,但是现在却不敢有所期待。
期待感的缺失,比找不到工作更让人焦虑。高晓松曾说年轻人要追求“诗和远方”,“爱与自由”,可现在我连“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诗和远方又在哪呢?如果他像我一样,还敢说出这种话吗?
这名学生自称自己是一名去趟超市都要抢消费券的穷学生,比起追求诗和远方,赚钱更为实际。
他认为,虽然谈赚钱会显得肤浅又势利,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下,谈梦想变得奢侈,甚至可以说没有资格去谈梦想。
4月29日上午,在收到几位朋友的反馈后,高晓松决定给这名学生回信。
信中,高晓松自认自己不善于鼓励他人,但是仍然愿意跟这名学生分享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高晓松表示每代人都会面临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境遇,并不需要过于担忧,并且梦想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追求金钱与权力也没什么丢人的。
他还说到,爱与自由是人的本能,诗和远方则是每个人心中的净土。
随后,高晓松简单地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做过小职员,创过业,也做过个体户。
高晓松称,别人艳羡的“成功”,在他看来,却会令自己焦躁不安。于是他才会在45岁“高龄”的时候加入阿里巴巴,以寻求心中的那一份踏实感。
看着周围的同事更新迭代,自己成了年龄最大的高管之一,他又开始焦虑了……
高晓松也给这名学生提了一个实际的建议,与其迷茫,不如在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和自己所爱的人去吃一顿油焖大虾,或者是清蒸武昌鱼,舌尖有爱,心怀自由。
又或者是打开手机领取消费券,实现“热干面自由”,拥抱生活。
最后,高晓松希望这名学生珍惜慌张的青春,“哪怕走错了路,也会发现一角新世界”。
高晓松信件全文:
事实上,这并不是高晓松第一次对陷入迷茫的大学生进行开导或指点。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学霸高材生梁植为自己毕业后不知道从事什么工作而苦恼,当时作为节目嘉宾的高晓松,态度却是没有那么友好。
高晓松说:
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
胸怀天下,是名校生应有的风范。
梁植,一名即将从国内最顶尖的名校走到社会的高材生,应该胸怀天下,应该立志于改造国家;而你都博士了,却连自己想干什么都还没搞清楚,无格局、太功利,愧对清华十多年对他的教育和培养。
(完)